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的制定与遗憾
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正式标志和象征。它同国旗、国歌一样重要。
1949年7月15日,负责新中国国徽选定工作的第六小组,在全国各大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刊登了征稿启事,号召全国人民踊跃投稿,并提出在设计国徽时注意中国特征、政权特征和形式须庄严富丽三个条件。一个月后,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共收到人民群众和海外华侨的国徽应征稿112件,共900多幅图案。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拥护。
第六小组成员和国徽评选委员会的专家对900多幅图案进行了细致地挑选和评审。不过,令人赶到遗憾的是,应征稿件虽多,但没有几幅图案是尽人意的。
9月14日,第六小组组长马叙伦、副组长沈雁冰向筹备委员会提交报告说,国徽应征图案虽不少,但大部分的投稿者把国徽误认为国标,所以大部分的稿件都与国旗图案有关,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唯有钟灵、张仃设计的国徽图案和林徽因、莫宗江设计的国徽图案还算可以,但仍旧不能让人满意。
当时,钟灵担任新政协筹备会会场布置科科长,而张仃是从东北画报社借调过来帮忙的。他们两人原是鲁迅艺术学院的同学,此次共同负责政协会场和开国大典会场的设计工作。在受到第六小组的邀请后,两人仿照政协徽标合力设计了五幅图案。没想到,仍旧没能得到政协代表们的赏识。
眼看着开国大典的日子近了,国徽的选定成了第六小组乃至筹备委员会的一块心病。考虑到时间紧迫和现有图案不理想的情况,国徽评委会建议暂时不决定最终的国徽图案。这一建议得到了筹备委员会的首肯。
9月25日晚,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协商国旗、国歌等问题的会议。在讨论到国徽问题时,毛泽东说:“目前国徽在选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已经大致了解了。现在,国旗已经定下来了,国徽可以慢一点再决定。原小组仍继续设计,将来再交予政府定夺。大家觉得呢?”与会人员一致赞成这个建议。
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国旗、国都、
国歌、纪年四个决议案,唯独国徽方案暂未决定。
10月1日,当天安门升旗五星红旗,奏响《义勇军进行曲》时,偏偏没有出现国徽的悬挂,成为开国大典的一大憾事。
当然,国徽的设计工作并没有停止。
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后,周恩来亲自领导国徽的制定工作,由马叙伦、沈雁冰邀请专家进行设计。当时,参与这项工作的有布置科的钟灵、张仃,中央美院的张光宇、周令钊,青年艺术剧院的张正宇,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教师李宗津、莫宗江、朱畅中、胡允敬、张昌龄、汪国瑜、高庄和罗哲文等人。
由于清华大学远在城外,与城内的设计人员联络较少,自然而然形成了两个设计班子。不过,那时谁也没有提出设计竞赛的要求。本着为新中国设计出最完美的国徽的原则,两班人马铆足了劲,开始费尽心思地设计图稿。虽然在设计思想方面有过争吵,但大家明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最终摒弃门户之见,互相交流,终于设计出了令大家比较满意的图案。
10月24日,清华大学营建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提出了他们最后的修正图案。这幅图案主要由林徽因和莫宗江两人完成,梁思成、高庄等人予以辅助。他们的设计说明这样写道:拟制国徽图案一个璧为主体,以国名、五星、齿轮、嘉禾为主要题材,以红绶带穿璧的结衬托而成的图案,颜色为金、玉、红三色。
与此同时,张仃等人设计了一个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国徽图案。周令钊也画了一个中间插着8面红旗的天安门,上面有五颗星的图案。作为主要负责人,马叙伦在看过三幅新创作的图案后,表示国徽上应该加上五星的标志。他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周恩来的同意。此后,国徽设计工作因其他原因暂时停顿了一段时间。
1950年6月,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前,国徽的设计工作再次被提上日程。6月11日,马叙伦召集有关人员开会,传达了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来修正国徽图案问题的决议。梁思成则表示不同意,说天安门和华表都是封建皇权的象征,不能代表人民的意志,将来在雕塑
制作上不易操作。张奚若的意见是,若非要采取此种方案,则天安门城楼的图案需作修改。沈雁冰同意“天安门”方案,不过建议去掉国名。这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国徽采用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图案,并要求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院的专家们按照这一要求去修正或重新设计国徽图案。
会后,周恩来亲自找到梁思成,做通他的工作,要求他在清华大学内组织专家,按照政协常委会的决定,重新设计国徽图案。
自6月12日起,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二人重新召集莫宗江等6人投入到设计工作中。这一次,他们的设计思想逐渐清晰化。在颜色方面,他们选择了民族传统色彩——红色和金色;在图案方面,他们选择了天安门的正立面图,并将华表的位置外移。不过,天安门仍旧是红墙黄瓦,且带有国名。而张仃这边,则在张光宇、周令钊的帮助下,绘制了一幅新图案,仍然用透视图表现天安门的五彩图案。
三天后,国徽审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着重讨论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的方案。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后决定,清华大学的设计方案尚可,但仍需做进一步的修改。此后,张仃等人则不再设计新的国徽图案。
6月20日晚,国徽审查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对梁思成的重修图和张仃的设计图进行评审。大家比较着两幅图案,一时间分歧很大。有赞同梁思成的设计,也有赞成张仃的设计。10点多钟,周恩来来到会议现场,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多数人都比较倾向于梁思成的设计。最后,大会决定梁思成的设计得到通过。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国徽图案和使用说明。至此,以国旗、天安门、齿轮和稻穗为主要内容,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国徽正式诞生了!
1950年9月30日,建国一周年大庆的前一天,一枚木质的国徽被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这是新中国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第一枚国徽。虽然它是木质的,仍挡不住从里到外散发出的一道道庄严与富丽的光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