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喜迎开国盛典_30万群众大游行(1 / 1)

30万群众大游行

10月1日的夜晚,注定是个狂欢之夜;10月1日晚上的北京,注定无人入眠。

庄严的阅兵式结束后,规模宏大、声势浩大的群众游行即将开始。

此次参加开国大典游行活动的群众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和学生。不少远道而来的工人在10月1日清晨就早早地赶到了北京,然后按次序进入天安门广场。虽然等待的过程是枯燥难熬的,但他们内心的激动心情却是无法比拟的。他们觉得,等上几个小时,哪怕不睡觉不吃饭,只要能见到毛主席,也是值得的。

夜幕降临后,天安门城墙上的太阳灯、广场上各色街灯、群众手中的灯笼,全都亮了起来。热闹的狂欢夜开始了!

广场上的扩音器里传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两路长长的游行队伍开始按次序途经天安门城楼。游行队伍以工人打头阵,接着是农民、机关人员、学生等队伍尾随在后。这是一支象征着全国人民大团结的队伍。数万名群众走过天安门城楼时,涌向金水桥,昂首望向城楼,急切地搜寻毛主席的身影。他们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口号,且一声高过一声。

毛泽东自下午3点到此刻,一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没有休息,精神依然很好。他的手不停地在空中挥舞着,向人民群众致敬。左手累了,就换右手,继而又换回来。听到人民群众的呼喊声,他情不自禁地将身体向外探出一点,向游行队伍喊道:“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

前方即将退场的游行队伍,听到毛泽东的呼喊声,都不由自主地停在原地,向毛泽东招手、呐喊。毛泽东被这样的情景所感染,不停地高喊着:“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一旁的陈毅看到后,也激动地说:“看了这,总算是不虚此生了!”

退场时,虽出现了一点点拥堵的状况,不过很快就畅通了。不少人因为拥挤而被踩掉了鞋子,又因为来不及捡鞋子而光脚走过了长安街。这一夜,不知道有多少人丢了鞋子,光脚走过天安门城楼前。当时,有位诗人看到赤脚的农民行进在游行队伍中时诗兴大发,赋《赤诚》一首:“只有用脚掌触地才叫赤诚,只有用心灵呼喊才叫赤诚,只有用情到忘我才叫赤诚。赤诚,是**的心,与鲜红的太阳相迎。”

走在游行队伍最后的是学生队伍。这些学生代表是来自北京12所高校的进步青年和优秀学生。学生们排成密集的队

伍,高唱着《团结就是力量》向前行进。他们经过主席台时,高呼“毛主席万岁!”随即,从主席台上传来一声“青年同志们万岁!”。学生们听出来了,这是他们敬爱的毛主席的声音。顿时,大家的心激动不已,以更高昂的姿态、更饱满的情绪走过天安门城楼。

气氛正浓时,一颗绿色的信号弹腾空而起,继而是六朵五彩斑斓的礼花在天空中争相绽放。燃放礼花是开国大典的最后一项活动。天空中不停绽放的礼花实际上是由不同颜色的信号弹组成的。其花心位于中山公园和太庙的空地上,花瓣分布在天安门广场周围。

看到天空中瞬间绽放的五彩礼花,游行的人群再一次沸腾了。很多人都将这一刻深深的印在心中,许多年后回想起来,仍觉得那一瞬的璀璨时光仿佛停留在眼前,不曾散去。

除了参与游行的群众内心激动外,北京城的老百姓们也异常兴奋。从西长安街到东长安街再到王府井大街,从西单到西四……游行队伍被夹道欢迎的群众所包围。队伍所到之处,掌声和欢呼声震耳欲聋。还有不少群众自发地在街上唱起《东方红》、《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有的还扭起了秧歌、跳起了舞……

对于这样一项空前规模的群众游行活动,是如何做到在保持队形不乱的同时而又充分展现欢乐氛围的呢?这,还得归功于庆典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多次演练。

将30万的群众集合在天安门广场上参加庆典,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大典筹备委员会做了大量的组织和保卫工作。他们通过观看苏联庆祝十月革命节的大阅兵纪录片,从中学习群众的组织和安保工作,以及制定遇到空袭时的疏散路线等。为了保证群众有序地集合和离开广场,筹备会组织了多次综合演练。

第一次大演练时,30万群众进入天安门广场,结果谁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场面相当混乱。尽管当时天安门广场亮着24盏灯,还有荧光灯、霓虹灯及探照灯的辅助,但群众乱得就像一锅粥,根本无法往下进行演练。

聂荣臻看到这种情景后,眉头紧锁,对负责组织群众的肖松说:“这样不行啊,太乱了,得想想办法。”肖松心里也很急,他扯过队形图纸,直拍脑门,说:“明明这都标好了每个单位的规定位置,怎么一到现场就全乱了呢?”

这时,有人给肖松出了个主意,让他找人在广场上用石灰浆画出方阵,编上号码,并规定

哪个单位站在几号方阵里。群众进场时,由各领队带领队伍进入各自的方阵。这样一来,大家对号入座,就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了。肖松一听,这个主意挺不错,赶紧命人实施下去。

第二次大演练时,依旧是30万的群众进入天安门广场。每个单位有了对应的方阵编号,很快就整齐地就位了。这个方法还真奏效。

除此之外,筹备会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设立了庆祝大会总指挥部,负责调度指挥全场。天安门西侧设有专门的学生、机关、工人联合分指挥部。广场上,还有三个学生分指挥部、工人分指挥部和一个市民分指挥部。另设4处救护站,以防游行当天出现意外事故。

为了保证30万群众在广场上井然有序地活动,总指挥部制定了一份《入场须知》,其中规定:游行队伍不带锣鼓、不化妆、不组织秧歌队;队伍迅速向会场行进,入场后要听从指挥;由纠察员或联络员领队入场,到达指定地方,即整理队伍,严守程序,不得擅自离开队伍;自行车不得入场;各单位自备干粮和水;除规定携带武器者,其他人一律不得携带武器;如有临时事件发生,应保持冷静。纠察员负责维持秩序,听候指挥部处理;注意卫生,不得在会场随意大小便……

《入场须知》一共是15条规定,几乎是面面俱到且要求严格。不过,还是被北平第一任市委书记彭真发现了一个漏洞。他说:“如果游行队伍走过天安门后,在西三座那里散了摊子,造成队伍拥挤怎么办?”很显然,大家都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如果,前面的游行队伍一停,后面就走不动了,岂不是又要大乱?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彭真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我看,在东西两侧的三座门分别派人把守,尤其是西三座门,要派责任心超强的人去。当游行队伍走到西三座门后,把守的人立即命令群众跑步疏散,保证后面的道路畅通无阻。”

彭真的这个办法具有可行性,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晚上,群众进行游行活动时,还真遇到了拥堵情况。好在事先有所准备,才没有出现大的纰漏,否则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夜渐渐深了,开国大典活动已接近尾声,仍有不少人徘徊在天安门广场周围不愿离开。即便是从大典现场回家的市民、回学校的学生,仍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谈论着白天的所见所闻,乐此不疲,毫无倦意。

今夜,无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