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概况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中国第一个以石油工业为题材的原址性纪念馆。该馆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原址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二号院”。2005年3月8日,决定在此筹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周永康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题写馆名。建设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历时18个月零18天,于2006年9月26日落成开馆。2009年,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被中宣部列入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自开馆以来,该馆一直担负着宣传大庆油田历史,弘扬大庆精神和石油文化的任务,不断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式,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15900多平方米,展馆面积4200多平方米,拥有馆藏展品7458件。馆内陈列分为“岁月大庆”、“松辽惊雷,油出大庆”、“艰苦创业,光辉历程”、“大庆赤子,油田脊梁”、“大庆精神,民族之魂”、“巨大贡献,卓越品牌”、“春风化雨,光耀征程”、“油田百年”、“百年油田畅想”九部分。通过编年体和专题式有机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大庆油田辉煌发展历程、油田领导的泱泱风范、企业文化的继承创新、大庆油田的巨大贡献、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等内容,突出表现了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工业企业成功典范的主题。
大庆油田历史沿革
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石油勘探,主要的技术手段是寻找石油露头。三十年代玉门老君庙油田的发现是因为石油沟里漂出油花,五十年代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是因为维吾尔族老人贩运黑油山流出的粘油。松嫩草原的神奇在于它把石油隐藏得极其神秘,在地表上找不到任何踪迹。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占东北的“满洲国”时期,曾经派遣地质勘探的专业人员以寻找石油为目的,在阜新和海拉尔盆地进行过钻探,但是一无所获,日本人信奉海相生油的理论,认为松嫩草原是典型的陆相沉积不可能出产大量石油,阴差阳错地没让日本侵略者发现草原下蕴藏的油田。
当年,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了地质力学的假说,预测新华夏沉降带一定有生成和储存石油的地质条件。地质部的总工程师黄汲清是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创始人,加上苏联和匈牙利专家的协助,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如今,二十三位大庆油田发现者的铜版雕像还矗立在陈列馆内,寓意大庆将永铭记他们光耀石油史册的功绩。
1960年3月,大庆油田投入开发建设。几万名石油工人响应党的号召,从西北的甘肃玉门、新疆的克拉玛依、四川各地奔赴到了大庆,紧接着又从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和沈阳军区动员了上万人的部队转业官兵加入了石油会战大军,再后来从大庆附近的城乡招收的大批学徒工和半工半读的学生也云集到了大庆。一幅长7米,高2.5米的巨幅油画“会师大庆”,正是当年全国各地劳动人民纷纷汇集到大庆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当代工业题材最大的
一幅架上油画,它被一直陈列在纪念馆中。
当时的大庆可以说是在国家最需要石油的时候解了燃眉之急,它的发现可能不亚于“两弹一星”试验的成功。中国有了大庆石油的资源基础,就有了傲视群雄的底气。多年来,历经大庆人的开发建设,大庆仍然以在中国石油储量第一,企业规模第一,原油产量第一,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的石油之都,跨入了世界著名石油城市的行列。
每一个盛产石油的国家都有一座或者几座钻机和炼塔相映生辉的石油城,美国的休斯敦、俄罗斯的秋明、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和中国的大庆。1976年以来,大庆年产原油一直在五千万吨以上。大庆油区的发现和开发,证实了陆相地层能够生油并能形成大油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石油地质学理论,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对中国工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10年,对于大庆油田来说,是继往开来的一年。油田开发建设5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0.4亿吨,上缴各种资金近2万亿元,为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持续做出了高水平的贡献,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工业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石油会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铁人”王进喜一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感动、激励了几代人。当年轻的共和国经济建设急需石油的时候,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大庆石油人”凭借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发建设了当时全中国最大的油田,从此大庆油田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石油,结束了中国人依赖洋油的日子。
大庆精神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求实精神和奉献精神。这四种精神相辅相成,是大庆石油工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高度概括。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外国专家到中国考察石油并武断地宣称“中国没有石油,中国的石油资源匮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在石油部党组的领导下,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一路路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集中到了北方荒原。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们,事事以国家利益为重,集中体现了大庆石油职工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高度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几十年来,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扎根于大庆油田,截至2011年,中国的原油产量达到约两亿吨,成为世界第四大产油国。2012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排名中居第5位。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壮大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声誉,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大庆油田的勘探与开发,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大庆精神的形成、发展,离不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在开发油田初期开赴新探区时,一次从火车上卸下来的设备离井场
有200多公里,不巧正遇上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雪灾,风雪交加,一片茫茫雪海,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上百台车和设备困在雪海中,进退不得,广大石油工人决定用推土机抢搬设备。他们饿了啃几口冻馒头,渴了吃把雪,连续奋战3个昼夜,终于把设备运到井场,安装就位。
大庆油田会战时期,勤劳智慧的石油工人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每打一口井,都要取全取准20项资料共72个数据,一个都不能少不能错。为了及时掌握油层变化规律,技术人员每天要从2万多口井中提取10万多个数据资料,每年进行2次大检查,以便提供科学依据。
1963年6月14日凌晨,在值夜班的射孔中队技术员金世英,收到大队转来的一份射孔测井图。在审查图纸的时候,他发现图纸标的井口四通高度为43公分,比惯常高度少了1公分。出于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他决定一定要搞清楚,决不让工作出现一丝误差。他立即来到大队调度室,得知这口井当天就要射孔,心里异常着急,一路小跑来到地质室,叫醒了正在酣睡的地质员,翻出射孔设计书和汇报记录本,查出是测井七队负责这口井的测量工作。他又跑到测井七队,但全队的人都到井场去了。跑了一早晨,一天一夜没合眼的金世英极为疲劳,肚子也饿得咕咕直叫,但他顾不得吃饭,带上图纸和卷尺,徒步赶到很远的井场,决心不让差错从自己手里放过。他走了好久来到井场,对在场的同志说明了情况,随即对井口四通进行实地测量,实测结果正是44公分。就这样,金世英凭着对工作科学认真、求实严谨的态度,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先后跑了6个单位,询问了9个人,往返奔波了40多公里,终于消灭了这1公分射孔深度的差错。
正是有了在对待祖国的石油事业、对工作鲜明的求实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大庆油田职工才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工作;才能经得起无数的艰难困苦、挫折打击;才能在十年动乱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继续前进,取得辉煌的成就。
大庆油田开发初期,几万名会战职工抱着为国争光、替国分忧的坚定理想信念,奋战在松辽大地。他们不讲条件、不讲时间、不讲报酬,为了出油,他们可以舍弃一切。“**”期间,在党和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的时候,大庆石油人始终以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使原油年产量跃上了五千万吨台阶。改革开放后,大庆石油人能继续坚持和发扬奉献精神,寻找接替资源,保持稳产高产5000万吨以上,就是因为有一支甘愿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职工队伍。
大庆精神是大庆石油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时代产物,并在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成熟和深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