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神头岭
自从八路军129师386旅进入太行山,获得七亘村伏击战这个“开门红”后,一直捷报频传。敌人一听八路军386旅就闻风丧胆、溃不成军;国民党中央军嫡系将领对它是刮目相看;就连美国驻华参赞尔卡逊也称它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正如386旅旅长陈赓在七亘村伏击战的庆功会上所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八路军要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创造更辉煌的战绩。
等待386旅的,是即将发生在神头岭上的一场恶战。用陈赓自己的话说:在独木桥上打架。
1938年初,日军大举进犯晋南地区,企图摧毁太行山根据地,并沿着邯郸至长治大道突进,攻占临汾,威胁陕甘宁边区。为了巩固太行山根据地,保卫陕甘宁,也为了配合国民党部队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129师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军事原则,攻击来犯敌人。
日军进攻汾阳,其重要的交通线路是邯长公路。而黎城是这条交通线上的重要兵站集结点。根据情报得知,黎城、东阳关一带的守备力量比较薄弱。八路军129师决定在这一带设伏,给敌人来个当头棒喝。
3月5日,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和徐向前副师长来到386旅驻地,与陈赓进行了详细的战略讨论。根据侦察来的敌情,刘伯承打算让385旅的769团作为左翼部队,佯攻黎城,引诱潞城的敌人前来支援;以386旅为右翼部队,在神头岭一带设伏,歼灭潞城的援敌。
3月14日,八路军129师386旅召集团以上干部开会,做战前准备。大家围着一张军用地图仔细研究,最后将目光定在了神头岭这个位置上。地图上显示,神头岭下有一条深沟,邯长公路正好从沟底通过。深沟两旁地势陡峭,便于部队隐藏。不得不说,这天然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一个理想的伏击战场。
突然,陈赓的目光从地图上转移到众人的脸上,问道:“谁去查看过神头岭的实际地形?”
众人面面相觑,沉默不语。很显然,谁也没去查看地形。
陈赓心里已经明白了几分,说:“这可不行,光在地图上研究,不是纸上谈兵了吗?国民党的老地图不一定靠得住,我们还是先去看看地形再说吧!”
众人暂停了会议,在警戒部队的掩护下,来到神头岭勘察地形。等他们到了神头岭,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地图上标示的公路是从沟底通过,实际上却是在山梁上。整座山梁不过两百米宽,两边地势稍高于公路,但没有任何遮蔽物,仅留有国民党部队以前修建的几座旧工事。这样的地形明显是不适合进行伏击战的,不仅不利于部队隐蔽,更难以施展火力,若是安排不好的话,很可能让部队陷入困境当中。一时间,众人没了主意。
陈赓因为脚伤而骑在马背上,这会儿扭过头来对大家说:“看来,这趟没有白跑啊!否则的话,我们不仅不能打埋伏,反而会吃敌人的枪子啊。”
一席话,说得大家点头称是。于是,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神头岭周边,以期搜寻到另一个理想的伏击地点。不过,最终大家都失望了。这周围再也没有更好的伏击地点了。脾气暴躁的人开始着急了,忍不住地骂起国民党绘制的那张旧地图。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抱怨和讨论时,陈赓下了马,拄着拐杖,一脚深一脚浅地在公路边转悠起来,仔细察看了公路两旁的旧工事和周围的地形。许久之后,他向众人挥一挥手,说:“走,咱们回去讨论。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还怕讨论不出方案来?”
众人回到驻地后,会议继续进行。大家众说纷纭,各有各的想法,始终无法统一意见。最后,陈赓大手一挥,说:“我看,这一仗还是在神头岭打为好!”
众人望着陈赓,目光中流露出不解。
陈赓解释说:“之前我们打的几次伏击战,都是在深沟陡崖里进行的。不过,这世上哪里有那么多的深沟陡崖?尽管神头岭没有险要的地势,可敌人也必然疏于防范。只要我们隐蔽好,也能给敌人来个措手不及。”
“可是,山梁过于狭窄,恐怕不好施展兵力啊!”有人提出了担心的问题。
陈赓神秘地一笑,说:“这一点,对于我们而言,确实是个困难。不过,对于突然遭到袭击的敌人恐怕更是难以施展兵力。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我们掌握主动权,做到突然、勇猛,这些不利的条件反而会成为我们的有利条件。”
听到陈赓的详细分析,众人心中豁然开朗。不过,还是有个别人觉得有些冒险。对于这样的顾虑,陈赓朗声笑着说:“打仗嘛,本来就是件冒险的事。战场上,有些险冒不得,可有些险却要非冒不可。”
众人统一认识后,陈赓做了具体的军事部署:771团和772团埋伏在公路北面;补充团埋伏在神头岭对面的鞋底村;771团抽调出一小支队担任潞河村方向的警戒,并寻机炸毁浊漳河上的大桥,切断两岸敌人的联系;772团三营担任潞城方向的警戒,切断敌人的退路。
3月15日,天一黑,陈赓就带领部队往神头岭方向赶。进入伏击阵地后,各团按照既定计划隐蔽在路边。有的埋伏在旧工事里,有的埋伏在土坝下,还有的隐蔽在草丛中……陈赓检查完阵地上的隐蔽情况后,才放心地回到旅指挥所。
半夜时分,385旅769团在陈锡联的带领下,开始猛烈攻击黎城。“佯攻”计划正式实施。黎城的守兵自然不知道这是八路军的“围点打援”计划,一边拼命地抵抗,一边派人向潞城、涉县的敌军求助。涉县的援军刚出城,就发现了埋伏在东、西黄须的八路军,没进伏击圈就龟缩回去了。不过,潞城的援军顺顺利利地“上钩”了。
第二天一大早,潞城方向的援军大摇大摆地进了埋伏圈。他们压根没有注意到神头岭两边的八路军,也不知道这是八路军的一个圈套。他们气焰嚣张,目中无人,哪里看得见近在咫尺的八路军?当然,八路军战士隐蔽得很好,哪怕是细看,也很难辨别出来。
根据侦察员的消息,从潞城赶来援助的敌人大概有1500多人,比预期的3000多人少了一半。这让陈赓松了一口气,之前担心敌人太多“吃不下”,现在敌人减半自然是“刚刚好”。
上午9点左右,敌人慢慢接近神头岭。先头部队是步兵、骑兵,中间是大车队,后面又是步兵、骑兵,晃晃悠悠,拉了几里路长。
敌人的搜索部队沿着羊肠小道,径直靠近772团一营的阵地。眼看着敌人
的马蹄一步步接近旧工事,就要踏在一营战士们的脑袋上了。对面771团的战士们看到此景,瞬时心都揪了起来,手心里冒起冷汗来。好在敌人关注的焦点在对面的申家山,对眼前司空见惯的旧工事根本就没放在心上,更没有想到自己眼皮底下藏着勇敢的八路军战士,见申家山没有异常状况,便继续往前走了。紧接着,步兵、车队、辎重部队顺着公路走进了埋伏圈。
一声脆响打破了神头岭的宁静。772团的战士们发出了攻击的信号。刹那间,八路军战士从工事里、草丛中腾空而起,子弹、手榴弹一齐射向敌人。整座山梁火光冲天,弹片横飞,硝烟与尘土将敌人团团围住。晕头转向的敌人搞不清状况,狭窄的山梁又无法施展开兵力,一些重型武器反倒在这时丧失了它应有的威力。
八路军战士手拿大刀、刺刀和长矛,冲进阵地,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短兵交接的战斗中,被日军称为“长剑”的红缨枪显示了它超常的威力。许多敌人还未辨别方向,就被红缨枪的枪头一下子刺中毙命。后来,一名日本战俘在审判时交代说:“我什么武器都不怕,就怕八路的‘长剑’。”
狭窄的山梁上,敌人无法整顿队形组织抵抗,加上毫无遮掩物隐蔽,火力又无法发射,只能在公路上跑来跑去,做垂死挣扎状。
正当双方厮杀得激烈时,772团二营从申家山那边冲了过来。这支队伍的加入,大大改变了阵地上的局势,除小部分敌人逃窜出去外,绝大多数敌人成了八路军的刀下鬼。
771团的小分队早已炸毁了浊漳河上的桥,阻断了敌人先头部队的去路。不过,敌人的后续部队却趁机占领了神头村,企图利用房屋和窑洞固守阵地,等待援军。如果敌人在神头村站稳脚跟,那么后果将不堪想象。歼灭神头村的残敌,势在必行!
陈赓得知消息后,来到772团指挥所,问道:“神头村周围驻守着哪支队伍?”
772团团长叶成焕回答说:“七连一排。”
“命令一排,不惜一切代价,消灭神头村的残敌。”陈赓斩钉截铁地说。
一排战士在排长的带领下,猛然冲向村子,将残敌赶了出来,并用猛烈的火力消灭了十来名日本兵。不过,由于一排仅有二十多名战士,相对于敌人来说,力量比较薄弱。妄图负隅顽抗的敌人,再次组织武力冲进村子。敌我双方在村口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正在战斗进行到白热化时,陈赓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进了村子,命令战士们一定要将敌人赶到公路上去消灭掉。战士们看到旅长亲自来督战,顿时浑身有了力气,又拼了命地阻击敌人。这时,补充团和叶成焕带领八连的战士们赶来,加入到战斗中,缓解了七连一排的危急状况。大家一鼓作气,用猛烈的火力将敌人逼到公路上。敌人在八路军的多面夹击下,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很快就被消灭殆尽。
下午4点,神头岭战斗结束,狭窄的山梁上尘土飞扬,敌尸遍地,血浆横流。这次战斗,八路军129师386旅共歼敌1400多人,缴获马匹600多匹、长短枪500余支、子弹万余发。这场闪电式的伏击战,打得敌人是抱头鼠窜、绝望无比,是“围点打援”的一个很好的战例,也是八路军一次“典型的游击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