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_两当兵变纪念馆(1 / 1)

两当兵变纪念馆

概况

两当兵变纪念馆位于甘肃省两当县显龙北路西侧,于2009年5月被中宣部评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为5层框架结构,包括两当兵变纪念馆大楼、兵变广场、雕塑等。馆中珍藏着珍贵的革命图片200余幅,重要革命文物50余件,包括战士用过的大刀、铜雕罐、衣箱、茶壶、钟表、大铁锅、小竹凳、饭桶、方桌等。

兵变旧址位于两当县城关镇南街20号,为三进院建筑格局,据考证为嘉庆五年建筑。现有房屋5座20间,搭建厦房4座8间,总占地面积1439.65平方米。该院的前院为1932年4月初两当兵变时2连官兵驻地,中院二层阁楼为习仲勋、刘林圃等领导人的办公用房,后院为马厩和仓库。

2006年以来,两当县结合城市建设,又在市政广场广香苑(城市公园)分别修建了两当兵变纪念碑和纪念墙,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内容与形式。

秘密深入虎穴

两当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甘陕川交界的秦岭山区。两当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也是共产党早期的重要活动地之一。1932年,由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甘肃领导发动的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两当兵变”就发生在这里。

1930年初,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各地中共党组织派出党员秘密去17路军开展工作。长期隐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在条件成熟时,发动武装起义,把部队逐步改造为公开的红军武装,以壮大革命力量。

1930年春,中共陕西省委派习仲勋到

长武县杨虎城部的警备骑兵第3旅3团2营从事兵运工作。从此,习仲勋在陕甘地区革命斗争的生涯开始了。

警备骑兵第3旅是杨虎城收编的杂牌部队,3团2营营长王德修曾是共青团员,是习仲勋的同学。进入该营后,习仲勋立即和共产党员李秉荣、李特生3个人成立了党小组,并在党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兵运工作。他们确立了“在发动士兵进行日常斗争、促进士兵革命化的基础上,发展组织,团结士兵,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反对打骂士兵,改善士兵生活,按时发饷、发鞋袜的要求,进而提出“反对军阀战争、拥护红军”的口号,成立了“红军之友”社。他们还在该营积极发展党员,扩建组织。随后又成立营党委,推选习仲勋担任营委书记。通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发展了30多名共产党员,全营从营到连、排、班都建立了支部,该营逐步被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所控制。

甘肃最早的武装起义——两当兵变

1931年秋、冬,中共陕西省委相继派焦维炽、李杰夫到警备骑兵第3旅3团2营巡视工作,力主该营举行兵变,营党委决定伺机而动。

1932年春天,习仲勋组织召开营党委扩大会议,传达省委指示,决定举行兵变,同时对兵变的具体事宜进行研究。4月2日,习仲勋、吕剑人、李特生、许天洁等利用部队换防之机,率领全营200多人在甘肃两当举行起义。起义后,这支队伍被改编为陕甘工农游击队第5支队,习仲勋任队委书记。随后,部队离开两当向北进发,沿途进行了五六次战斗,行军千余里。正当部队准备向刘志丹率领的部队靠拢、攻打永寿县城时,不料遇到当地大

土匪王结子。经过激战,终因双方力量悬殊,兵变失败。

“两当兵变”虽然失败了,但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但鼓舞了红军的士气,而且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震慑了国民党政府。同时,这种深入虎穴开展秘密工作、坚决走武装斗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共在国民党内部开展武装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两当兵变”是一次具有重要政治、军事意义的革命暴动,其目的是为了壮大陕北红军的力量,开展同国民党政府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两当兵变”在分化国民党统治力量、鼓舞中共革命势力、扩大红色区域、策应刘志丹开辟陕北苏区的斗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两当兵变”成功将国民党军队中3个连200多名士兵改编成革命武装,是一个很大的胜利。“两当兵变”震惊了陕甘国民党当局,他们调兵遣将、围追堵截,妄图一举将刚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5支队消灭。起义部队在习仲勋、许天洁、吕剑人、左文辉等人的指挥下,转战陕甘地区,敌人的有生力量受到牵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减轻了,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其次,“两当兵变”为中共建设人民军队,改造旧军队,创建和扩大革命武装,提供了丰富经验。

最后,“两当兵变”为陇南乃至甘肃地下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两当兵变”唤醒了陇南人民,鼓舞了革命斗志,播下了红色的火种,使贫苦人民认识到了翻身求解放的道路,懂得了为什么要革命和怎样革命。“两当兵变”也锻炼和培养出了一大批革命骨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