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_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1 / 1)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概况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96号(原桂北路138号),面积为800平方米。办事处共收藏革命文物1000多件,目前共展出办事处文物、照片、文献近400件(张)。1941年“皖南事变”后办事处被迫撤销。1944年办事处旧址毁于战火,1967年按原样修复,1977年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叶剑英题写馆名。2001年6月11日,该旧址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人与事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桂林办事处,简称桂林“八办”,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南方开办时间最长和最有影响的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叶剑英、叶挺、李克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大批爱国人士和进步文化人士云集广西桂林市。在这种战争形势下,建立一个采购和输送军用物资,传递和沟通情报信息,同时负责统战和交通工作的办事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的组织领导下,1938年11月下旬,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正式成立,李克农任办事处处长。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既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南方局与新四军及江南各省党组织的联络中心,也是桂林革命文化和民主运动的指挥所。同时,它还负责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战;领导、引导桂林抗日文化救亡运动;筹运军需物资和输送抗日人才等任务。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38年12月至1

939年5月,周恩来曾三次来到桂林。期间,他亲自指导进行了许多活动:对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对内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派出机构)的工作作出指示,亲自做广西当局高级军政人员的统战工作,广泛接触在桂林的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士,关心指导广西地下党的活动。

同一时期,叶剑英在筹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及任该训练班副教育长期间,多次往返衡阳、桂林、重庆之间。他在桂林停留时,多次应邀到学校、机关、团体作有关抗战形势以及战略、战术等问题的演讲。

1939年5月,在周恩来的指挥下,李克农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军需物资长途抢运。在办事处筹集的抗战物资中,大部分来自爱国华侨的捐赠,一些华侨还亲自参加运输。在办事处建立的两年时间中,共输送汽油、汽车、毛毯、被服、电讯器材和药品等军需物资100多车次,运送抗战人员1000多人次,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抗战。

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秘密派出机关,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还肩负着联络新四军军部和湘、赣、粤、桂、香港以及海外等地党组织的任务。办事处通过各种途径,向各地党组织传达党中央及南方局的重要指示,并将各地党组织的工作情况向党中央及南方局汇报。同时,它还帮助江西、广东韶关和梅县、海南琼崖纵队等建立了秘密电台以加强联系。

1941年皖南事变后,办事处奉命撤销。1944年11月,桂林沦陷,办事处旧址“万祥糟坊”被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办事处旧址的保护工作,依原样予以恢复,并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又成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1987年增设辅助陈列室,叶剑英题写馆名。

如今,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内,陈列着抗战时期周恩来用过的派克牌钢笔和公文包等珍贵文物。

抗战文化城

1937年底,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此后不到一年时间,日寇又攻占广州、武汉。桂林成为沟通重庆、香港和沦陷区的枢纽。

有武斗,亦有文斗。1938年9月至1944年9月,整整6年时间,桂林地区持续着抗战史上的光辉业绩。在周恩来主持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桂林开辟成为国统区抗日政治文化运动的又一新据点。大批进步作家和文化界人士如郭沫若、茅盾、夏衍、巴金、欧阳予倩、田汉、邵荃麟等,先后云集桂林,使桂林文化、新闻、出版事业蓬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掀起了抗日文化运动的**。因此,桂林也被誉为“抗战文化城”。

桂林作为“抗战文化城”,重要标志就是文人荟萃。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云集桂林,开展演讲会等各项文化活动,组成了一支不折不扣的抗日力量。

抗战之初,桂林成立了一个“国防艺术社”,后改名为“第五陆军总政治国防部艺术社”。当时,戏剧部是艺术社的主要力量,演出了很多进步戏剧,包括欧阳予倩的《青纱帐里》、夏衍的《一年间》、田汉的《春回大地》和曹禺的《雷雨》等。这些戏剧的演出反响强烈,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和革命信心。

20世纪60年代初,《广西日报》曾开辟专栏《桂林文化城忆旧》,刊载出夏衍、司马文森等一批抗战时期在桂林进行文化活动的名人的回忆文章,与读者分享了当时文化抗日的盛况。

直到现在,桂林 “抗战文化城”的历史,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