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政协的召开_国都的确立(1 / 1)

国都的确立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国都的选定,且多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新中国即将成立,其国都的选定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事实上,早在1949年初,毛泽东就曾与王稼祥在西柏坡讨论过新中国定都的事情。当时,毛泽东问王稼祥,说:“我们即将取得全国的胜利,政府定都的事情也正在讨论。历来,统治者都将国都定在西安、开封、南京、北平等地,那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合适呢?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王稼祥思索片刻,说:“主席,是不是将首都定在北平呢?”

“哦,你的理由是什么?”毛泽东反问道。

王稼祥解释道:“西安、开封、洛阳等古城,因中原经济落后,加上交通闭塞和黄河水患等原因,已经失去了作为首都的条件;南京虽经济发达,但距离东南海太近,就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它也不太合适。所以,我认为最理想的首都应该是北平。北平沿海,扼守着东北和华北,北面是苏蒙,无战争之忧。此外,它是明清两代的帝都,老百姓们从心理上容易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北平是今日中国的重心。”

毛泽东听完,哈哈一笑,说:“稼祥啊,你的分析正合我意。”

不久,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新中国的首都定为北平。中共中央从西柏坡搬到北平时,毛泽东曾说:“等全中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搬家了。”进驻北平城后,毛泽东也曾多次说:“我们不能再长征了,我们要千秋万代坐北平。”

北平,古时称蓟,春秋战国时古燕国的都城。后来,改为燕京,又改为中都。元朝时,称大都。元灭亡后,改称北京。蒋介石统治时期,北京改为北平。

北京作为都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古人形容北京是“北倚山(燕山)险,右拥太行,左环沧海”。北京,位于广阔的华北平原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它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区平原界限分明。在广袤的山区和平原地带,矿产资源丰富,水利资源充沛,森林郁郁葱葱、景色秀丽。此外,它还靠近海洋,拥有东面的出海口。这样独特的地理优势,不仅让北京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成为北方的贸易中心。

北京是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文明的交汇点。当各民族之间发生战争时,它作为军事中心展示其优势;当各民族和睦相处时,它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又日益重要起来。

经过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北平已经从一个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沦为衰败破落的城市。直到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才迎来了它的新生。同时,它的和平解放,也为新中国定都提供了便利条件。

毛泽东对古都北京具有独特的情节。早在1918年和1920年,他就曾两次来到北京,感受新文化、新思想的不同凡响。当时,他是怀着改造旧世界的伟大抱负,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来到北京。在这里结识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导师——李大钊,并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由于他对北京的这份特殊感情,才更加坚定了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决心。

1949年9月21日,中国的盛会在北京怀仁堂举行。在9月27日的第四次全体大会上,参加会议的代表们一致同意,将新中国的首都定在北平,并将北平改为北京。至此,北京从过去的皇城,变成新中国的首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