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承前启后的淮海战役
1948年底,国民党总兵力下降至290万人,解放军的总兵力则上升至310万人。双方力量的根本逆转,大大地缩短了解放战争的进程。辽沈战役后毛泽东信心百倍的指出:“这样,就使我们原本预计的战争进程大大缩短。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起,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毛泽东以战略家的非凡眼光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形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毛、蒋两人的隔空交战
夏末秋初的西柏坡是绿树如荫,清凉的微风缓缓送来了丰收的气息。
9月8日这一天,西柏坡中央机关的小食堂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原来,这一天是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日子,从各解放区赶回来的中共高级干部们要讨论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的工作任务。参加会议的人,除了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彭真、董必武外,还有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邓小平、贺龙、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陆定一、薄一波等人。
这次会议,中央军委确定了解放战争第三年的作战计划:全军歼敌正规军115个旅(师)左右,其中华东野战军歼敌40个旅(师);中原野战军歼敌14个旅(师);西北野战军歼敌12个旅(师),钳制胡宗南集团。
不久,华东野战军经8昼夜激战,一举攻克山东重镇——济南,歼敌10万。蒋介石闻讯后急忙在南京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
相对于中共会议的热烈气氛,蒋介石官邸召开的这次会议明显冷清了许多。在蒋介石的**威下,他的“一言堂”作风导致将领们唯唯诺诺,根本不敢发表什么意见,这样的后果想必也让蒋委员长哭笑不得。
最后,仍然是“英明”的蒋委员长拍板制定了国民党的应对计划:首先,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统一指挥孙元良的16兵团、黄维第12兵团、张淦第3兵团。分别由郑州、遂平、唐河三个方向向豫西解放区发起进攻,依仗精良的美械装备寻求与中原野战军决战;其次,杜聿明指挥第2兵团向鲁西南发起佯攻,黄百韬第7兵团向苏北解放区发起攻击,李弥的第13兵团沿津浦路推进。
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调动引起了中共的警觉,1948年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和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分别向中共中央发来了电报。现在,这两份电报就摆在毛泽东的桌上,从屋里缭绕的烟气来看,想来这两份电报的内容已经让毛泽东思考了很久。
巧合的是,这两封电报虽然出自不同之手,却都提到了一个相同的战役构想,那就是“淮海战役”。
粟裕在电报中向中央军委提出建议:为了在中原战场上打开突破口,逼使国民党军退守津浦线,以便于华东野战军进入陇海线以南作战。这样一来,华野既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便利,又能争取到华中地区人力和物力的支持。这样,就需要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
刘伯承和陈毅的电文内容和粟裕大同小异。毛泽东自然相信这些久经沙场的优秀将领的敏锐眼光,但是他作为一个决策者,就要着眼全局,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解放战争进行到现在,解放军在兵力上已经占据上风。而毛泽东也是历来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对敌的。但是,国民党在淮海地区集结的总兵力达到80万,而解放军只有60万,60万对80万,即使解放军在指挥和士气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武器装备的差距同样是不容忽略的问题。
毛泽东沉思良久,决定相信前线将领的能力,“要敢于吃夹生饭”。9月25日,毛泽东向华东野战军发出复电,明确表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10月31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鉴于“此战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翌日,中央回电,同意组成以陈毅、邓小平为首的前敌委员会,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支野战军部队。至此,国共双方在淮海地区陈列重兵,战争一触即发。
人民解放军参战序列:(两大野战军,23个纵队,共60万人)
总前委:邓小平(总前委书记)、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代司令员粟裕)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
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政委陈丕显
第1纵队 司令员 叶 飞
第2纵队 司令员 媵海清
第3纵队 司令员 孙继先
第4纵队 司令员 陶 勇
第6纵队 司令员 王必成
第7纵队 司令员 成 钧
第8纵队 司令员 张仁初
第9纵队 司令员 聂凤智
第10纵队 司令员 宋时伦
第11纵队 司令员 胡炳云
第12纵队 司令员 谢振华
第13纵队 司令员 周志坚
两广纵队 司令员 曾 生
渤海纵队 司令员 袁也烈
鲁中南纵队 司令员 傅秋涛
特种兵纵队 司令员 陈锐霆
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
第1纵队 司令员 杨 勇
第2纵队 司令员 陈再道
第3纵队 司令员 陈锡联
第4纵队 司令员 陈 赓
第6纵队 司令员 王近山
第9纵队 司令员 秦基伟
第11纵队 司令员 王秉璋
国民党在淮海战场上共投入5个兵团,共80万人。
总司令:刘 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韩德勤、李延年等
第2兵团:司令邱清泉,下辖16个师,1个独立旅,1个骑兵旅
第6兵团:司令李延年,下辖10个师
第7兵团:司令黄百韬,下辖12个师
第8兵团:司令刘汝明,下辖6个师
第12兵团:司令黄 维,下辖12个师
第13兵团:司令李 弥,下辖10个师
第16兵团:司令孙元良,下辖4个师
第3绥靖区:司令冯治安,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下辖8个师
碾庄圩之围——黄百韬兵团败亡
风起云涌的淮海战场就像是一盘胜负未分的棋局,毛泽东和蒋介石则是两名棋手,隔空对弈。这盘棋局的中央星位,无疑是徐州。
徐州从古代开始就是著名的军事重镇,据说当年楚汉相争时,项羽就曾在这里建都。徐州地处黄河与长江之间,既是津浦和陇海两大铁路线的交叉点,又有大运河和淮河的东、南环绕,实乃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一开始,徐州就是蒋介石最大的军事基地。
在这次决战中,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便坐镇徐州,各兵团游离在外围地区,互为呼应。整个淮海战场以徐州为中心,宛如一张巨大的蜘蛛网,笼罩了整个战场。
在仔细地研究了国民党的部署后,毛泽东下令华野秉承“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首先歼灭黄百韬的第7兵团。
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关键在于割裂其与临近国民党兵团的联系,阻击一切增援之敌。很快,担任阻击任务的解放军山东兵团分别向韩庄、台儿庄一线突进。
黄百韬也非易与之辈,很快察觉出解放军的反常举动。他立即下令部队撤离驻地新安镇,向临近的国民党兵团靠近。如果此时黄百韬兵团迅速撤离驻地,将部队收缩至徐州附近的话,那么华野的确鞭长莫及。但就在这时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黄百韬兵团的命运。
1948年11月8日上午,国民党第3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领1个军部3个半师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宣布起义,彻底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华野的3个纵队迅速从第3绥靖区的防线缺口穿过,以迅雷不及之势隔断了黄百韬兵团与徐州的联系。
11月9日,粟裕、谭震林等联名发出《全歼黄百韬兵团的政治动员令》,号召各参战部队“克服疲劳,克服困难,不为小敌迷惑,不为河流所阻,坚决实行敌人跑到哪里,我追到哪里,直至将其消灭为止”。
黄百韬的第7兵团是国民党守卫徐州的主力部队。司令黄百韬可以说是能征善战的一员虎将。在1948年上半年的豫东战役中,中原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第1兵团区寿年部。时任25军军长的黄百韬在增援过程中同样被包围,但其率部死战8天8夜,侥幸突破中野包围圈。从此,黄百韬一战成名。蒋介石为此特意在南京国防部礼堂为其庆功,赞其“骁勇善战”,亲授“青天白日勋章”。这次更是将最大的第7兵团交由黄百韬指挥,指望他一举消灭解放军,建立不世功勋。谁知,战役刚一开始,这个“骁勇善战”的中将兵团司令就被华野各纵队追击得上蹿下跳,狼狈不堪。
实际上,对黄百韬兵团的追击早在11月7日就开始了。华东野战军1纵、6纵、9纵、鲁中南纵队和中原野战军11纵,昼夜不停地开始了千里大追击。在广阔的苏北平原上,成千上万的部队分头并进,逢山过山,遇水搭桥,如一股不可阻挡的钢铁洪流,向黄百韬兵团逃跑的方向汹涌而去。无数装载着重武器的骡队、马队、车队,数不清的随军民工,浩浩荡荡的队伍在追击的路线上卷起烟雾似的尘土,遮天蔽日。
反之,黄百韬兵团则如丧家之犬一般,手里握着枪却已经没有了抵抗的勇气,仿佛只有不断地逃跑才能摆脱心里的恐惧。一路上,随处可见溃逃的敌人丢下的车辆、枪支、粮食。为了加快行军速度,黄百韬甚至丢下了大量的伤兵,呻吟声充斥于耳,景象十分混乱。
这场追击直至11月11日终于告一段落,华东野战军经过不断的穿插、分割,终于将黄百韬兵团的12个师包围在以碾庄圩为中心,南北约3公里,纵身6公里的狭窄地域内。
蒋介石听闻黄百韬兵团被围,急忙命令黄维的第12兵团,邱清泉及李弥兵团向碾庄圩靠近,援助黄百韬突破重围。
11月13日,邱、李兵团投入了6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华野7、10、11纵采取正面顽强抗击,侧翼积极出击的战术,与国民党军逐村逐地争夺,双方伤亡都很惨重。经两天的激战,国民党军推进三至六公里,收效甚微。
为了更好地诱敌深入,中央军委决定华野阻击部队暂时后撤,以缓冲时间彻底消灭包围圈中黄百韬兵团,然后再迂回切断邱清泉、李弥兵团后路,全力围歼。由此,粟裕下令阻击部队于16日有序撤出阻击阵地。
邱清泉和李弥立即向蒋介石报告:“潘塘至大许家一线阻击之敌,经我兵团猛烈反击,激战一天两夜,正大获全胜,共军溃不成军,俘敌缴械无数……”蒋介石闻讯大喜,传令奖励邱清泉兵团银元20万,并授予黄百韬一等云麾勋章,其余参战官兵皆有嘉奖,国民党军上下一片喜气洋洋。就连连日来愁云惨雾的徐州城,也在刘峙和杜聿明的指挥下开始了浩大的庆祝活动。
在南京的《中央日报》和《扫荡报》上,黄百韬俨然成了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在共产党的重重包围下无惧无畏,并且率部杀敌无数。碾庄圩阵地前,共军伏尸遍野,血流成河。殊不知,这位莫名其妙成了“党国栋梁之才”的英雄此刻确实是在浴血奋战,只不过伏尸遍野的是国民党军一方才对。
从11月12日开始,华东野战军便依据战场情况,调集了5个纵队组成突击集团,在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的指挥下,向黄百韬兵团发起猛攻。第9纵队由南向北猛攻碾庄圩车站守敌44军,第8纵队由东向西攻击碾庄圩东部守敌64军,第4纵队由北向南攻击碾庄圩以北小牙庄守敌25军,6纵及13纵在机动作战中攻击彭庄守敌第100军。
经过数日激战,黄百韬第7兵团的防御阵地已被华野攻陷一半以上。黄百韬所统帅的5个军已被歼灭3个军零1个整师。碾庄圩西部的彭庄、贺台子被6纵击破,第100军军长周志道身负重伤,逃回碾庄圩。其下辖第44师在曹八集阵地被华野部队分割消灭后,师长刘声鹤仰天高喊:“这就是我的葬身之所!”遂饮弹自尽;第44军因下辖第150师师长赵壁光率全师临阵投降,而致其防线崩溃,军长王泽浚被俘……
不断传来的噩耗像一根根绞索,不断地套在黄百韬的脖子上,他感到一种濒临绝境的窒息。他知道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就在10公里以外,可是前进的速度比黄牛还慢,近在咫尺却不能带来一点希望,黄百韬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忽然,天空中传来的飞机轰鸣声打断了黄百韬的沉思,一架国民党的运输机盘旋在碾庄圩上空。空中张开了一顶降落伞,轻飘飘的送下了一封蒋介石写给黄百韬的亲笔信。
焕然司令弟勋鉴:
此次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务希严令所部切实训导,同心一德,团结苦斗,期在必胜,完成重大之使命,是为至要。顺颂戎祉。
各军师长均此。
中正手书
黄百韬呆呆地望着逐渐远去的飞机,直至消失不见。他知道最后逃生的希望也没有了。参谋官走了过来问道:“应该开始准备突围了吧?”黄百韬一声苦笑:“还谈什么突围,告诉所有人,准备为国尽忠吧!”说完再也不理脸色惨白的参谋官,拂袖走进了指挥部。
11月19日晚,聂凤智指挥以9纵为主力的华野部队,向黄百韬司令部所在地碾庄圩发起了最后的猛攻。碾庄圩只是一个普通的村镇,没有任何险要可守,更不具备任何制高点。唯一能对进攻部队造成威胁的,就只有环绕村庄的水沟和一座水泥桥,以及桥南那一片没有任何遮蔽的开阔地带。现在,黄百韬兵团上万人被压挤在这狭小的村庄内,所有的土地都被用来构筑了防御工事。水沟、道路、墙壁、地下,全都被黄百韬下令用密集的火炮和轻重机关枪、步枪武装起来。把一个普通的村庄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坚固堡垒,仅200米宽的正面就布设了40挺重机枪。
为避免过大伤亡,聂凤智下令将所有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都运到前沿阵地,以强大火力摧毁守敌的围墙、战壕和暗堡。
一夜的血战,华野部队被那道护庄的水沟阻拦在了碾庄圩的外围。黄百韬进驻后,已经下令将这条水沟挖成了足有7、8米宽的深沟。黄百韬深知这座唯一的石桥已经是他最后的凭借了,他下令用数挺重机枪和火焰喷射器对准石桥桥面。华野部队发起攻击时,整排整排的战士牺牲在了桥头。鲜血很快染红了桥面,渐渐地,就连桥下深沟里的冰水都泛起了红色的泡沫。
权衡之下,进攻部队决定暂时放弃石桥,绕过石桥采用多点同时强行架桥的方式继续猛攻。11月的河水冰凉刺骨,十几名战士扛着简易的门板毫不犹豫地跳进水中。瞬时,水中的冰碴划破了毫无保护的手和脖子。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当桥墩扛着门板,让担任突击任务的战士踩着生命搭就的桥梁飞奔向前。在敌人机枪疯狂扫射下,前面的战士中弹摔入水沟,后面的战士又毫不停歇地冲过来,在这样前仆后继,不计伤亡的攻击下,华野终于控制了石桥,打进了碾庄圩内线。
由于地域狭小,解放军战士和国民党士兵在内线相遇后,展开了白刃战。敌人已经被分割成小股,无法形成有效地反抗。华野战士却愈战愈勇,他们脱下沾满硝烟的棉衣,擦去刺刀上的鲜血和泥土,在漫天的浓烟和火光中奋勇拼
杀。
黄百韬似乎没有听到指挥部外冲天的喊杀声,他颓然地坐在椅子上,看着墙上被划得乱七八糟的地图。那个触目惊心的红点正是被包围的自己。黄百韬看着包围圈外那庞大的国民党援救兵团,心中不免怨气升腾。此时此刻,他不由得想到了一个人:孟良崮上的张灵甫。两人的境遇竟是如此相似。黄百韬一声长叹:“在军中,谁肯不顾自己的损失而急别人之难?谁肯自冒牺牲而解救别人之危?”
碾庄圩警备司令杨廷宴慌慌张张地冲了进来,他告诉黄百韬,除了64军尚在抵抗外,其余部队都被打散了。黄百韬站起身来,看了一眼指挥部里的一切,带头冲进了夜色,开始突围。
喊杀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火光更是映亮了夜空。仿佛解放军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黄百韬等人像无头苍蝇似的乱撞哪能冲得出去!黄百韬和几名心腹早就换上了士兵的服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了一处芦苇荡。忽然迎面飞来了一排子弹,黄百韬躲闪不及,被流弹击中。他知道自己逃不出去了,这碾庄圩就是他的葬身之所。黄百韬喘息着对跟在身边的警卫说:“我走不了了,你们各自逃命吧!”警卫们向黄百韬鞠了个躬,转身跑进了芦苇荡,随即他们听见身后传来一声枪响。就这样,堂堂国民党第7兵团司令黄百韬,黯然死在黑暗中。黄百韬的死,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国民党主力第7兵团的灭亡。
此一战,华东野战军共歼灭黄百韬兵团的5个军10个师共12万人,彻底砍断了蒋介石守备徐州的一只手臂。
可笑的是,此时的徐州正锣鼓喧天的庆祝所谓的“大捷”,各地慰问团和外国记者纷纷赶至徐州,准备一睹“党国英雄”黄百韬的风采。殊不知,此时的碾庄圩,已经不存在什么黄百韬兵团了。
宿县之战——斩断徐蚌线
1948年11月3日,刘伯承自河南寅丰县向陈毅、邓小平并中共中央发报,提出攻打宿县、切断徐蚌路的建议,电文如下:
蒋匪重兵守徐州,其补给线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断,故令孙元良兵团到宿县,邱清泉、刘汝明两股亦有如陈邓所料之趋势。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变化,陈邓主力似应求首先截断徐蚌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亦即从我军会战重点之西南面斩断敌人中枢方法,收效极大。盖如此,则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援,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予歼灭,即邱兵团亦可能被迫南顾,减轻其东援对我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极大。请陈邓切实考虑,机断行事。
攻克宿县,切断徐蚌线,这是对国民党的斩腰之战。这一招,充分说明了刘伯承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洞察全局的远见卓识。对于星罗棋布的淮海战局,刘伯承一下子就抓住了整个链条的受力点——攻克宿县。宿县在淮海战局中的地位,恰如锦州之于辽沈战役,拿下锦州,就能在战略大局上占据上风。
中共军委也很快同意了刘伯承的设想,毛泽东发电至前线:“徐州之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要按照敌人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你们应集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后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
11月11日晚,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在临涣集文昌宫召开纵队司令会议。邓小平亲自将攻克宿县的意义向各纵队司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浓重的川味口音回荡在临时的会议室内:“我们占领了宿县城,控制了徐蚌两侧广大地区,就有了战场,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黄维兵团。”
邓小平看了一眼各纵队司令,再次强调说:“淮海战役关系到中国革命的进程,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任何代价,坚决大胆地去夺取战役的胜利,有困难吗?”
纵队司令员们异口同声:“没有。”
陈毅司令员没有再说什么,站起身来与纵队司令一一握手,看着他们矫健地跃上马背,疾驰而去。陈毅的心中突然涌起了万丈豪情,脱口朗诵出了明世宗嘉靖帝《送毛伯温》的名篇,浑厚的声音在夜空中久久回荡:“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宿县又称“南徐州”,位于徐州和蚌埠之间,掌握着南北交通的要道,是一处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地。内战开始后,宿县就成了徐州的后方基地。蒋介石在这里囤积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服装等军需物资。正因为如此,蒋介石下令将宿县打造的异常坚固。其城墙又高又厚,工事坚固繁密,护城河又深又宽,实在是一块易守难攻的“硬骨头”。
国民党在这个不大的县城里,部署包括装甲部队在内的1.3万余人。最高指挥官是国民党津浦铁路交警护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兼宿县城防最高指挥官——张绩武。
这次主攻宿县的任务由中野陈锡联的3纵担任。第3纵队是参与挺进大别山的老部队。虽然在常年的战争中减员严重,但部队的士气很高。陈锡联在与各旅指挥员仔细观察宿县防御后,确定了作战方针:由8旅从东、北两个方向对宿县进行包围,占据宿县火车站,扫清外围据点,而后伺机支援其他方面;主攻方向定在东门,由7旅担任;9旅从西、南方向合围宿县,继而由西门攻城;其余部队作为预备队待命。
战役发起前,中原野战军司令部传来好消息,将1纵和9纵的两个炮兵营划归3纵使用,配合攻城。陈毅亲自打来电话叮嘱道:“部队行动越快越好,这一仗关系重大,只准打赢,不准失败!”
在清除宿县外围敌军后,11月15日下午,中野3纵7旅在东门发起了总攻。由于有炮兵营的支援,宿县守军被压制得抬不起头。解放军数十门重炮半小时的轰炸已经将守军打得几近崩溃。趁守军尚未组织起有效抵抗,7旅战士在东门城墙上炸开了一个近3米宽的缺口。可缺口距离地面太高,冲到城墙下的战士们始终无法爬上缺口。这时,7旅的一名排长杨永保急中生智将身体伏在缺口下,让战士们一个个踩着自己的身体爬上缺口。7旅后续部队随即蜂拥而至,迅速打破敌军防守,攻入城内。
7旅在东门开始攻城的时候,更为惨烈的西门争夺战也拉开了序幕。当时西门外的石桥被国民党守军炸毁,担任主攻的9旅要想冲到西门下发起进攻,必须在护城河上临时架设浮桥才行。
架桥任务落到了25团的7连身上,连指挥员马上组成7个架桥班轮流跳下护城河架桥。可就在这时,国民党守军在西门两侧设置的暗堡突然开火,强大的火力瞬间封锁了河面。负责架桥的战士一组一组地倒在了冰冷的河水中。战士们连续冲击了6次,都没能架起浮桥。
关键时刻,旅部调来了火箭炮,终于打开了僵持的局面。两侧的暗堡被炸毁了。7连的战士再一次跳下河架起了浮桥。担任前锋的8连战士含着眼泪,踩着战友的身体飞奔过河,跃上城墙与守军展开肉搏战。不甘失败的国民党守军又组织起部队反扑,8连战士则寸步不退,坚守缺口。在连续打退敌人两次反攻后,9旅完全控制住了西门。战争进行的异常惨烈,此时,8连120名战士只剩下14人,而7连120名战士仅剩下3人。
不久,攻进城内的部队开始了巷战。中野3纵各部逐步推进,已经将剩余的敌人以及宿县最高指挥官、国民党中将张绩武围困在福音堂内。福音堂是一座三层的基督教堂,张绩武将指挥部设在这里。
本着减少伤亡的想法,3纵司令员陈锡联向负隅顽抗的张绩武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其命令属下放弃抵抗。张绩武不从,3纵的攻击再次展开。战士们利用缴获的装甲车,向教堂射击。眼看顶不住解放军的猛烈攻势,曾夸下海口要与宿县共存亡的张绩武带着仅剩的两个中队兵力仓皇出逃。可是冲出福音堂不远,张绩武即被解放军战士发现,随即被俘。
11月16日,中野部队全歼宿县守敌1万余人,俘获津浦路中将副司令兼宿县最高指挥官张绩武,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
在3纵攻击宿县之时,中野其余部队趁机攻占了宿县以北的夹沟,消灭了孙元良兵团的一个军部及一个整编师。与此同时,豫皖苏独立旅及地方武装向蚌埠一带进逼,控制了曹村至固镇之间大片地区。
这次的3路出击,大大震撼了残余的国民党军队,使徐州以南、蚌埠以北的津浦铁路完全由解放军控制,切断了敌人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中野3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宿县,斩断徐蚌线,获得了中央军委的高度赞扬。如此一来,徐州就好比是辽沈战场上的沈阳、长春,再一次形成了“关门打狗”的有利局面。现在,中野和华野的战略部署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大规模的围歼战了。
双堆集七昼夜——黄维兵团覆灭
在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在碾庄圩时,除了邱清泉、李弥兵团被蒋介石派来增援外,还有一支国民党军精锐部队被华东野战军阻击在了碾庄圩之外,这就是国民党军第12兵团,司令长官是黄维。
黄维,江西贵溪人,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期,曾赴德国深造。黄维一路追随蒋介石,反共态度十分坚决。蒋介石也视其为心腹,将五大王牌之一的第18军(即整编11师)交给黄维指挥。1948年9月,蒋介石命令黄维担任新组成的第12兵团司令官,下辖4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共12万人。
淮海战役初期,黄维兵团奉命驻守豫南。不久,邱清泉及李弥兵团奉命赶往徐东救援黄百韬兵团,大本营徐州空虚。权衡之下,蒋介石下令黄维急速向徐州靠近,北上增援。
黄维立即率部从河南确山出发,日夜兼程向东进军。为了牵制黄维的行军速度,给予主力部队足够的时间部署包围圈,中原野战军6纵、9纵、4纵分别在黄维进军沿线布置阻击。
黄维这一路走的很辛苦,除了华野和中野的阻击部队外,还有无数的地方武装不断进行骚扰侵袭,破坏桥梁铁路,使其机械化部队无法快速通过。一路损兵折将之后,直至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全部被歼灭时,向宿县前进的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阻击在了浍河南岸的南坪集地区,距离徐州尚有100公里。
11月24日,黄维兵团一头扎进了早已布好的“口袋”。黄维发觉形势不妙,立即命令各部向南收缩,准备沿浍河南岸向双堆集、固镇方向前进,先同李延年兵团会合,然后沿津浦路北进。
但为时已晚,当日黄昏,中原野战军全线出击。第1、第2、第3、第6纵队分别从孙町集、五沟集、白沙集、曹市集,由西向东突击;第11纵队从靳县集由东向西突击,第4、第9纵队从伍家湖、邵瓦房由北向南突击。至25日晨,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宿县西南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约7.5公里的地区内。
11月24日下午15时,毛泽东发电文至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并转发粟裕等人,原文如下:
二十三日二十二时电悉。
(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二)望粟陈张尊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
(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陷入包围的黄维惊恐万状,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走上了黄百韬的覆辙。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深深知道国军系统内的勾心斗角,没有人会冒险救自己脱困,想活命,只有靠自己。
11月26日,国民党军第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刚刚到达双堆集附近,黄维就派人把他找到兵团部。
黄维对廖运周说:“刚才空军侦察报告说,午后十五时,共军对我兵团的包围圈已经形成,他们正在构筑工事。你对此有什么主张?”
廖运周说:“司令官有何决策尽管下命令,我师保证完成任务。”
黄维说:“我想乘敌立足未稳,打他个措手不及。因此,决定每个军挑一个师,四个主力师齐头并进,迅猛突围。”廖运周说:“司令官的决策英明。我师请求打头阵,愿当开路先锋!我们既然能攻占共军堡垒式工事和河川阵地,现在突破共军临时构筑的掩体当然不在话下。我请求立即回去准备行动!”
从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和渊源上讲,廖运周所在的第85军不在黄维的势力范围内。第12兵团组建的时候,与黄维私交甚好的国民党军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良荣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出任第12兵团副司令官,并把自己的基本部队第28军带过来。经过黄维和李良荣两人的共同请求,蒋介石发布了调动命令。但是,由于第28军隶属白崇禧的华中“剿总”建制,部队被白崇禧扣住不放,李良荣又被蒋介石调任福建省府主席。于是,国防部临时以第85军替代第28军编入黄维兵团,并经何应钦提名,任命第85军军长吴绍周为第12兵团副司令官兼第85军军长。
黄维感到很诧异,还真是有不怕死的啊。其实,黄维原本对85军并不信任,但是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位年轻师长的勇敢不由得让黄维心生感慨,当真是疾风识劲草啊!此时此刻,就连自己的嫡系部队,号称王牌的第18军都畏缩不前,更没有谁能表现出如此的忠诚和勇敢。如果此次整个兵团能在110师的冲锋下一鼓作气突破解放军的天罗地网,那么这个廖运周将成为自己军事生涯中的最难忘的人。黄维在心里暗暗发誓,如果逃过此劫,一定保这位廖师长飞黄腾达。
廖运周果然没有让兵团司令“失望”,很快就用自己的行动给黄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27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弥漫天地,能见度极差。廖运周率领110师5000余人告别了满脸希冀的黄维,借着浓雾的掩护开始了突围。早在前一天的作战会议上,廖运周就曾向黄维建议,应该趁解放军的包围圈还没有彻底合拢,利用伏击队伍之间的空隙大胆穿插出去。这个看似胆大妄为的主意获得了黄维的支持。这个时候,除了相信那一丝虚无缥缈的运气外,还能怎么样呢?
不得不说,廖运周和他的110师真的受到了幸运的眷顾,顺利地从一处缺口走出了解放军的包围圈。按照约定,廖运周立即通过无线发报机向黄维报告了突围成功的消息和突围路线。黄维喜出望外,急忙传令部队按照原定计划向廖运周指出的路线靠拢。
可是,黄维万万想不到的是,毫无防备的部队遭到了解放军猛烈的袭击。密集的炮火很快使部队乱成一团,在混乱中如无头苍蝇般撞来撞去。突如其来的袭击让黄维呆若木鸡,他实在想不清楚,为什么廖运周就能一枪未放地走出包围圈,而自己却遭到了如此猛烈地阻击?
其实很简单。黄埔五期毕业的廖运周1927年春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北伐战争。自1928年起,廖运周就接受中共党组织的安排秘密潜入国民党33军从事地下兵运工作。1937年,廖运周所在的部队开赴河南焦作,与豫北管区合并成师,当时的豫北管区的司令官张轸,北伐时曾是以程潜为军长、林伯渠为党代表的第6军的一名师长,因此政治立场是反蒋的。廖运周迅速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是:“在这个部队隐蔽精干,发展势力,掌握兵权。”自那时起,廖运周一直隐蔽在110师,历任团长、旅长、副师长和师长等职。这一漫长的潜伏过程是艰辛和危险的。而110师的官兵在廖运周的影响下,早已不愿为蒋介石卖命。来到双堆集后,廖运周迅速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联手演了一出好戏。
黄维被这场欺骗气得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经过一番激战后,负责先期突围的4个师损兵折将,丢下大批尸体狼狈地退回了双堆集。首次突围失败了。
28日,不甘心的黄维再次组织起大规模的突围冲锋。这次黄维下了血本,将王牌18军调到了前面,以3000名装备精良的死硬分子为先锋,嚎叫着向解放军的阵地发起一波波地猛烈进攻。这种盲目的自杀式冲锋持续了两天,黄维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试了一遍。撞得头破血流之后,黄维
终于死了心,将部队收缩至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约13里,南北约10里的狭小地域内。
既然突围无望,黄维重新调整了部署,固守待援。剩下的时间,就是接连不断地向蒋委员长拍发求救电报了。
蒋介石知道黄维兵团被包围后,不由得焦头烂额。他手上仅余的部队别说前往救援,恐怕一个照面就会被解放军消灭,连塞牙缝都不够。蒋委员长只好画了一张又一张的大饼,为包围圈内的黄维充饥。他派飞机向双堆集洒下了漫天的“嘉慰令”,实在是令黄维哭笑不得,心里暗暗痛骂之余,嘴里还要感谢委员长的信任和嘉奖。
双堆集内一片愁云惨雾,粮草供给早就断了。国民党士兵把双堆集内活着的东西全部抓来果腹。百姓的鸡鸭猫狗吃光了,士兵们杀军队的骡马吃。包围圈内的东西也都被士兵烧光了,就连蒋介石空投的弹药都被散扔在地上,弹药箱也被抢去当做了柴火。因为争抢粮食而发生的火拼,每天都在上演着。凛冽的寒风中,国民党伤员的呻吟声格外刺耳,一个寒夜过后,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再也见不到清晨的太阳。
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解放军一面加固阵地,增强防御,一面发起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同时,中野及华野领导也数次对黄维劝降,无奈黄维拒不投降,扬言甘愿为“党国尽忠”。
1948年12月5日,刘伯承司令员、陈毅司令员、邓小平政委联名为全歼黄维兵团向各纵队颁发了总攻命令。
6日16时30分,中原野战军全线发起攻击。由第4、第9、第11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特纵炮兵主力及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编成的东集团,由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及炮兵一部编成的西集团,由第6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陕南军区第12旅编成的南集团,同时对当面之黄维兵团各军发起突击,战斗空前激烈。
激烈的战斗进行了7天7夜,至13日,中野将黄维兵团压缩在东西不过1.5公里的狭长地域。刘伯承、陈毅司令员适时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但是黄维仍然负隅顽抗,拒绝放下武器。为迅速解决战斗,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再次调整部署,以华东野战军第3、第13纵队加入南集团作战。当日晚,解放军发起总攻。至15日黄昏,黄维兵团全部被歼。
讽刺的是,一直叫喊着要为“党国尽忠”的黄维并没有随着兵团的灭亡而奋战到底,而是混入了俘虏中,隐姓埋名,企图蒙混过关,但终被解放军识破。一番苦费心机,不过是徒增羞辱罢了。
双堆集一战,是淮海战役第2阶段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人民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4个军11个师,共10万余人,其中俘虏中将兵团司令官黄维以下官兵4.6万余人,毙伤4.6万余人,起义5500余人,投诚3300人。缴获各种火炮870门、坦克15辆、汽车300余辆,及其他大批武器弹药等。
此战过后,在整个淮海战场上,就只剩下被围困在永城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集团。但是,杜聿明已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覆灭将是他必然的命运。
徐州解放——杜聿明落网
1948年11月25日,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围困在双堆集,寸步难移。闻讯后的蒋介石急忙命令徐州杜聿明集团倾巢而出,以解黄维之困。
“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知道事态紧急,黄维兵团如果被消灭的话,那么徐州也就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了。唇亡齿寒,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奋力南进,试图打破阻击,援救逃生无望的黄维兵团。生死存亡之际,这3个兵团当真是不遗余力,与华东野战军激战了7天,却仍然没能靠近黄维兵团。
蒋介石眼见淮海战场胜负将分,唯求将主力部队成功撤出,保存有生力量。11月28日晚,蒋介石急招杜聿明飞往南京,做出了放弃徐州的决定。蒋介石命令杜聿明统率3个兵团撤离徐州,绕道南下,攻击中原野战军侧翼,解救黄维兵团后,合力南逃。
12月1日晚,古城徐州的大门缓缓打开。杜聿明缓步走出了城门,身后一片将星闪烁。他拉起衣领,厚厚的将官呢大衣也不能阻挡彻骨的寒意。望着这座古城,杜聿明心中百感交集,数十年的宦海沉浮,几十载的戎马生涯早已让他的心坚如磐石。可是在今夜,在这个阴云密布寒风凛冽的夜晚,过往的许多画面一一在杜聿明的眼前流过:黄埔军校的意气风发、北伐战争的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名满天下,最后,是东北战场的黯然败退。杜聿明长叹一声,这淮海战场又何尝不是另一个东北之局!
无力回天啊,杜聿明无力地摆了摆手,顿时大批部队陆续从徐州城内涌出。孙元良和李弥兵团在前,邱清泉兵团殿后,浩浩荡荡的近30万人马,放弃徐州向西南方向逃窜。
蒋介石一心想保存实力,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匆忙撤退会给士兵的士气带来多大的打击。原本就已经士气涣散的国民党军,现在更是陷入了极度恐慌中。部队内部谣言四起,从撤离徐州开始,国民党军就开始了一场混乱不堪的逃亡之旅,汽车、坦克、炮队和马车等拥堵在公路上。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逃命,你拥我挤,好不热闹,几十里外都能听见震天的喧闹声。这已经不是一支军队了,更像是一伙逃亡的难民。
在杜聿明集团败逃当天,华东野战军12纵便进占了军事重镇徐州,这座古城终于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华东野战军针对杜聿明集团逃窜的情况,立即下令各纵队进行追击。3纵、9纵随后掩杀;1纵、4纵、12纵从徐南转向西北攻击;2纵、10纵、11纵沿宿县一带公路截击。
12月,淮海平原上演着这样一幕,前方是装备精良、衣着光鲜的国民党军队在狼狈逃窜,后面是武器简陋、衣衫破旧的解放军奋勇追杀。国民党军已经成了惊弓之鸟,逃亡中枪支弹药都成了影响速度的累赘。华野的战士们一边追一边更换着崭新的美式装备,越追越是精神抖擞。
经过华东野战军3天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2月4日拂晓,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合围在距徐州西南100多里的永城县陈官庄地区。
杜聿明自然不甘心就此被围困,从12月6日起,孙元良兵团作为先锋,向西南方向发起数次突围行动。敌人刚刚发起冲锋就遭到了解放军铺天盖地的火力封锁。孙元良兵团大部被负责守卫西南阵地的8纵歼灭于永城县边境的黄瓦房一带,残余敌人也被野战军骑兵团分头追截全部消灭,仅余孙元良只身逃去。
在杜聿明被围的最初几天,几乎每天都组织起相当的精锐部队向解放军阵地发起突击。但是,华东野战军已经在围剿黄百韬和黄维兵团时积聚了很多的经验。华野部队在阵地上采取诱敌深入,围歼突围部队的做法,在数天之内就消灭了杜聿明的4个团,而其防守范围也缩小了一半,再也无力发起反击了。
12月的黄淮地区开始了阴雨连绵,不久又转为大雪。阴沉的天气恰如陈官庄地区杜聿明集团所面临的末日境况。这样小的范围内根本无法为数十万军队提供足够的供给。寒冷的天气终于让国民党士兵感到后悔,悔不该在逃亡途中扔掉了那么多棉衣和军需物资。现在,包围圈内的树木、百姓的门板,甚至桌椅板凳都被拿来燃烧取暖。连日的雨雪,气温越来越低,在找不到木料之后,轮胎、电线杆、枪托、降落伞,甚至是坟墓里的棺材,都被拿来当作燃料。
风雪交加,饥饿和严寒同时袭来。不久,粮食供应断绝。连续的阴雨天不利于飞机的空投作业,国民党士兵开始屠杀军马充饥。蒋介石的有限空投往往引起国民党士兵的火拼,各部队为了吃饱饭不惜武装抢粮。为了一小袋米而死伤数十名士兵的事件屡见不鲜,任由“剿总”的高级长官在场也无法阻止。
最惨的是包围圈内的国民党伤兵,无衣无食,无医无药。3个兵团每天早晨都要埋掉大批没有熬过夜晚的伤兵。据后来投诚的国民党士兵控诉,在包围后期,邱清泉及李弥兵团内甚至出现了惨无人道地活埋伤兵的人间惨剧。
“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这是毛泽东一贯提倡的政治原则。在对待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的问题上,华野指挥部依照毛泽东的指示,对国民党军展开了有效的政治攻心战。
12月17日,毛泽东亲自为中野和华野司令部写了一封《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劝说敌人放弃抵抗,内容如下:
杜聿明将军、邱清泉将军、李弥将军和邱李两兵团诸位军长师长团长:
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的飞机坦克也没有用。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你们的孙元良兵团已经完了,剩下你们两个兵团,也已伤俘过半。你们虽然把徐州带来的许多机关闲杂人员和青年学生,强迫编入部队,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十几天来,在我们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你们的阵地大大地缩小了。你们只有那么一点地方,横直不过十几华里,这样多人挤在一起,我们一颗炮弹,就能打死你们一堆人。你们的伤兵和随军家属,跟着你们叫苦连天。你们的兵士和很多干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们当副总司令的,当兵团司令的,当军长师长团长的,应当体惜你们的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早一点替他们找一条生路,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
中原人民解放军司令部
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
在解放军的强大政治攻势下,杜聿明等高级将领虽然没有投降,但是投诚的国民党士兵却源源不断。在包围圈形成的前20天内,相继向解放军投诚的国民党士兵达到1.4万余人。损员和士气低迷的双重打击,不可抑制的动摇了国民党军的军心,为解放军发起全歼杜聿明集团的最后一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包围圈内,杜聿明已经预感到末日的来临,焦虑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1948年年底,蒋介石给杜聿明发来了一封电文:“听说吾弟身体有病,如果属实,日内派机接弟回京医治。”
杜聿明环顾左右,他戎马一生,一向以军人身份为荣。他毕竟不是那些口蜜腹剑的政客,可以随意抛下数十万将士只身逃走。杜聿明再次复电给蒋介石:“生虽有残疾在身,行动维艰,但不忍抛弃数十万忠勇将士,请钧座决定上策(指放弃武汉,集中力量与解放军决战),生一息尚好,誓为钧座效忠到底。”
解放军对杜聿明集团的围困共进行了1个月零2天。这段时间内,华野和中野部队经过短期休整,装备充足,士气旺盛。1949年1月6日15时,毛泽东命令解放军各部对负隅顽抗的杜聿明集团发动总攻。解放军各式轻重火炮一齐向敌方阵地开火,陈官庄一带顿时陷入了硝烟之中。
在发起总攻的第一天,即1月6日,解放军便攻破了最外围据点,消灭了国民党10个团的兵力。7日,华野部队攻占了国民党第13兵团的所在地青龙集,李弥逃跑,歼敌11个团。8日,包围圈内负责东部防卫的李弥兵团的3个军以及邱清泉兵团的2个军已基本被解放军歼灭。
9日这一天,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杜聿明给蒋介石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告知突围的详细部署。蒋介石派出了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亲自飞至陈官庄上空督战。一方面释放毒气,一方面狂轰滥炸。但这些仍无法阻止解放军进攻的节奏,他们猛烈冲击,迅速通过外围攻入了中心阵地。3纵和1纵以最快的速度逼近了“徐州剿总”的指挥中心——陈官庄。
杜聿明和邱清泉于9日黄昏狼狈逃离陈官庄,来到第5军的防区。杜聿明匆忙组织起被打散的队伍,准备按照蒋介石的要求,于10日上午再行突围。
然而,解放军的猛烈进攻已经吓破了国民党将官的胆子,他们坚决反对等到10日再突围。邱清泉和李弥为了能逃出包围,不惜对杜聿明实行武力威胁,要求必须当晚突围。杜聿明无奈,只能给蒋介石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陈述部队已经失去控制的情况,将于当晚分头突围。之后,杜聿明一声长叹,为今之计,只有自求多福了。他带领数十名卫士单独行动,快速冲进了黑暗之中。
至10日上午,解放军已经彻底攻克陈官庄周围近百个据点,彻底歼灭了一切反抗的敌人。其中,杜聿明在潜逃途中,被华野4纵的卫生队俘获。国民党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在潜逃途中被发现后继续顽抗,被9纵战士当场击毙,只有李弥化装成士兵只身逃脱。至此,黄淮地区再无战事。
人民战争的胜利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万5千余人。其中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投诚22人,起义8人。缴获的武器弹药不计其数。
如果说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人民的战争,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就是正义的人民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也是一场人民战争的胜利。
正是因为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援,使战场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况:一面是国民党的外无援兵、内无钱粮;一面是人民解放军的粮草充足、兵强马壮。广大人民不计回报的支援,这是解放军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
在淮海战役打响后,华东、中原、华北等地区党政机关就发出了“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高度发挥各人的积极性与热情、智慧,争取此次决战的完全胜利”的号召。据战后不完全统计,仅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在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兵民工就有540万人,担架20万副,大小车辆共40余万辆,运送弹药物资300余万吨,筹运粮食近10亿斤。在整个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前线规模之宏伟,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众多,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实属罕见。陈毅曾经形象地讲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战役期间,为了保证后方对前线部队的军需供应,广大民工冒着严寒,不顾国民党飞机的疯狂轰炸,积极抢修在战争中损坏的铁路、公路、桥梁,保证运输线的畅通无阻。在杜聿明集团撤离徐州时,曾炸毁茅村铁路桥。这条路是物资运往陈官庄和双堆集的必经之路。前线指挥所原定15天内修好完工,后来因战局紧迫,工期愈压愈少,最后要求必须5天内完成。刚刚获得解放,重新回到人民中间的徐州铁路员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夜以继日地忙碌在铁路线上,最后仅用了3天多的时间就修好了茅村大桥,保证了前线的供应。
战役中,成千上万的民工抬着担架,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上救护伤病员。渤海1分区担架团,随军服务8个月,征战1万余里。全团近3000名队员有9成以上立功。在1950年的国庆观礼台上,毛泽东主席亲切地接见了渤海1分区担架团特等支前功臣、共产党员石连生,感谢其在战争救护中做出的贡献。
1949年1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解放军及所有参战部队发出贺电,电文中说道:“凡此巨大战绩,皆我人民解放军指挥员与战斗员、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前后方党政军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所获的结果,特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慰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