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
概况
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吉林市著名旅游区北山公园西北处的玄天岭上。陵园由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馆三部分组成,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54年,1956年修建革命烈士墓,后陆续有革命烈士、病故的老红军和革命军人被安葬在陵园内。198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革命烈士纪念馆,1995年,在省民政厅、吉林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革命烈士纪念馆历经8年建设终于落成,并于同年4月对外开放。
园区正中矗立着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的汉白玉雕像,两侧安葬着400多位革命烈士、红军、抗日干部和因公牺牲的革命干部和军人。烈士墓碑采用天然大理石雕刻而成。
多年来,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始终秉承“褒扬先烈、教育群众”的工作宗旨进行陵园的建设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纪念馆开放以来,共接待受教育群众100多万人次,有本市的各界群众,有省内外的参观团体和国际友人。每年的清明节和重大节日,社会各界群众经常在此隆重集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这里已成为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革命纪念馆
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是东北地区展出抗联英烈最多、事迹最集中的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园中山上,占地面积5443平方米,建筑面积1634平方米,沿着66级石阶而上,呈现的是民族传统四合院式琉璃瓦起脊建筑的纪念馆。纪念馆陈列面积518平方米,共3个展厅,正厅是魏拯民专馆。二、三展厅分别为江城英烈展厅和抗联英烈展厅。
1993年8月9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来吉林视察时,亲笔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10个大字苍劲有力地赫然镶嵌在纪念馆的门楣之上。左侧是江城英烈展厅,陈展了10位在解放吉林、建设吉林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烈士事迹。右侧是抗联英烈展厅,陈展了16位出生或牺牲或战斗在吉林大地上的抗联将士的事迹。
纪念馆馆藏文字400余万字,油画、国画、画
照等264幅。陈展实物178件,照片、文稿等90余张,集中展现了抗日民族英雄魏拯民等27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革命烈士纪念馆以魏拯民纪念馆为主要展览,展览由序厅和魏拯民事迹展两部分组成。走进纪念馆序厅,映入眼帘的是镶嵌在黑、灰、白三色石材交错而成的山形、雪状之中的魏拯民白色半身浮雕像,展示着魏拯民血洒长白山的悲壮场景。雕像的对面陈展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题词。
魏拯民事迹展分“求索与成长”、“赴抗日前线”、“转战长白山”、“丹心映山红”四个部分,通过高浮雕塑、影像雕塑、硅橡胶仿真塑像、场景复原、场景模拟、电子演示屏等高科技表现手段详细展现魏拯民这位抗日民族英雄领导东北抗日联军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幕幕历史画面。
其中自然光源大型复原景观——东北抗联长白密营是纪念馆的一大亮点,占地257平方米,高15米,人物为硅橡胶仿真塑像,现场采用声、光、电、雪花幻相机和配音等现代科技技术,结合自然植物、密营建筑与人物造型融合的艺术形式,再现长白山深处杨靖宇、魏拯民和战士们当时的战斗生活场景,是目前国内利用自然光源建造的最大一处复原景观。
魏拯民
1909年2月3日,魏拯民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16岁的魏拯民只身徒步500多里山路赴省城太原应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他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傅懋恭(彭真)等同志。在他们的引导下,魏拯民投身到了救国救民的社会革命中。1927年1月,魏拯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中的一员。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中国共产党提出收复失地、坚决抗日的主张,选派了许多优秀干部到东北地区工作,魏拯民就是其中之一。他先后担任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道外区委书记和市委书记等职,在满洲省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工作。
1935年2月,魏拯民当选为东满特委书记,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正式成立,魏拯民担任政委,他发表了《告各反日部队书》,号召一切反日部队、反日团体组成抗日联合指挥部,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
不久,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魏拯民担任政委,他和军长王德泰共同领导第二军向长白山区战略转移,在转移途中,一举摧毁日军驻守在安图、敦化、桦甸三县交界大蒲柴河镇的据点,歼敌500多人,为与杨靖宇部队胜利会师扫清了障碍。
1936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成立,东满、南满党的组织合并为东南满省委,魏拯民任省委书记兼第一路军政治部主任。东南满地区抗日游击工作的空前发展使日本侵略者惶恐不安,他们除了调集重兵“讨伐”外,还采取了“归大屯”、“保甲连坐”、“三光”政策等法西斯手段,妄图断绝人民群众与抗联的联系,党和军队的工作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了对付敌人的“讨伐”,魏拯民指挥部队在深山老林中修建了许多密营,储存了粮食给养和枪支弹药,做好了应变的充分准备;同时利用密营与日军周旋,寻找机会打击日军,取得了抚松县城歼敌百余人、穆棱截击日军列车和小汤河反击战、安图截击战等多次大捷。
1938年初,魏拯民与杨靖宇共同主持召开中共东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会上魏拯民被任命为第一路军副总司令。为了避开敌人大兵力的“讨伐”和解决粮食困难问题,他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长白山麓,开展游击战争。
长期恶劣的斗争环境使魏拯民积劳成疾,身患严重的胃病和心脏病,但他仍顽强地坚持对敌斗争,不停地起草文件与党中央保持联系。杨靖宇壮烈牺牲后,魏拯民忍住悲痛带病出征,承担起了统帅和领导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和东南满省委的全部重任。
1940年末,魏拯民病加重,在抱病征战半年之后,无情的病魔迫使他离开部队到桦甸县抗联密营休养。他不顾病痛的折磨,夜以继日地写指示信,总结经验教训,经常鼓励战友们要坚定革命胜利的信心。
1941年3月8日,因叛徒的告密,100余敌人突然包围了桦甸县四道沟抗联密营,重病之中的魏拯民率7名抗联战士奋起反击,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魏拯民牺牲时年仅32岁。惨无人道的日伪军到密营地扒出了他的遗体,割下了头颅并进行了焚烧。后来,战友和当地的老乡们将他残留的遗骨埋在了密营旁的一棵松树下。这棵树仿佛附上了烈士的英魂,至今还生长在密营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