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_辽宁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1 / 1)

辽宁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概况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位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该馆是全国抗联史实陈列专题中规模最大、史料最全的,也是辽宁省范围内第一个东北抗日联军题材的纪念馆。2005年,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被中宣部列入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于2005年7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建筑面积504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共分序厅、主展厅、英烈厅三个部分,主展厅共有12个展室。

陈列布展以“林海雪原,抗联英雄”为主题,以东北抗联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战役为线索,通过大量的史料、照片、图表、文物、实物以及抗联浮雕、场景复原等陈列展示形式,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14年的艰苦斗争历史,生动地再现了东北抗联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历史,反映了抗联将士顽强的斗争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

东北抗日联军

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是在东北打响的,这里也打完了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枪,历时15年,是中国历时最长的抗日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上最艰苦的抗战地区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好河山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在这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发出指示,号召人们动员起来,在农民中组织游击队。东北抗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横空出世的,它像是一道血肉铸起的长城,屹立于白山黑水之间。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并领导的抗日队伍,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

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4万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军是在反日游击队(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四、五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和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军是在义

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

在14年的绝境苦战中,东北抗日联军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动摇了侵略者的大后方,强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面对日益壮大的东北抗联,日本侵略者调集大批部队一次又一次进行疯狂地“讨伐”,实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到1939年,东北抗日联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许多地方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抗联山上密营损失殆尽,粮食、药品、盐等给养完全断绝,许多优秀的指战员壮烈牺牲,部队损失惨重。

从1939年到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转入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但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意志没有被打垮,抗联部队缩编,开展小型游击战争,保存了一部分精华和骨干力量,进入苏联境内整训。在苏联整训期间不断派小部队深入中国抗联游击区进行游击战,直到1945年8月,他们配合苏军重新进入东北,在解放东北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老抗联”记忆中的战斗岁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离休干部李桂林是当年东北抗联十二支队的一名战士。在老人看来,抗联时候的艰苦岁月是比生命还要珍贵的。每次回忆起那段时光,他的眼中总会写满凝重。

1941年冬,老人所在的部队奉命撤退进山作战,主要活动在原始森林中。由于日军实施“铁臂合拢、篦梳森林”政策,部队和地方党组织失去联系,没有粮食,没有兵源,一年四季生活在深山老林里。春天,一种叫草爬子的昆虫成了天敌,这种昆虫传播森林脑炎,落到人身上就钻进肉里吮吸血液,发现后往外拽时,头就留在肉里,痛痒十几天,有的战士因此中毒死去;夏天,各种蚊虫咬得痛痒难忍,身上挠得溃疡发炎;漫长的冬天更可怕。大雪封山,没有吃和住,仅有的马也杀了不少。有时在老乡家买些苞米粒,没时间做熟就吃生的,渴了就吃口雪,后来又吃皮带和皮鞋。最后实在没吃的,就吃草根和衣服里的棉花,吃下去也消化不了。

冬天气温能达到零下三、四十度。白天,抗联军要躲避日寇的追击,晚上还要找个避风的山崴子雪地露营。天太冷,大家一手托着腮,一手抱着枪,把手夹在两腿中间,蜷着身子睡。很多人晚上睡觉时还好好的,却永远没有醒过来,都被活活冻死了。

1943年,苏联的东北抗联教导旅派人到国内寻找抗联战士,当时的抗联战士包括李桂林老人在内仅剩七个人了。在日军的追堵之下,他们从通河县凤山村大东北岔出发,徒步行走3个月,穿山越岭到达苏联红七军第88旅北野营驻地,重新回到了抗联大部队。在苏联进行军事训练,后来配合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同日军进行战斗,接管了东北主要的大小城市和市县。

从1944年冬季开始,在苏联整训的抗联部队开始计划配合苏军进攻东北,此时中苏边境日军的驻防情况和火力配置等情报就变得尤为重要。而日军为了防止有人穿越中苏边境,在已经封冻的黑龙江上布置了绵延数公里的铁丝网和观察哨,严密监视着界河上的一举一动。

留守在国内的抗联侦察部队在取得了日军全部驻防情况和相关情报后,为如何将情报传递出去而犯了难。但是随后不久他们就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李桂林老人就曾接受过这个任务。

他先是在江水转弯处找到一处日军观察哨不太容易看到的地方,然后在天黑的时候换上白色的雪地服,携带情报来到江边用钢钎凿穿冰面。他把情报和干衣服先装进一个不透水的羊皮袋内,后从冰窟窿进入冰冷的江水里。

由于黑龙江在封冻时的水位还很高,封冻后江水进入枯水期,所以在江水和冰面间会出现一个大约30厘米左右的缝隙。他们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泅渡过江,然后在冰层下面用钢钎凿穿冰层上岸,换好干衣服后,就可以迅速向抗联的整训地前进了。

“老抗联”记忆中的故事还有很多,真实的困境一定比我们想象中还要艰苦,而这份深深的爱国情谊更是会传承下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