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中国人民的抗战形势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当时日本侵略者为了尽快结束中国战场上的战争,抽出兵力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便对中国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威逼利诱的政策。敌人一边与国民党政府秘密和谈,一边派兵攻陷荆门、宜昌,迫使位于陪都重庆的国民党政府就范。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对解放区实行了疯狂的“三光”政策和“囚笼”政策。他们利用平汉线切断了山区和平原的联系,利用正太线切断了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根据地的联系。尤其是在冀中平原上,敌人修筑了林立的炮楼和据点,造成了解放区内困难重重。
如果不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抗日战争的局势不会好转,更有可能再次受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除非,这时八路军打几个胜仗,给萎靡不振的抗日情绪打一针强心针,否则的话局面很难有所改观。
1940年7月,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八路军高级首长齐聚河北涉县,在温村的一座哥特式教堂里讨论了正太路破袭战的问题。正太路,是河北正定通往山西太原的铁路干线。当时,日寇的兵力、物资都靠这条交通线来运输。如果,八路军能将正太线捣毁,不仅能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还能使原本分离的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片根据地再次合为一体。
对于这个方案的初步设想,各位首长都表示同意,认为只有切断敌人的命脉交通线,才能改变华北地区的抗日局面,甚至扭转整个中国的抗日局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太路破袭战的计划酝酿得差不多成熟了。八路军总部决定利用夏季华北平原雨水充足,青纱帐生长旺盛的特点,组织一次大的交通破袭战。尽管雨季会增加八路军作战的困难,但对于机械化作战的日军来说,又谈何容易?
7月22日,八路军前敌总指挥部以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司令、左权总参谋长的名义发布了战役预备命令。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计划。按照原定计划,这次交通破袭战一共有22个团的兵力参加。后来,随着战役的进展和局势的变化,八路军参战的部队和地方武装部队达到105个团。所以,这次规模空前浩大的战役被称为“百团大战”。
战斗发起的时间定在8月20日晚上八点整。战斗打响前10分钟,八路军总部的空气静得几乎要凝固了。电报员们一个个端坐在电报机前,一动不动;电话员静静地守候在电话旁,精神高度集中。彭德怀和左权在作战室里来回踱步,并时不时地打开怀表看看。120师师部里,贺龙握着怀表,小声地与关向应讨论着什么;129师师部里,刘伯承表情严肃地盯着怀表,邓小平正和陈赓、陈锡联两员大将通话。
夜,寂静无声。这10分钟对于每一个八路军战士而言,都是极其漫长的。他们守在自己的阵地上,静静地等候着出击命令的下达。
晚上八点整,三颗红色的信号弹冲上天空,划破了华北大地的夜空“脆响的炮弹声打破了宁静的夜晚”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在绵延7000多里的华北大地上,十几万游击健儿一齐扑向敌人控制的据点和炮楼。至此,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拉开帷幕。
整个百团大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月20日至9月10日,主要是交通破击战,重点是正太路交通线。
战斗打响后,各路部队瞬时扑向正太路沿线的敌据点和车站,以最快的速度消灭敌人并毁坏车站和路基。事后,聂荣臻回忆说:“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刻的情景,真是壮观得很啊!一颗颗红色的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了夜空,各路突击部队简直象猛虎下山,扑向敌人的车站和据点,雷鸣般的爆炸声,一处接着一处,响彻正太路全线。”
129师组成三个纵队,在刘伯承师长的带领下,率先攻占了正太路的芦家庄车站,随后又连克上湖、马首、坡头等十几个车站和据点,逐渐控制了大部分铁路。
120师在贺龙师长的指挥下,向同浦路北段出击;太岳区部队对同蒲、白晋路段进行了破坏;冀南军区对平汉、石德、邯路线进行了破坏。
战斗最为激烈的是正太路娘子关、井陉一带。晋察冀军区的战士们冲到天险娘子关,歼灭了据险抵抗的敌人。随后,又迅速破坏了井陉的煤矿场。在占领井陉煤矿的过程中,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情。
日军为了阻抗抗日游击队前进,在矿区侨民还未撤退时,就用燃烧弹烧起了房子。没想到,在这片火海似的场区内,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八路军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从火场里救出了两个日本女孩,稍大一点的五六岁,名叫美穗子;稍小一点的叫瑠美子,还在襁褓中。虽然两个小女孩是敌人的孩子,但年幼的孩子是无辜的,更何况她们都受了重伤。充满正义感和真情的八路军战士们,心怀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救助了两名日本小女孩。
待两个孩子的情绪和伤势稍微稳定,聂荣臻司令员泒人将她们送到了日本军区,并随附一封信,要求日本兵善待这两个孩子,送她们回到日本国内亲人的怀抱中。
后来,伤势较为严重的瑠美子病逝了,美穗子安全地返回了日本国内。40年后的1980年,美穗子得知聂荣臻司令员正在寻找自己,便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看望曾经救过自己的八路军将军。这段抗日中的小插曲成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佳话。
在八路军战士沉重打击正太路沿线的敌人时,其余部队、地方武装和各地群众秉承“不留一条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桥梁”的原则,对沿线的铁路、桥梁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一开始,大家没有经验,为避免敌人将拆除的铁轨重新安好,就把铁轨搬到很远的地方埋起来。这样做虽然效果很好,但太费时耗力。后来,大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拆除的铁轨放在成堆的枕木上焚烧,这样既毁掉了枕木,又烧弯了铁轨。即便是敌人想重新组装,也无济于事了。
经过十多天的大破袭,正太路的大部分铁路段都被夷为平地,日本的交通线彻底瘫痪了。第一阶段的战事大功告成。
但这,远远不够。
从9月22日至10月上旬为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敌人的交通线,然后攻占铁路两侧和深入敌后根据地的敌据点。
9月22日,晋察冀军区部队分别向涞源、灵丘两地的敌人发动攻击。在攻克涞源外围的敌据点时,东
团堡的战斗最为激烈。敌人在碉堡周围修筑了高墙,墙上缠绕着铁丝网。看似固若金汤的碉堡,却被八路军战士轻松攻克。他们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架起云梯,攀上铁丝网,用浸透水的棉被堵住枪眼,最后顺利拿下碉堡。敌人见碉堡的威力大减,居然用起了惨无人道的毒气弹。许多八路军战士在战斗中中毒身亡。一时间,战斗陷入僵局当中。
既然地面攻势已起不到作用,八路军遂改为地下攻势。他们派出了精兵强将,抓紧一分一秒挖出了一条通往碉堡地步的通道,埋上了大量的炸药。当炸药包的引线点燃时,巨大的威力将碉堡群送上了天,连敌人的尸首都找不到完整的了。
9月23日,八路军129师发起榆(社)辽(县)战役。经过两天的奋战,386旅的战士们在陈赓的指挥下全歼守敌400多人;385旅的战士们攻占了榆辽公路上的一批日军据点,歼敌300多人。
八路军120师配合129师和晋察冀军区作战,继续破坏同浦路北段的道路,中断了交通,保证了其余部队的作战。
至10月上旬,八路军各路部队攻克了大批敌据点,打击了大量的伪政权组织,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
可以说,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战斗,八路军在华北战场上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战果。不过,这时候庆祝胜利还为时过早。因为复仇心理严重的敌人,是不会就此认输或善罢甘休的。他们一定会集结更多的兵力,向八路军发动反攻的。深谙于此的八路军,打算将百团大战进行到底,组织一场反击日军报复“扫荡”的战斗。
10月6日,百团大战的第三个阶段正式开始。
果不其然,敌人调集了十几万兵力,向华北各根据地开始了疯狂的“扫荡”。他们先是集中优势兵力分进合击,继而进入根据地清剿,再由内向外扫荡,实行“三光政策”,以消灭八路军的有生力量。
敌人先后组织了几次大的“扫荡”战,每次都是气势汹汹而来,最后被八路军战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而去。既然敌人有备而战,那么八路军也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对他们的计谋各个击破。
至12月5日,百团大战胜利结束。在历时近四个月的战斗中,八路军共出动105个团的兵力,组织战斗近两千次,毙伤日军两万余人、伪军五千多人,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当然,这场战斗八路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开展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参战人数最多的具有战略性的攻击战。它对于保卫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推动全民族的抗日决心,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几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国内外多家报纸报道了相关新闻。就连受到沉重打击的日军也不得不承认,百团大战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打击,着实为一场“挖心战”,并把8月20日定为“挖心战”的纪念日。
1940年的《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刊登了这样一首诗,用以赞扬百团大战丰硕的战果:
青天霹雳太行头,
万里阴霾一鼓收。
英帅朱彭筹此役,
竟扶危局定神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