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概况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溧阳市水西村,是为了纪念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而建立的,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包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展览馆、纪念广场、新四军老战士题书碑廊和毛泽东像章陈列馆五部分。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原系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整个祠堂三进四厢房,里面回廊雕窗,斗拱画梁,重修后恢复了历史风貌,政治部战地服务团等五处旧址,均系砖木结构民宅。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展览馆为长方体建筑,设计独特,其主立面由抽象的“N4A”组成,是一块横卧在江南大地上的不朽丰碑。碑体上的“N4A”及其**的红色折线裂口隐喻了新四军革命斗争的曲折历程,墙面深灰色的大理石渲染丰碑的庄重,寓意永久的纪念。
展览内容为“运筹帷幄”、“东进北上”、“建家立业”、“威震敌胆”、“民族忠魂”和“华夏脊梁”六大部分,以极其珍贵的照片、实物和图表,通过多元的展示手法,并结合高科技的声、光、电和多媒体的手段,展示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战斗历程和丰功伟绩,也充分体现出现代博物馆融历史、文化、科技为一体的特征。
纪念广场庄严、雄伟。以“东进北上”、“运筹帷幄”、“疆场硝烟”、“鱼水情深”为内容的地刻,含义深刻,刻凿精湛。绿化区松柏葱茏、花木相掩,景色宜人。
新四军老战士题书碑廊邻池塘而建,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廊名为原中央军委副主席、上将迟浩田题写。廊壁上镶嵌着60位新四军老战士的题书碑刻,字体精雕细刻。其中有陈毅于1939年在溧阳参加“元旦祝捷检阅大会”后作的赠答诗,有彭冲、叶飞、姬鹏飞等回顾当年水西的峥嵘岁月而抒怀的诗、词等。
新四军将帅馆系仿古式楼房,馆名为叶飞题写,介绍了抗战期间驰骋在苏南抗日战场,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少将军衔以上的78位新四军将领的生平业绩。楼下以100余幅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展现了陈毅元帅、粟裕大将光荣战斗的一生。楼上是4位上将、8位中将和64位少将的生平介绍,展品中有将军的礼服、使用过的手枪、读过的书籍、缴获的战利品以及党和人民为表彰他们的业绩而颁发的证书、勋章等。
2007年10月,该馆陈列的史料、实物转至新展览馆,旧馆舍改建为毛泽东像章陈列馆,陈列由溧阳八旬老人王秋生无偿捐献的30多种材质、近4000个品种、9553
枚毛泽东像章,旨在构建一个红色文化景观,同时体现人民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深厚情感。
水西村的峥嵘岁月
溧阳水西村曾经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所在地。
1938年夏,粟裕、陈毅、张鼎丞分别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和第一、第二支队,相继从皖南挺进苏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次年秋,陈毅率第一支队司令部进驻水西村。同年11月7日,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在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罗忠毅任参谋长,刘炎任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统一领导第一、第二支队和苏南地方抗日武装。
在敌顽夹击极为复杂、险恶、艰苦的环境中,陈毅、粟裕等在这里坚决遵照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并从苏南抗日斗争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创建、巩固和发展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并为华中抗日根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贯彻了党中央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发展抗日力量的方针,从初入苏南时的4000余人发展到14000余人,并改善了装备,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劲旅,同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从事党政军群工作的干部和各种人才,有的还成为国家的栋梁、党和军队的领导人。
1940年6、7月间,陈毅、粟裕率领其主力渡江北上,投入了开辟苏中、发展华中的斗争,留下第二支队在茅山地区坚持抗日反顽斗争,对外仍以江南指挥部的名义活动,直至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广大新四军指战员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同甘共苦。水西村的一草一木经历了与日寇鏖战的烽火硝烟,水西村的男女老少至今仍旧津津乐道陈毅、张茜的浪漫革命爱情。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成立,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中的一件大事。许多新四军老战士十分怀念水西时期的峥嵘岁月,并予以高度评价,新四军第二团团长、开国中将王必成认为:“没有水西村,就没有茅山根据地,就没有东进,就没有苏北根据地,也就没黄桥战役的胜利。”
战斗在春天里的革命伉俪
陈毅19岁登轮出国赴法勤工俭学,经过二十余年的浪迹天涯,40岁才成立家室。其间,他并不是完全没有谈情说爱的机缘和内心的向往,只是因为险恶的革命环境而做出了牺牲。同时,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在选择终身伴侣时态度审慎。
1938年春,张茜响应正
在武汉的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号召,参加新四军,在军部战地服务团工作,是演剧队和歌咏组的成员。陈毅当时任第一支队司令员,经常到军部开会并观看她们的演出。相貌端庄的张茜以高超的演技和对革命的热忱赢得了陈毅的好感,而陈毅作为新四军中文武双全的儒将,也受到张茜的钦敬和仰慕。于是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张茜在给陈毅的信中说:“我爱这战斗的春天,我爱这春天的战斗!”陈毅极为赞赏,他在写战地通讯《江南抗战之春》时特地引用了这句话。
为了使两人的感情发展顺利,结成沉甸甸的爱情果实,陈毅苦心创作了一首《赞春兰》的诗送给了张茜(那时张茜名字叫春兰)。诗中写道:“小箭含胎初生岗,似是欲绽蕊吐黄。娇艳高雅世难受,万紫千红妒幽香。”张茜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陈毅的深情,从此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当然,也有人对他们的结合持反对态度,主要是认为彼此的年龄差距过大。张茜对此是有主见的。她对朋友说:“年龄差距并不重要,我感觉学问和政治水平与他差很远。我要和他相称,成为伴侣和助手,只有发愤学习,才能缩小距离。他出身书香世家,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熟悉古典文学和法国文学,赋诗填词写文章造诣都很高。他又是红军初创时的高级领导人,文武双全。我在各方面都要甘当小学生,拜他为师,从头学起,努力做到基本相称。”
1940年春天,陈毅与张茜结合。三个月后,陈毅率主力离开苏南茅山根据地,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战局面。张茜则去苏中搞地方工作,而后又会合。
在黄桥战役最紧迫的关头,张茜一直在陈毅身边,整理书籍文稿,“坚壁清野”,以防万一。皖南事变后,陈毅担任代军长,张茜则参加反“扫荡”斗争,在她即将返回军部与陈毅重逢之际,陈毅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吟成一绝:“足音常在耳间鸣,一路风波梦不成。漏尽四更天未晓,月明知我此时情。”
在艰难的处境中,张茜勉力抚育两个孩子,不仅要承受体力上的损耗,更要挺住精神的压力,当然还有感情的苦痛和思虑。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在此时开始了自学英语。这刻苦自励、好学不倦的精神使陈毅引以自豪。张茜毕生实践着自己“从头学起,努力做到基本相称”的誓言。
1945年秋,陈毅返回华中。此时两人已有两年未见,张茜时刻盼望着重逢的日子。可是陈毅在途中接到中央的指示,转赴山东。张茜赋诗寄怀,其中有几句是:“空向行云凝眸处,望穿秋水人不至。几番报归盼欢聚,几番又传归期误。归期误,一别春夏已两度,幼儿长成双询父。”无至情不能吟此佳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