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_中山陵(1 / 1)

中山陵

概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坐北朝南,共8万余平方米。1997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到达祭堂,共有8个平台,402级石阶。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高29米,长30米,宽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直额。祭堂中央供奉着中山的先生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着六幅浮雕,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

祭堂东西大理石护壁上刻着孙中山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二重墓门,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孙中山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他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的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弃医救国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为家中季子(最小的儿子)。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

1887年,孙中山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的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的荣誉。毕业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一天,孙中山去清政府一个提督的家里出诊。他看见一批衣衫褴褛的犯人正要被处决。犯人的身上都拴着铁链,在凄惨的喊冤,几个刽子手站在一边准备行刑。

孙中山迷惑不解,就问一个官员:“审问他们了吗?他们为

什么喊冤?”

“这些人用不着审问,再杀几个也不算多!”

孙中山不忍心再看下去。他是医生,眼看着这些无辜的人就要被杀死,却没有办法救他们。医生只能治人的病,却不能治国家的病。如果没有一个清廉的政府,那就还会有更多无辜的人被屠杀,医生有再多本领又有什么用?想到这里,孙中山感到:救人要先救国,不能放弃救国的责任。

1894年,孙中山离开广州回到家中,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奋笔疾书。他要上书李鸿章,提出兴利除弊、改良政治的方法。这是他的最后一试,如果改良的方法能够通过,不流血就能达到救国目的,那当然是上策。

然而,孙中山失望了。这年夏天,他和同乡陆皓东一同北上上书李鸿章,竟然被置之不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一个小小的日本竟然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打败了。清政府被迫签订了空前苛刻的《中日马关条约》。中国除了要付出巨额赔款外,还要割让大片领土。孙中山的爱国之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下定决心,放弃行医,做一个职业革命家,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救国救民的大业中去。

植树节的纪念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在孙中山的故居中,至今还生长着一棵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檀香山酸豆树。这是1883年,年仅17岁的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并亲手栽种在这里的。

1894年,孙中山亲自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他在里面提出,中国想要变得强大,需要“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着农业现代化的远景。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此后,在他的许多著作和讲演中,对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都进行了反复强调。

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正式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这是中国植树节的开始。后来因为对于南方来说,清明节植树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决定将孙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每年的3月12

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解放军护陵

1949年4月2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当时,南京的国民党军队都已撤退。解放军先头部队入城后,发现还有一支国民党部队。这支部队是守卫中山陵的卫队。

解放军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对这支守卫中山陵的拱卫部队,应该同参加内战的国民党军队区别对待。随即,第二野战军第105师派某团政委刘志诚率领一批战士进入陵园,通过与范良等拱卫处负责人谈判,双方达成共识:人民解放军分别进驻中山陵和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拱卫大队接受解放军的改编,继续担任中山陵的守卫工作。从此,中山陵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天上午,刘志诚召集拱卫处官兵讲话,表明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尊敬,嘱咐拱卫处官兵照常安心工作,维护中山陵的正常秩序。然后,范良引导刘志诚等解放军负责人登上中山陵,对中山陵祭堂、碑亭、陵门等处的情况进行了检查,没有发现什么损坏。当时,拱卫大队缺少粮食,生活已经无法维持。刘志诚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上级汇报,帮他们解决了暂时的困难。

4月25日,解放军负责人召集全体留守人员讲话。27日,召开拱卫处全体班长以上干部开会,说明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作的方法,并嘱咐将所有武器弹药即日起造册送刘志诚转呈上级,决定各队暂时不使用的武器都交存处部。与此同时,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亲笔书写了一条“保护中山陵”的手令,派人送到中山陵。陈毅的这条手令用镜框装起来,放置在陵堂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群众不明真相、听信谣言,以为解放后国家财产可以随意占有,便聚众公开盗伐森林。中山陵山后的情形尤其严重。部分群众不但不听劝阻及教育,反而围殴拱卫队队员,班长张文生、队员翟文炜都被打伤了。夜间盗伐也非常猖獗,队员戴元振在巡查时竟然被歹徒用手榴弹炸伤。

为了加强对中山陵园的保护,军管会决定派出解放军协同陵园拱卫队加强巡护。8月1日起,姚尔觉和李务本率公安部队进驻陵园后,与原拱卫队队员共同守护森林,并抓获带头盗伐林木的冯启宝等11名罪犯,交由人民政府处理。盗伐陵园森林树木的坏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9月以后,盗伐林木之风才渐渐平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