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
概况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位于长沙市八一西路的长沙市展览馆院内。2001年6月,这里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原是一陶姓商人住宅,具有南方民居的风格。该建筑南北朝向,面积约118平方米,是一栋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的小平房。旧址前有围墙庭院,临清水塘,后有杂屋竹林,十分幽静。门开东壁,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住房,一共6间。房屋的内墙用木质板材做隔离,外墙用青砖砌成,门窗则采用镂空的装饰手法。
毛泽东与杨开慧曾在堂屋右起第一间屋工作、生活。他们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都出生在这里。右边第二间屋子是杨开慧的母亲的卧室。堂屋左边第一间屋子是客房,很多到湘区汇报工作或参加会议的人员就在这里暂住。左边第二间屋子是秘密会议室,毛泽东、何叔衡等就在这间屋子里成功策划和领导了多次工人运动。
红色火炬耀工农
1920年,毛泽东受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等的委托,在长沙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包括毛泽东在内共有6人。1921年6月29日下午6时,毛泽东、何叔衡作为湖南早期共产党组织代表,乘船赴沪,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他们回到长沙,以筹建中共湖南支部为首任,积极开展建党建团活动。
10月10日,秋高气爽。毛泽东、何叔衡、陈子博、彭平之等人,在一起讨论组织湖南共产党支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支部——中共湖南支部就此成立。毛泽东被选为中共湖南支部书记,何叔衡等为委员。由于当天是中华民国十年十月十日,毛泽东等人也称这一天为“三十节”。同时,他们还组建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作为公开领导湖南工人运动的机构。
不久,根据中共中央局规定,毛泽东等人在中共湖南支部的基础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湘区执行委员会(辖今湖南全省及江西萍乡地区)。中国共产党湘区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湘区委,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成立于湖南的一个重要的地方组织,也是当时湖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指挥部。毛泽东任中共湘区委的第一任书记,委员有何叔衡、易礼容、李立三、郭亮,区委机关所在地就在租佃的清水塘22号。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在此工作并居住。
中共湘区委在湖南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开展了轰轰
烈烈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反帝爱国运动、平民教育运动,巩固和发展党团组织等,使湘区成为当时全国革命运动发展最迅速的省区之一。
中共“一大”后,党的工作重心为领导和发动工人运动。“如何将工人运动同马列主义结合起来,产生巨大的力量?”多少个夜晚,毛泽东坐在桌前,时而埋头疾书,时而凝视着煤油灯的微弱光芒,陷入沉思。
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不久,毛泽东提出“到安源看看”。在那里吃、住等方面都很简陋,毛泽东却并不在意。他很快与矿工们打成一片,为工人们讲解革命的道理。毛泽东边做手势,边打比喻:“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则不容易折断”,“矿是资本家开的吗?是他们挖的煤吗?火车是他们开的吗?是我们……你们说,他们有福气,不是什么福气,你们开矿他挣钱,你们开车他挣钱,都被他们拿走了”,“工人当家以后世界就是我们的了。”工人们听了毛泽东的话倍受鼓舞,想要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组织开办了工人夜校,让工人们在劳动之余得到思想上的进步。而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粤汉铁路新河工人俱乐部等相继成立,为省内各地工会组织的建立树立了榜样。湘潭锰矿、水口山铅锌矿以及长沙的行业工人纷纷效法,组建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至1922年5月,湘区已发展到3个分支部,2个小组,30余名党员。
中共湘区委员会是湘区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和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指挥部和中枢神经。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罢工斗争不断出现。
1922年10月23日清晨,大雨滂沱,长沙4000多名泥木工人大呼“硬要3角4分,不达目的不上工!”的请愿口号,向长沙县署行进。毛泽东也走在工人队伍之间。长沙泥木工人罢工历时21天,最终成功争取到增加工资和营业自由的权利。这是长沙工人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次罢工大胜利。
在安源路矿工人罢工中,毛泽东制定了“哀兵必胜”的策略,李立三、刘少奇按照指示,提出“哀而动人”的口号,作“义无反顾”的斗争。于是,17000余名工人高呼“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坚决斗争。结果,安源路矿工罢工用时仅5天,迫使路矿两局接受了各项政治、经济条件,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取得全面胜利。
水口山铅锌矿大罢工、粤汉铁路岳州工人大罢工、长沙印刷工人罢工……湘区工人运动一浪高过一浪
。中共湘区委将涌现出的积极分子及时地发展入党,党的各级组织得以巩固、壮大。至1923年5月,湖南已发展建立10多个党支部、小组。
1923年2月7日,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二七”惨案。在险恶的环境下,毛泽东及时提出“弯弓待发”的策略。全国工运转入低潮,唯有中共湘区委特别是安源党组织得以继续稳步发展。
中共湘区委员会犹如黑暗中的红色火炬,把三湘大地上的工农群众和爱国人士的力量汇聚到一起,引导他们走向光明。
革命中的温馨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是一座具有南方风格的民居建筑,这里曾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屋内悬挂着杨开慧和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照片。在杨开慧29年的生命中,仅留下两张照片,挂在这里的就是其中一张。毛泽东与杨开慧从未合过影,为了弥补此遗憾,工作人员特地找到毛泽东年轻时的照片,将其与杨开慧的照片并列挂在一起。
杨开慧是中国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又身为毛泽东的妻子,她的任务很重。白天,杨开慧不但帮助毛泽东整理材料,还担任联络专员,为革命的发展四处奔走;晚上,为保证毛泽东等人进行会议时的安全,杨开慧还要担任“哨兵”,时刻观察周围的动静。毛泽东很多时候要工作到深夜,此时,贴心的她总会为毛泽东准备夜宵。
即使是在条件最艰苦、革命形势最紧张的情况下,毛泽东生日到来之际,杨开慧也要为他过生日。杨开慧曾在《0-28岁的追忆》里这样写道:“今天是他的生日,我亦不能忘记,妈妈也记着这件事。中午吃饭时,我暗地里让佣人做了几样菜,煮了一碗面,纪念他的生日。”
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故事,在陈列馆中得以呈现。毛泽东在繁忙之际不忘诗意,他写过100多首诗词,其中有3首是为杨开慧写的。《虞美人·枕上》中的“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和《贺新郎·别友》中的“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都诉说着一代伟人对杨开慧的、真挚情感。得知杨开慧慷慨就义的消息后,毛泽东十分悲痛,1957年,他写下悼念亡妻杨开慧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