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_闻一多纪念馆(1 / 1)

闻一多纪念馆

概况

闻一多纪念馆坐落在闻一多的故乡——湖北省浠水县城。纪念馆主体工程是一座庭院式仿古建筑群。2001年6月,闻一多纪念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进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闻一多全身铜像。铜像通高3.9米,身高2.5米,基座高1.4米,在开阔的草坪上巍然屹立,取闻一多拍案而起故事的主题塑成。

铜像前有一口井、一水池。井为公元790年开掘的,此井极富传奇色彩,是“清泉井”;池子,是汰笔池“羲之墨沼”,相传书圣王羲之曾来此处习字。一座小桥拱在池上,名曰“七曲”,大约15米的距离。七曲桥如同其名,曲直有致,寓意闻一多的一生是坎坷而曲折的。仿竹制护拦象征了闻一多高风亮节的精神。殷红的桥面隐喻了闻一多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一条通向革命胜利的光辉大道。

序厅坐落在铜像的正后方。由江泽民亲自题写的“闻一多纪念馆”六个大字在门首黑色大理石匾额上熠熠生辉。

进入序厅,迎面是气势磅礴的巨幅画作。画作以红烛群落为主,奔腾的烈焰变化为隐约可见的凤鸟,把凤凰涅磐寓意的崇高精神境界生动地勾勒出来;黑发蓬松、口衔烟斗、忧国忧民的闻一多侧身回首,神情泰然。

一块白色大理石无字地碑矗立在壁画前,体积为1.04立方米、重2吨。无字碑略带青灰色的纹路恰像无垠的大海,是闻一多的诗句“我爱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的显现。

“民主战士、革命学者和爱国诗人”——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爱国诗人闻一多的诗沉郁奇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闻一多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1912年,13岁的闻一多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并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闻一多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1919年五四运动时,闻一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0年4月,他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闻一多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闻一多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这部著作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他还写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1923年9月,闻一多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闻一多于1925年5月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并在北京大学教授外国文学。1927年,他应邓演达之邀,到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负责艺术股工作。不久,他离开部队,到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闻一多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1928年3月,闻一多参加《新月》杂志的编辑工作,同年秋到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此期间,闻一多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做了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他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其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全国抗战爆发后,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3年,闻一多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4年,闻一多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5年,闻一多在中国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后又担任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同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

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7月15日,闻一多参加了李公朴的治丧活动。此次集会上,他拍案而起,公开发表了演讲,指责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为。“这几天,大家知道,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李公朴)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然而,这次演讲竟然成了闻一多“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傍晚,闻一多回“联大”宿舍的途中,遭枪击身亡,时年不满48周岁。同时遭到枪击的还有闻一多的长子闻立鹤,他被射向父亲的子弹打成了重伤。

闻一多的死讯又加重了原来阴郁的气氛,各界人士都为闻一多的牺牲感到痛惜。第二天,《民主周刊》推出了最后一期,将闻一多在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做的演讲起名《最后一次讲演》发表,并以红色的斑点在封面染撒,象征鲜血,表示内心的抗议和悲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