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起义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南方局,加强两广和闽南地区武装斗争的领导。张太雷被任命为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负责领导全省的武装起义。
自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一直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尤其在南昌起义爆发后,广州这座革命名城更是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特别控制镇压的城市之一。昔日红火的革命斗争景象已不复存在,整座城市机械地运作着,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城中百姓人心惶惶,总怕不知哪天自己就要被逮捕枪杀;工厂的工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基本利益不能得到保障,罢工屡屡遭到血腥镇压;国民党日日在城中宣传“反共”思想,共产党的工作只能转入地下艰难运作。
9月中旬,南昌起义军入粤。这对于被白色恐怖压抑得透不过气的广东省委来说犹如一支强心剂,是难得的转机。起义军虽然在潮汕失利,但广东省委依然决定坚持发动广州起义。在10月15日召开的广东省委联席会议上决定,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称号,改称“工农革命军”,废除青天白日旗,改用以镰刀斧头为标志的红旗。
负责这次武装起义的张太雷,对这次起义充满了信心。他与广州渊源甚深,领导过广州的工人罢工,在这里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能在广州领导起义,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这一日,靠近珠江河面的一艘小邮船里,聚集着几个人。这是艘邮局专用的邮船,船舱有些狭窄,那几个人也不在意这些,围着一个小桌子坐着,小声却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其中一个戴着眼镜的青年目光如炬,声音不大但却异常清晰。他对其他几人说道:“同志们,毛泽东同志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这是我们自己的军队领导的一次起义!我们这些在广州的同志也不能落后啊!所以,广州的起义也要马上行动起来。”
说话的这个人就是张太雷。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后,他便迅速召集了在广州各部的负责人在这艘小船上召开秘密会议。
为了不引起周围注意,船里的几个人都不敢大声说话。大家一听张太雷说起义,心中都激动不已,但又不能大声欢呼,只能压低声音不断念叨着:“太好了!太好了!”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张太雷看到大家如此支持起义,非常高兴,又继续说道:“起义的具体时间还没有确定,这还要看大家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
随后,张太雷几人又就如何展开准备工作进行了细致地讨论。在中共广东
省委的领导下,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迅速又紧张地展开了。
广州的工人阶级经历过省港大罢工和大革命运动的洗礼,觉悟高,基础好。在白色恐怖蔓延之前,广州各行各业,在东征和北伐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李济深发动“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工会和纠察队纷纷转入地下,后来统一整编为工人赤卫队。当时广州起义的主力除了南昌起义南下的军队外,就是这些工人赤卫队了。
工人赤卫队的成员革命热情很高,但毫无军事素养,许多人连枪都没碰过。省委考虑到这一点,特别派了一些军官到赤卫队中对工人进行秘密军事训练。说是军事训练,其实并没有条件进行真正的荷枪实弹的练习。当时枪弹急缺,大多赤卫队根本没有枪也没有手榴弹,教官们只能像教文化课一样,在屋子里向赤卫队员讲述如何利用地形,如何扔手榴弹,如何冲锋等等。虽然“纸上谈兵”的效果不如正规军训练的效果好,但工人们学得很认真,大家人经常拿石头当手榴弹练习投掷,直到练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因为赤卫队的训练都是秘密进行,大多数工人是白天上班,晚上来听课,一天下来非常辛苦,却从来没有人抱怨。有一次,一个教官问他们,这样白天上班,晚上训练不累吗?工人们都说:“不累!一想到要打倒国民反动派,浑身都充满干劲!”
11月中旬,粤桂战争爆发。粤军将领张发奎将主要兵力全部调出广州参战,只留下七千人左右驻守广州。这七千人中,有一支教导团是由共产党秘密掌握的。除此之外,时任该军参谋长的叶剑英也是共产党的秘密党员,这都为发动起义提供了条件。广东省委决定趁此机会,发动起义。
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军约有五千人,在郊区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向驻守在广州的张发奎部发起猛烈进攻。当时起义军中的许多工人赤卫队队员都没有枪支,只能拿着大刀、梭镖参加战斗。起义军装备虽然简陋,但斗志高昂,一路势如破竹。起义军经过十个多小时的战斗,除第四军军部、军械库和第四军第十二师后方办事处之外,珠江以北市区的国民党军、保安队和警察武装均被消灭,缴获各种火炮二十余门,各种枪一千余支。当日上午,广州市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任命张太雷为代理主席,叶挺为工农红军总司令,徐光英为总参谋长。
起义的胜利,让广州这座革命名城再次迸发出希望的光彩。大街上锣鼓喧天,百姓们云集在大街小巷庆祝着胜利。相较大街上的喜庆气氛,起义军总指挥部里的气氛要明显紧张许多。几位起义领导人正在召
开军事会议,商讨起义军的下一步行动计划。
叶挺说:“我们应当率军尽快撤出市区,以保存革命力量。”
聂荣臻支持叶挺的建议,他说:“张发奎的大部队离广州并不远,很快就会反扑回来,到时难免一场激战,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共产国际代表诺依曼却提出反对,他认为共产党应该走苏联的道路,要守住大城市不放。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双方互不相让,最后为了尊重共产国际的意思,指挥部否决了叶挺的提议,决定继续坚守广州。
不出叶挺所料,气急败坏的张发奎第二天便联合英、美、日等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陆战队,向起义军发起猛烈反扑。13日,国民党军重占广州,起义失败。起义军匆忙向东江、北江等地区转移。
起义军的这次转移非常仓促,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其中撤至北江的200多起义军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相遇,并被收编,一起上了井冈山。另外撤至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的1000多起义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经河源、紫金转战至海丰、陆丰地区。
1928年1月,当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到达海陆丰地区时,当地已经在南昌起义军第二十四师(后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的奋斗下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两师的汇合,使海陆丰苏区进一步扩大,震惊了广东国民党当局。国民党当局立刻调集兵力对海陆丰苏区的工农革命军进行“进剿”。由于敌众我寡,工农革命军受到重创,最后只有六百余人成功突破包围向五华转移。
4月13日,中共广东省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至6月下旬,红二、红四师在国民党军的疯狂进剿下,遭受严重损失。红二师师长董朗负伤,该师仅存200余人,转向紫金、惠来一带山区;红四师师长叶镛被俘后被国民党军杀害,师参谋长徐向前接任师长,刘校阁任师党代表,率该师余部300余人转移至海丰大安洞、热水洞一带山区。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中,红军余部始终坚持战斗至年底。后中共东江特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将红军余部陆续转送出海陆丰地区。
广州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共产党的革命星火却没有熄灭。起义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让中国人民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军队的形象。在广州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也大大震慑了国民党反动派。同时,参与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顽强战斗,最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