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凝聚各方力量_华侨领袖受邀回国(1 / 1)

华侨领袖受邀回国

1949年1月20日,毛泽东的两份电报远渡重洋,分别落在新加坡和美国,落在陈嘉庚和司徒美堂的手中。毛泽东在电报中盛邀两位爱国华侨领袖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和筹建新中国。接到电报后,陈嘉庚和司徒美堂两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不顾高龄和路途遥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之路,分别于5月和8月从新加坡和美国出发,风尘万里抵达北平。

一提起陈嘉庚,人们就想起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这两所享誉海内外的高校是陈嘉庚先生亲手创办的。陈嘉庚是地地道道的福建厦门人,生于1874年。由于家境贫寒,陈嘉庚仅上过几年私塾,后随伯父下南洋做工。经过一番艰苦奋斗,陈嘉庚成为驰名中外的华侨实业家,其奋斗历程相当励志。毛泽东赞誉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辛亥革命时期,陈嘉庚加入中国同盟会,曾资助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爱国心切,创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动员在南洋的一千多万华侨为国捐款捐物,向国内输送抗日物资,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后,他以南侨总会主席的身份率团回国,前往重庆、成都、广州、西安、延安等地,慰劳抗日军民。

在延安期间,陈嘉庚目睹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忠勇奉公的精神,并为之深深感动。从此,他的心偏向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在得知毛泽东要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陈嘉庚很为毛泽东的安危担心,还亲自拍电报劝阻毛泽东。在得知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时,陈嘉庚倍感愤怒,他于1946年9月7日以南侨总会主席的名义,向美国总统杜鲁门、两议院议长和美驻华特使马歇尔、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发出电文,要求美国停止一切对蒋援助活动。正因为这份请辞恳切的电报,受到了全体侨胞的

热烈拥护,同时也引来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陈嘉庚的迫害。当然,陈嘉庚并没有被这一切所吓倒,反而越挫越勇、信心倍增。

中共“五一”口号发表后,陈嘉庚于5月4日代表南洋全体华侨致电毛泽东,表示热烈拥护中共的号召,并积极响应中共召开新政协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他在电报中还说,新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确定后,请及时通知他,到时一定赶回国内。不久,陈嘉庚接到毛泽东的电报,高兴地一夜未合眼。他日思夜想的激动时刻终于要来临了!

5月5日,陈嘉庚与随行人员庄明理、张殊明乘坐“迦太基”号邮轮离开新加坡,驶向祖国的怀抱。之后,他们在香港转乘“振盛号”继续北上。6月3日,陈嘉庚一行抵达天津,第二天改乘火车到北平,受到了董必武、林伯渠、叶剑英、李济深、沈钧儒等人的热烈欢迎。

9月1日至17日,陈嘉庚作为华侨小组负责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中,并于21日出席了新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司徒美堂,生于1868年,广东开平人。他的人生经历与陈嘉庚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同样,他也是在年少时远渡重洋,来到美国谋生,在美国期间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旅美爱国进步人士共同发起组织了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发动在美华侨捐款资助国内抗日战争。皖南事变后,他公开发表通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抗战胜利后,司徒美堂带领美洲华侨回国,参加国内的民主政治运动。不久,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一意孤行地发动了内战。司徒美堂顿感失望,愤而出国,来到香港,过起了闭门谢客的独居生活。

中共“五一”口号发表后,司徒美堂决定不再保持沉默。8月12日,他在香港建国饭店七层的航空厅举办了记者招待会。这是他在香港隐居多年后,第一次在公

开场合公开发表言论。招待会上,司徒美堂对来自中央社、《华商报》、《大公报》等10多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社记者,宣读了自己的《国是主张》。虽然年逾古稀,可他仍旧满怀**地说道:“当前,国内形势大变,谁为爱国爱民,谁为祸国殃民,一目了然。本人虽已年迈,但一息尚存,爱国之志不容稍懈。中国乃四亿五千万人之中国,非三五家族所得而私,必须给人民以民主自由。本人即将返美参加洪门大会,讨论国内形势,提出政治主张,以贯彻洪门革命目标。”

司徒美堂的这番言论被各大报纸刊登后,一时轰动整个香港。随后,他接连拜访了在港的几位著名民主人士和中共党员,就召开新政协会议交换了意见。

10月下旬,司徒美堂离港返美,出席即将在加拿大召开的“洪门大会”。临行前,他写下《上毛主席致敬书》,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随时准备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

1949年夏天,远在美国的司徒美堂接到毛泽东的邀请,开始准备回国的各项事宜。不过,他回国的消息不胫而走。顿时,他的身边出现了各类声音,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为了避免遭到美国方面的阻挠,司徒美堂决定迅速离开。8月9日,他乘坐飞机从纽约飞往香港,再由香港坐船北上。在香港中转期间,国民党特务对他进行了监视。此刻,他的生命安全遭到了极大的威胁。面对险境,83岁高龄的司徒美堂泰然处之,他平静地吟出文天祥的两句诗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他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立场和态度。8月底,他乘坐“岳阳”号轮船从香港出发,经过六天的航行,平安抵达天津塘沽港,并于第二天乘坐火车到达北平。

哪怕是相隔千山万水,只要是拥有一颗中国心的华夏子孙,都会受到新中国的感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向心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