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雁翎队”
在冀中大地上,除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外,还有不少星罗棋布的湖泊、河流。其中,白洋淀是冀中面积较大的湖泊。它位于保定以东,连接着大清河和海河,是天津和保定之间的一条重要水上交通线。白洋淀里盛产丰富的鱼虾、莲藕和芦苇,周围种植大米,是北方有名的“鱼米之乡”。
抗日战争前,白洋淀一带的人们早出晚归,捕鱼捞虾,过着舒适平静的日子。没想到,“七七事变”爆发,大批日本兵侵入华北,将他们美好、宁静的生活彻底打破了。
1938年,日本兵冲进白洋淀,占领了周围的村子,并建立了据点,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昔日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如今焦土累累,断壁残垣,宛如人间地狱一般。
为了反抗日寇的侵略行径,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白洋淀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起来,利用白洋淀的有利地形,开展水上游击战争,常常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其中,“雁翎队”是白洋淀最为出名、战功最为卓著的一支队伍。
“雁翎队”,源自水上游击队在每次行动成功后,胜利返航时将十几条小船排成“人”字形,好比大雁在空中飞行的队列而得名。“雁翎队”的游击队员们都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从小就熟悉水性,且对白洋淀的河汊、芦苇荡相当熟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与敌人有着不共戴天的家仇国恨。
“雁翎队”的队员们常常埋伏在密密的芦苇荡里,当遇到敌人的汽船路过时,就从芦苇荡里冲出来,歼灭敌人并缴获物资。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雁翎队”不断壮大起来。到1940年底,全队已有180多人,船只50多艘,成为插在天津通往保定线上的一把利剑。
1941年初夏,日军为了拔掉这根眼中钉,出动了大批的兵力,对白洋淀里的水上游击队进行“围剿
”。敌人调来了30多艘汽船,不分昼夜地在白洋淀里来回穿梭巡逻,还在周围的村子里布下不少伪军和特务,严密监视水上游击队的动向。
鉴于敌人如此疯狂地“扫荡”,“雁翎队”决定避其锋芒,化整为零地分散在白洋淀的芦苇荡里,与敌人巧妙周旋。饿了,就从水里抓些鱼虾吃;渴了,就捧起河水解渴。由于缺少油盐,队员们只能用河水白煮鱼虾吃,难闻的腥味让人吃了直作呕。可为了填饱肚子,大家不得不硬咽下去。就这样,水上游击队员们在芦苇荡里足足过了两个月清汤寡水的生活。
7月1日天刚破晓,白洋淀里一片宁静,只有两个“渔翁”举着荷叶,悠闲地坐在船上垂钓。事实上,这两个“渔翁”是“雁翎队”的队员乔装打扮而成。因为,他们一早就得知,今天将会有50多个敌人乘坐两艘汽船,从安新驶向赵北口,并预计下午返回。大家决定,在大张庄的芦苇荡设伏,给敌人来次突然袭击,好让敌人知道“雁翎队”还在白洋淀。
为了这次战斗,大家搬出了许久没用的枪支,隐藏在秘密的芦苇丛中。中午时分,温度渐渐升高。游击队员们每人折了一支荷叶顶在头上,既能遮挡太阳,还能做伪装,一举两得。
下午五点左右,埋伏在芦苇荡中的“雁翎队”真真切切地听到了从远处传来的马达声。看来,敌人就要靠近了。一直在河面上扮作“渔翁”垂钓的两名游击队员,快速地将船驶进芦苇荡,战斗一触即发。当敌人的汽船驶入埋伏区时,游击队员们先一枪击毙掌舵者,让船只失去舵手,只能在水面转圈而无法前行。趁此机会,游击队员们接二连三地射向敌人。不少敌人应声倒下,还有的敌人跳入水中试图逃跑。不过,他们游泳的速度可比不上子弹飞行的速度。不大一会儿,所有的敌人都被消灭,中了弹的汽船也渐渐沉入水底。
这时,岸上的敌人听到白洋淀里的
枪声,驾驶着另一艘汽船飞奔而来。“雁翎队”的队员们见状,赶紧驾驶着小船开进芦苇荡。然后把小船蹬翻,顶着荷叶慢慢地向芦苇深处游去。敌人的汽船体积过于庞大,进出密不透风的芦苇荡并不方便,最后只能在水面上巡逻几圈后开走了。
1943年的中秋节前夕,“雁翎队”得到情报,敌人的一个包运船队即将经过白洋淀。不过,敌人似乎害怕水上游击队的袭击,加派了不少重兵进行护送。护送大队共有100多人,分乘三艘汽船,跟随在船队的尾部。“雁翎队”决定,埋伏在赵庄子村西、王家寨村东的芦苇塘里,消灭护送大队,截获敌人的包运船。
这天天还没亮,“雁翎队”就进入了设伏圈。透着微微光亮,游击队员们发现,敌人的包运船队由100艘组成,最后的三艘船上均有哨兵拿着望远镜在观察周围的情况。不过,游击队员们隐蔽得好,是不会被敌人发现的。
天一点一点变亮了,战士们在心里默默数着船只的数量。待100艘运货船过了埋伏圈后,战斗打响了。“雁翎队”的队员们一枪击中船上哨兵,继而向三艘护送船开火。猝不及防的敌人被四面八方响起的枪声,吓得直打哆嗦,大部分敌人还未来得及抵抗就一命呜呼,其余的敌人见大势已去,乖乖地投了降。
半个小时后,战斗结束了。“雁翎队”干脆利落地消灭了敌人,缴获了100多条枪。更重要的是,前方100艘船上的军火、物资也成了“雁翎队”的战利品。许多队员看到如此丰厚的战利品,心里乐开了花,笑称这真是庆祝中秋节的一份厚礼啊。
此后,“雁翎队”的声威传遍了整个白洋淀、冀中地区,乃至延安。敌人一听到“雁翎队”三个字,吓得扭头就跑。不过,中国抗日军民则对“雁翎队”赞美有加,连当时的《解放日报》上都刊登了“雁翎队”勇敢与敌人作斗争的英勇事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