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_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1 / 1)

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概况

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坐落于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大型雕塑为红军、送别、长征、渡江、永生五组浮雕,在规模上为全国烈士雕塑之最。1997年7月,该纪念碑园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血洒湘江

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后经历的第一场恶战和损失最大的一场血战,堪称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战例之一。

红军顺利突破国民党的三道封锁线,使得蒋介石大为震怒。他立刻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率领西路军和薛岳、周浑元两部“追剿”红军;命令白崇禧率领的桂军,用5个师的兵力驻守灌阳、兴安、全州至黄沙河一带;调遣陈济棠率领的粤军前往粤、湘、桂附近,对红军展开会战。

此后,蒋介石不惜动用26个师,近30万人的兵力以及十多架飞机,集结于湘南地区,企图凭借兵力及武器装备的优势,将红军一举歼灭在湘江东岸。

然而,白崇禧在接到蒋介石电令后,心中却另有打算。他非常清楚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无非是让桂、湘两省的部队协助消灭红军。无论三方对战的结果如何,一旁观战的蒋介石都会实现“一箭三雕”的计划。于是,白崇禧在红军到达湘南地区之前,率队撤离此地,为红军渡过湘江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可惜,中央红军并没有获悉桂系撤军的消息,依旧携带大量笨重物资,缓慢行军,错过了渡江的最好时

机。

1934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横渡湘江,并正式发布《野战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的政治命令》。

渡江命令一经下达,中央红军即刻兵分两路。红3军团为左翼,红1军团为右翼,第8、9军团为策应,红5军团殿后,各部共同掩护中央及军委纵队抢渡湘江。

聂荣臻、林彪率领的红1军团和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3军团,骁勇善战,行动迅猛,于11月27日率先抵达湘江对岸,占领界首镇到屏山渡之间的重要渡江点,阻击来自南北方向的国民党。此时,红1、3军团占据着渡江点,极具战略优势,只等待中央纵队到此渡江。此时中央纵队距离渡江点仅有160余里,但是以博古、李德为首的中央纵队依旧保持着“搬家式”的转移姿态,以每天40里路的速度向前行进,战士们背着重重的行囊,挑着坛坛罐罐,丝毫没有争分夺秒的态势。在此期间,国民党加紧了包围圈的密度,加大了红1、3团守住渡江点的压力。

直至11月29日,中央纵队才开始渡江。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渡江时机,中央红军不得不与兵力、火力都强于自己数倍的国民党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

国民党军的十多架飞机在上空盘旋,集中重火力向红军发动猛攻。敌机时而在高空助战,时而低空飞行,向地面飞撒纸片。纸片上均带有“蒋委员长劝降令”、“不投降就要葬身湘江”等字样。

红3军团驻守在北侧的新圩一带,以3个师阻击国民党军5个师的兵力。迎面而来的敌军越聚越多,他们凭借充足的武器弹药,向红军

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猛攻。

红军部分兵力事先埋伏在长达8公里的两侧山头。国民党一窝蜂似地涌来,战士们迅速扔出手榴弹,排子枪也在不停地向敌人射击。敌人已到眼前,红军战士们举起刺刀,高喊着:“哪怕我们就剩下一个人,也要坚守下去!”一场激烈的肉搏战就此展开。

11月30日,战事再次升级。国民党军以刘建绪为首的4个师,正在向湘江边突进。为了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红1军团包括参谋员、指挥员、政工、战勤在内的所有人员都加入到战斗序列,准备迎接一场恶战。

第二天拂晓,绵长的20公里战线上,红军在树林间、湘江边与国民党军殊死拼杀。红军刚刚架好浮桥,准备渡江。国民党军派来数架飞机,空投炸弹,浮桥的碎片四处飞散。

浮桥被炸毁,红军战士们团结一心再次为渡江做起准备。很快,一座新的浮桥又出现在湘江之上。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始终坚守在指挥前沿,组织红军有序过江。几个小时后,在红军主力部队的火力掩护下,中央纵队安全渡过湘江。

湘江战役中,红军遭受重创,由原来的8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其中,长征以来一直负责殿后掩护任务的红5军团,从2个师减到1个师;配合红5军团战斗的红9军团,渡过湘江的也只有少部分官兵;一直孤军奋战的34师,与国民党战斗到最后一分钟,人员所剩无几。

湘江战役,被认为是国民党为红军设下的第四道封锁线。生死存亡之时,红军没有退缩、没有惧怕,用鲜血保存了革命的火种,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企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