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响礼炮的秘密
当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28响礼炮长啸齐鸣。这轰鸣的礼炮声如春雷乍响,响彻整个北京城,响彻整个新中国。它震撼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把开国大典推向了**。
礼炮燃放地点设在前门一侧的南墙根边,背向天安门。负责点火的炮兵们早早地将山炮搬到指定地点,固定好位置,再把山炮短粗的炮口朝向天空。礼炮群由108座山炮组成,分成两组,所以称为54门礼炮。而礼炮则是由去了弹头的炮弹代替,只有爆炸的声音却没有爆炸的威力。
为了能在开国盛典上彰显新中国的气势,炮兵队进行了严格地训练。那时的训练很艰苦,拉火手和装填手必须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能保证在同一秒钟装进炮弹并拉火,达到54门礼炮响声一致的效果,否则的话就全乱了。此外,28发无头炮弹要在两分半钟内全部炸响,其中的难度是可想而知。为了达到这一标准,炮兵们必须按要求高标准地进行训练,以争取在开国大典当天出色地完成任务。
当时,国际上鸣放礼炮的标准是21响,可是为何在开国大典上要鸣28响呢?
提出这一要求的是毛泽东。不过,有人对这一决定表示疑惑,可毛泽东也没有给出解释。自然,他不是不知道国际标准,只是他有自己的理由。他没有明确说出来,大家也没有再深究。
政协会议期间,毛泽东找到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的成员唐永健,就礼炮鸣放的话题做了探讨。毛泽东问唐永健,说:“小唐啊,你说,放28响有没有道理啊?”博学多才且反应敏捷的唐永健马上领会了毛泽东的用意,赶紧说:“主席,我起草一个关于礼炮28响的说明吧!”毛泽东微笑不语,算是默认了。
唐永健按照自己的理解,起草了一个礼炮28响的说明。这个说明报告送上去之后,毛泽东二话不说地就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表示同意了唐永健的理解。唐永健认为,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到1949年,正好是28年。这28响礼炮是对28年党史的礼赞,代表了28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艰辛岁月,也代表了毛泽东28年来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的奋斗历程。这样的说明,极有说服力。
54门礼炮在两分半钟内成功地齐鸣28响,这令负责鸣放礼炮的炮兵们感到格外骄傲和自豪。因为全中国全世界都听到了由他们燃放的代表新中国的“呐喊之声”。即使他们始终背对着天安门,看不到庆典上一丁点儿的热闹场面。
建国后,在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的大部分山炮都被销毁,仅余的两尊山炮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陈列文物。它们静静地待在陈列橱窗内,用斑驳的炮身和沧桑的岁月感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光辉时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