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才俊——罗家伦
19世纪末的中国内忧外患,满清朝廷的腐败统治名存实亡。此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放眼世界,寻求变革图强的方法。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想法驱动下,介绍西方新知识,开办新式学堂,派遣人员出洋留学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20世纪初年,朝野中的开明官员上书请求在北京设立大学堂,为近现代教育、文化和思想的开创制造了机遇。京师大学堂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即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聚会的中心。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傅斯年、罗家伦等人都是这一时代机遇所造就的学生领袖。
1897年,罗家伦出生于浙江省绍兴柯桥镇。其父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罗家伦幼年深受其父影响。1911年,15岁的罗家伦进入南昌英文夜校学习,随后考入上海复旦公学就读。
1911年,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就任民国教育总长,特别邀请学贯中西的严复担任京师大学堂的总监督,不久改为国立北京大学,仍以严复为监督。1916年底,蔡元培正式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917年夏,北京大学在上海招生。罗家伦参加了这次入学考试。据说,当年北大在这次招生中,破格录取过一名学生。这名学生就是罗家伦。当胡适批阅罗家伦的作文试卷时,激赏地给了满分,但是翻阅这位学生的成绩单,却发现数学成绩得了个“大鸭蛋”,其他科也表现平平。按说,罗家伦的成绩没有达到招考分数线,不能被录取。但是,招生委员会和主持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在看过罗家伦的作文后,都对破例录取该学生无异议。就这样,21岁的罗家伦进入了北大文科,主修外国文学。今天看来,当年负责招生的教授们果真是慧眼识英才。
罗家伦虽然是新潮派人物,却也常听守旧派大师
的课。一次,辜鸿铭在英国诗歌的课堂上,大骂学生运动是暴徒的野蛮行为。罗家伦听后按捺不住火气,当堂质问道:“辜先生,你写的《春秋大义》我们都很佩服。那你怎么说一套做一套,帮助外国人骂自己的爱国学生,这是何道理?”辜鸿铭先生没料到会有学生大胆到在课堂上反驳自己,一下子气得脸色发青,哆嗦着敲着讲台大喊:“当年袁世凯的威胁我都不怕,我还能怕你?”
由此,年轻的罗家伦和辜鸿铭先生之间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一直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罗家伦甚至还给北大校方写过一封要求辞退辜鸿铭的建议信。而且,这封信最终成为了导致辜先生最终离开北大的原因之一。
当然,在北大教授中,罗家伦最常接触的是胡适和李大钊。因为这些开明、进步的教授给北大带来了极为难得的校园气氛,充满生机和活力。这种生机和活力,自然是源于新文化运动的朝气蓬勃,源自兼容并包的海纳百川。这番北大黄金时代的景象,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的支持下,罗家伦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罗家伦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
不久,中国代表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受辱。国内传来消息,美国威尔逊总统答应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由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利,举国震怒。
5月4日当天,北京的十几所学校数千名学生在天安门集合,预备游行示威活动。在游行中,罗家伦被推选为三位代表之一,到美、法、英、意各国公使馆递送书面意见。学生游行队伍沿路散发许多传单,其中最重要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即由罗家伦起草。这份宣言是“五四”那天唯一的印刷品,它言辞铮铮地提出了“外
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5月26日,罗家伦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这是“五四运动”这一名词的第一次提出,并沿用至今。文章中,罗家伦指出,此番学运有三种真精神,可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第一,学生牺牲的精神;第二,社会制裁的精神;第三,民族自决的精神。
此时的罗家伦不过是一名23岁的青年学生,却能具有如此敏锐的视角和崇高理想,可见其不愧为当时北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
1920年,蔡元培向南洋烟草公司筹得款项,亲自选出段锡朋、汪敬熙、罗家伦、康白情等优秀毕业生,送至美国留学深造。
许多年后,罗家伦在回忆起五四运动时,对校长蔡元培多有敬仰赞美之词。他说:“蔡先生是我心悦诚服的先生,不仅是学贯中西的淳儒和通儒,更是具备‘温良恭俭让’所有美德的君子。”
1920年秋,罗家伦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又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6年归国后,罗家伦立即投身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民国年间,他曾先后出任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校长之职。1969年12月25日,因肺炎、血管硬化等并发症,罗家伦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72岁。
罗家伦于1917年进入北大,从此崭露头角。从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潮》的面世,到轰轰烈烈的五四学生运动,罗家伦可谓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之一。他在北大期间,所接触到的进步与守旧思想的交锋,开明和顽固人物的争辩,几乎涵盖了那个时代所有的历史线索。罗家伦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国遭受历史上空前的变革和震荡的时代。他作为一名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弄潮青年,尽情地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和追求。从这点来说,罗家伦是幸运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