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起义枪声响,八一军旗扬_右倾机会主义与国共合作破裂(1 / 1)

建军的故事 刘京蕾 1458 字 1个月前

第二章

起义枪声响,八一军旗扬

随着革命**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烈,特别是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国民党右派的野心昭然若揭,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代渐渐走向终结。

当挫折与困境来袭,共产党人没有屈服放弃,而是选择高举着军旗,迎向逆流奋勇向前,向前……

右倾机会主义与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国共合作就走到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年轻的共产党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有些惊慌失措,却没有及时认识到问题的关键。虽然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人已经意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但是当时中央以及共产国际却对毛泽东等人的意见置若罔闻。

192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武昌紧急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进行了半个月之久,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有效的挽救革命危机。陈独秀依旧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主持会议。会上,他并没有从“中山舰事件”以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吸取教训,不仅没有改正右倾错误,反而变本加厉。周恩来等与会代表强烈主张东征讨蒋,联合国民党左派人士予以蒋介石沉重打击。但陈独秀和共产国际否定了这个提议,他们认为打倒蒋介石之前应当先进行第二次北伐,通过对国民党让步继续维持国共合作。

共产党虽未与武汉的国民政府关系破裂,双方继续合作展开第二次北伐。但是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却从未消除,甚至是与日俱增。国共两党这种半死不活的合作关系,脆弱得仿佛一阵微风都可将其摧毁。

果不其然,第二次北伐成功后,武汉国民政府在共产党的协助下迅速壮大,但两党之间的矛盾也上升至一个新的阶段。没多久,武汉国民政府的冯玉祥背叛共产党,倒戈到蒋介石一方,帮助蒋介石共同反共。国共合作可以说是名存实亡,共产党的境地也愈发窘迫。

共产党遭受到的一系列打击与迫害,让党内许多人士再次意识到武装革命的重要性,蔡和森就是其中一个。

蔡和森在共产国际担任过中共代表,对中国整个革命形势看得更透彻一些。所以,当他看到中央与共产国际对国民党的一再退让,感到非常气愤。他在政治局会议上大声疾呼:“北伐也好,东征也罢,我们帮着他们打来打去,不仅一无所获还反被盟友咬了一口又一口!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武装和地盘!”

同时,蔡

和森还提出两湖暴动的计划。计划中明确提到“发展武装力量”的建议。但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实现。计划本身的不周密是一个原因,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是另一个原因。陈独秀一向不重视军权,再加之共产党一再遭到破坏,使他更难做出冒险的决断,比起暴动,他更愿意将希望寄托到回国不久的汪精卫身上。

汪精卫是在4月时从莫斯科回到上海的。汪精卫那时还是国民党左派代表人物之一,在共产党中也有一定的威信。回国后,蒋介石曾试图拉拢他,但未成功,他还是回到了武汉,明确表明自己的左派立场:“革命的向左来,不革命的滚开去!”

看起来汪精卫是坚决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是随着国共矛盾的升级,他早已对国共合作产生了质疑。所以陈独秀将希望寄托于汪精卫是极为危险的行为。当然,事实也证明了陈独秀的错误,并且中共也为这个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还要从共产国际发来的一份电报说起。电报中的主要内容是:一、实行土地革命;二、动员两万名共产党员和五万名工农群众,组成中共领导下的新式军队;三、吸收国民党左派进入其中央,取代其中的妥协动摇分子;四、组织革命法庭,惩办反动军官。电报的核心意思就是指示共产党实行暴动。

这份紧急指示,对于当时正被国民党困扰得焦头烂额的共产党来说,在理论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却寄希望于汪精卫集团能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来执行这个指示,这等于说是乱上加乱。张国焘甚至认为这是共产国际在为日后推卸对于中国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制造根据。党内其他同志虽然一直主张建立自己的武装,但他们显然认为在此时已经不可能了。最终,中共中央决定回复共产国际,拒绝这个提议。

按说这个插曲到此也该结束了,谁知共产国际代表罗易却擅做主张做了一件事,并给共产党带来新的灾难。

罗易来中国时间并不久,对中国的革命形势也是一知半解。但因是共产国际派来,难免有些骄傲自大,对于总是“不听话”的共产党颇有些微词。所以,遇到问题时,他总爱去询问去过莫斯科的汪精卫。于是,罗易带着这封指示暴动的电报来到了汪精卫的府邸。

汪精卫看到这封电报后,心中大惊,但面上却没有表现出来,只说:“这件事事关重大,我要好好研究一下。”

罗易不疑有他,点头答应。

汪精卫目送着罗易离开,刚才一直伪装的平静神色瞬间消失。他无力地坐到椅子上,冷汗也顺着脸庞流了下来——好险!

当他看到电报的那一刻,心中警铃大作。共产党真是太危险了!汪精卫摸摸胸口,感受着自己还在狂跳不止的心脏,之前一直犹豫不决的选择,在这一刻终于做出了决定。

此时的罗易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给共产党当来了怎样的危机,反而为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他认为自己拉到一个可靠的帮手,这个帮手一定会帮助自己推动中国革命事业,让自己可以在共产国际风光无限。

这封电报的消息很快就在国民党内传开,“分共”“清党”的呼声达到一个新的巅峰。共产党得知此事后,对罗易又气又急,但此时针对罗易个人发泄也无计可施。6月底,中共召开紧急会议。会上主要是商讨出一个抉择。当时共产国际的代表鲍罗廷起草了一份关于挽救国共合作危机的意见书,主要内容是:一、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二、中共党员暂时退出政府;三、工农组织交由国民政府管理;四、工农武装交由政府训练和管理,裁减武汉工人纠察队或将其编入军队;五、工农组织遵守国民政府的法规和秩序,不得随意捕人、审判、游街等等。

这封意见书可以说是共产党做出有史以来最大的让步。对于这种程度的让步,蔡和森是极力反对的,他认为解除工农武装是极其危险的行为。但鲍罗廷、陈独秀等人更倾向于自动缴械。还有一些人认为,交出去一千多条枪并没有太大损失,还是稳住汪精卫更重要。就这样,共产党主动放弃了武装力量,再次对国民党做出了极大让步。

共产党虽然做出了让步,汪精卫却仍然没有放下心头的大石。他认为共产党是一颗定时炸弹,即使解散了他们的工农武装,也只是暂时安全。他不想自己的卧榻之侧存在随时会爆炸的风险。共产党的存在如鲠在喉,非做出个了断不可了。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酝酿已久的清党行动正式开始。他公开表示与共产党决裂,甚至喊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反共口号。

从这一天开始,白色恐怖蔓延整个中国。失去了工农武装的共产党,仿佛一夜之间,不仅在武汉没有立足之地,在中国其他城市也再也找不到容身之处。不论是蒋介石的南京政府还是汪精卫的武汉政府,都挥舞着大刀,歇斯底里地向共产党人亮出了锋利的獠牙。

汪精卫的叛变,对共产党来说无疑是一场浩劫。由于中共中央的一再退让,让中共面对这近乎一面倒的屠戮而毫无反击之力,只能看着身边的同志不断被逮捕、杀害,人人自危。一直摇摇欲坠的国共合作终于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