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化媒体公民“多元互动”与“群体极化”的对弈
社会化媒体本质上是多元的,而公民在网络空间的政治参与行为更能够充分体现出多元互动的特性。社会化媒体多元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来源的多元性,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任何参与主体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公众可以通过这种多元的渠道获得不同的观点和信息,并且可以分享这些信息,同时政策的制定者与公众之间也可以实现双向沟通互动,公众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政府决策相关的信息,从而提高知晓信息状态下的参与水平;二是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无论网民个体还是政治团体,抑或是其他社会团体,都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不同形式沟通交流,任何参与其中的人员都可以对各项议题进行评论和讨论,而个体、社会团体等的参与交集更多地体现在政治参与中;三是参与途径和方式的多元性,微博、论坛、社交网站等,都可以形成关注即参与、转发即生效的参与模式,微博围观、浏览、发布、转发、评论、互动,论坛发帖、顶贴、回帖等都是参与途径和方式多元性的体现。
(一)多元互动:社会化媒体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方式
社会化媒体互动性主要存在于参与主体的互动以及参与媒介的互动。参与主体的互动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公民和政府的互动,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公民和政府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使得政府能够听取老百姓的观点,同时老百姓也能够理解政府的处境和难处,如政务微博与草根微博的互动,可以增强政治参与的针对性和效果性;二是网民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网民彼此之间都可以通过真实关系或虚拟关系、兴趣等建立一种互动模式,而政治则成为虚拟社区的重要论点;三是利益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有相同利益诉求或是政治理想的人们都可以集结成一个团体,譬如加入某论坛,组建某讨论组,新建微信群等,他们内部之间可以更好地讨论交流。同时他们还可以组团和别的团体进行交流互动;四是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论战尤为激烈,比如微博上李开复、薛蛮子等以社会公知为形象的团体和以司马南、孔庆东等以左派为形象的团体之间的论战,尤其是前一段时间,一打开微博就会发现他们正在就某一社会问题或是新闻事件争论得如火如荼。
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还体现在参与媒介的互动,而这种媒介之间的互动能够延长事件的生存周期,也能够使互动更加充分,从互动过程来感受参与带来的快感。
一是社会化媒体不同应用方式之间的互动。如微博、论坛、社交网站之间的互动,因为微博的短、快、杂、乱等特性,消费微博信息的速度非常快,而由微博引发的意见表达刚刚开始,还未等参与者获得全方位认知,已经被消费社会的爪牙所吞没,并会在论坛上进行发帖回帖来表达意见。
二是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社会化媒体上的政治参与可以说是一种非制度性参与,其参与中夹杂着非理性的宣泄和谩骂,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及把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一缺陷,理性引导舆论,使公民政治参与秩序化,从而促成现实问题的解决。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多元互动的参与方式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本质要求。社会化媒体的靶向性和精准定位,使得互动的效率非常高,而公民政治参与正是通过多元、互动来提高参与效度。
(二)“群体极化”:社会化媒体公民政治参与的极端行为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 “它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群体中谨慎保守人数占多数做出的决策就比个人更保守,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称为谨慎偏移;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群体极化具有双重的意义。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它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内聚力和群体行为。从消极的一面看,它能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群体极化似乎很容易在一个具有强烈群体意识的群体内产生,也许是在这样的群体中,其成员对群体意见常做出比实际情况更一致或极端的决定。
2011年10月26日,织里镇在推行童装加工企业税收“社会化征管”过程中,上门征收的代征人员许荣泉因工作方法简单,引起一名安徽安庆籍业主不满,双方发生纠纷。晚上,600多个安庆籍“夫妻队”到织里镇政府大楼前,要求对刚刚翻番的“童衣税”给出合理解释,引来大量人群围观。后来民众采取投掷石块、打杂路灯等行为,导致数名公安、城管人员受伤。
据新华网报道,网民“穷儒释道”、“小姬小小姬”等还对该事件全过程进行了微博直播。
而此次事件讨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也是较为明显的。2011年10月29日,“穷儒释道”发布微博,“最新消息:今晚当地群众冲击了安徽一家在湖企业,另外伤亡损失不计。当地群众全面反扑?或许一些人很开心,但这却是我们第三方旁观者不想看到的。”在其后的评论中,参与者对“或许一些人很开心”进行了讨论补充,在46条评论中,有近30条直接指向政府。其中“政府最得利”、“政府在窃笑”、“政府有意挑动族群之争”等语句表达了对于政府的戏谑和不信任。这些微博评论表明,在对于事件看法的讨论中,对政府嘲讽和批评成为一种主导意见被不断传递。在社会化媒体上,人们更容易听到志同道合的言论,却也让自己更孤立、听不到相反的意见。仅仅这个原因,就种下了极端化的因子,对社会和民主都是潜在的危险。
在民主社会中,最基本的目标是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让公民之间能够彼此交换想法。“真实世界的互动通常迫使我们处理不同的东西,虚拟世界却偏向同质性,地缘的社群将被取代,转变成依利益或兴趣来结合的社群。”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参与者往往会接触到海量的政治信息,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兴趣偏好,通过与其他参与主体和客体进行交流互动,不断强化自己某一方面的政治心理。人们都习惯于用挑剔质疑的眼光来对待事物,而这个论调一旦确定,大家就会在这个方向上提供更多的论点,只有极小部分的论点会转向另一个方向。其结果,只会让最开始冒出的那个倾向更跨进一步。而且参与者所有的行为都会被网络自动记录、归纳并预测其模式,并通过过滤机制筛选提供给他,这导致个人往往只能出现于符合其价值观念的信息环境之中。而当信息的过度个人化,使得人们总是只听到自己的回音时,就会因为无法接触到与自己立场相异的观点而做出自以为理性的选择。这就导致了再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
除了上述原因外,导致“群体极化”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有很多。当然,极化未必全然都是坏事,如果没有“群体极化”,许多重要的价值至今不会顺利实
现。例如公民维权运动、废奴运动和女权运动,都曾一度被视为极端而遭多方打压。我们也许不能避免地在社会化媒体中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但是要避免过于极端的参与方式,要学会接受不同的意见信息。生活中,极端的参与方式可能会伤害很多人,带来很多问题;特别是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群体极化现象极其容易产生线上的群体暴力行为。
(三)多元互动与“群体极化”的冲突
随着网民对网络使用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公众对网络的依赖增加,信任度也在增加。在多元的互动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反倒越来越明显。
一个社会事件在社会化媒体上被爆料,比如在微博上;倘若网民的声音愈加强大,网络的公共领域色彩就愈加强烈,从而网络民意也随之在微博上被凝结和深化,形成一股强大的共同意识,这股意识则会像现实生活中群众运动一般,走街串巷、奔走呼号,从而影响愈来愈大。如上节所述,人们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本该是各抒己见的网络舆情在这一刻却变成了整齐划一的“一边倒”,从而形成了“回音壁式”的网民互动,导致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根据讨论分析,本书认为有三个原因导致了网民“回音壁式”的互动:首先,是社会共识的情绪宣泄,“群体极化”背后折射着社会公众的集体思潮,比如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再比如仇富、仇官等,社会化媒体及其他传统媒体的符号世界更加强化了这种社会共识。网民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往往会以“公平、正义”等为出发点,集体宣泄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情绪;其次是网民对接近性信息的选择机制,开始海量且多元的网络信息平台,经过政府、媒体和网民对信息的层层过滤,使信息的多元化转变为接近化,而人们又根据自身的立场和喜好选择性接触信息,从而强化了网民对于同自己相似的信息的选择与沟通;最后是网络暴力带来的从众压力,一些超越了正常理性的网络言论,对他人进行尖锐的道德审判,甚至不惜人肉搜索、公布他人的隐私,并将网络审判延伸到生活现实,那些持不同意见的群体受到如此强大的群体压力,从而变得沉默甚至改变自己的立场。
在社会化媒体中,也有自己的圈子文化,而且有的应用平台还专门打造与之相应的功能。例如腾讯公司的朋友网推出的圈子功能,可以把你的前女友或男友推荐给你的朋友;而且智能的备注姓名,不用专门再去写备注名,并且把你可能认识的所有人自动按照一定关系进行分组,这个分组,实质就是一个圈子。事实上,志同道合的网络用户往往不自觉的根据相同或相近的利益诉求,或者共同爱好形成自己的“网缘”,而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在一起,容易造成过于同质化的圈内舆论。而网络政治参与本身所具有的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以及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和信息交流的互动性等特征,无疑会与这种群体声音的同质性发生冲突。
社会化媒体一定程度上给了传统弱势群体以表达自己利益诉求,乃至怨愤堆积的场所。而网上的交流互动,往往也会影响个人的现实决定和观念形成,甚至个人意见也随着某一团体变得极端起来。而这种极端的思想,往往又会在群体情绪中占据上风,这就会导致群体极化的现象更加明显。
网络信息被转发的异步性,为这种群体极化现象的延续提供了可能;而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又使网民在发表评论和意见时,很少思考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异步性使得不同网民可以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浏览到这些信息,从而还会在时间上延续这种短视冲动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