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党权威的内生权威和外生权威
研究政党权威,当我们了解了政党权威的涵义、特征及作用后,继而进入我们研究视野的就是政党权威的生成与构成,这是一个必须涉及的领域,因为只有懂得了政党权威的生成规律与构成才能更进一步明白人们为什么服从政党权威,政党权威是通过什么方式发生作用的。
研究政党权威的生成,就是要从发生学的角度了解政党权威。组织行为学认为一个组织要想稳定地存在,就必须对组织内部成员进行控制,并不断扩大对组织外部成员的影响。政党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如果要获得长期的存在和长远的发展,不但要对本党的成员进行控制,而且要对党外成员施加必要的影响,以获得更广泛的影响。进行内部控制,势必使内部成员获得某种服从,这种服从我们称之内生权威;政党通过施加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使非党成员产生服从,我们称之为外生权威。
(一)政党内生权威
政党内生权威,就是指政党对其党员的权威,这种权威是怎样产生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事实上邓小平在这里提出了政党内生权威产生的两个条件,一个是理想信念,这里的理想信念主要指的是政党的意识形态。政党靠其成员对它的意识形态产生认同而对他们实施软约束。另一个是铁的纪律,这是政党对其成员的硬约束。靠这一软一硬两个约束,政党形成了自己对其党员的权威,使党员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保证党的决议在党员中得到顺利进行。下面就来详细论述党内生权威产生的两个条件。
1.意识形态的认同
理想信念问题主要是指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主张。也可以说是政党的意识形态。一个政党必须把自己所信奉的意识形态输入给其成员,使成员认可、承认这种意识形态,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精神秩序,在行动中自觉遵奉。也就是说,政党成员只有认同政党的意识形态,政党才会具有权威地位。
那么什么是认同呢?认同一词英文称之为“identification”,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是认定的意思,它是以认识与感情的弱性解释人的自我观念的形成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在人的思维过程中,为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足以同化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心的默契,即称认同。在认同理论中,政治认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在现代政党政治中,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则是政党认同。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因为归属于某一组织(无论是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是人的本性要求。只有这样,人才能产生安全感、稳定感。人们归属于某组织,就会认同这个组织的组织精神。这种特定的组织精神是一个组织建立和发展所必需的,它是组织生命的支柱,是组织成长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是组织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种组织精神一旦被组织成员内化,就会使组织成员的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符合组织的要求,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它的组织精神就是指政党的意识形态。政党的成员只有认同了政党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使政党的权威地位日益增强。
意识形态一词源自希腊文,最初的含义有观念、学说的意思。英文中意识形态“ideology”可以理解为思想体系、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等。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的使用者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德斯拉特·德·托拉西(1754--1836),在《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他从哲学和政治学两个维度来研究意识形态,将之规定为:人们揭示观念成见和偏见的根源的观念科学或思想的科学。托拉西认为意识形态作为所有其他科学的基础,它的目的就是对思想的来源进行理性的分析,揭示社会法则与理性法则的一致性,清除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浅见和谎言。在托拉西看来,意识形态不是一种纯粹的解释性理论,而是一种负有使命的拯救人类和为人类服务的,使人类摆脱过去种种偏见的科学。托拉西的理论,曾一度被拿破仑所欣赏,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官方学说。但后来又被拿破仑所抛弃并遭到镇压。所以长期以来西方一直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持否定的态度。但不管怎样,自托拉西之后,意识形态引起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家日益关注,并逐渐流行起来。
1927年,法国曼海姆出版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巨著,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意识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意识形态,一种是狭义的意识形态。广义的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于思想或观念的一种肯定,它肯定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狭义的意识形态所包括的思想与现实不合或超越现实。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本身没有认识论的价值,它只是由一定社会集团、社会阶级、阶层支持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是被维护现存制度或复辟过去社会制度的愿望所曲解的一切思想;思想体系是既得利益或反动纲领的表现。在他眼里,意识形态就是“乌托邦”。
西方经济学家诺思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他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提出意识形态是人们关于世界的一套理念,是使个人和集体行为范式合乎理性的智力成果,意识形态可以大大降低制度安排的费用,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有效地克服“搭便车”问题,意识形态能协调人们的经验,证明现行制度的合法性或起着凝聚团体的功能。在这里,诺思把意识形态当作人们关于周围世界的感觉和认识体系。
马克思1845年发表《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了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之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晚年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都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论述。但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并不完整,只是提出一些观点,而后来的学者则对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恩指出“人在自己生活的社会方式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这里,马、恩提出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重要原理,同时指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和社会意识形式相联系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比较自觉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的思想观念系统。科学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观点—宗教学说等都是主要的社会意识形式。其中政治法律思想,宗教态度,哲学倾向等系统的、自觉的、定型化的社会意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们组成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通常称之为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物质交往的关系的产物,它一经形成就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社会意识形态既是社会思想上层建筑,又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具有复杂的社会功能。比如:第一,它为政治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任何一个集团,都要利用意识形态,来论证它权力来源及存在的合法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第二,意识形态像社会水泥一样对一个集团的成员产生一种凝聚、统一的作用。第三,它为社会提供一种价值导向,使人们能够团结一致,行动统一。第四,它对社会心理进行调节和引导,把人们的社会认识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第五,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使之产生不同的发展趋势。
根据学术研究的惯例,一般是把社会意识形态区分为三种形式:政党的意识形态,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的意识形态。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政党的成员对周围世界及政党自身的认知体系,是一个政党的党员共同具有的认知、思想、信仰、价值等,也是该政党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的思想理论依据。政党内生权威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党自身的意识形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1)政党意识形态导向作用。
这种导向作用首先体现它为政党及其所有成员指出前进的目标,使全体党员拥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曾经是资产阶级政党所普遍信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曾经作为反封建的一面旗帜引导着资产阶政党的成员英勇奋斗,推翻了封建制度。但是后来这种意识形态本身具有一定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所以在社会中日益暗淡。而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信奉的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一种稳定而明确的政治导向,至今仍使无数志士仁人,为实现最高理想而前仆后继,奋斗不息。
(2)辩护功能。
意识形态总是通过系统性的论证,以明显的学术性、专门性术语表明群体意识、制度是合理、合法的,群体行为的目标和方法也是正确和应该的,从而使个体确信自己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是合理的和应该的。这就促进了群体内部的认同和合法性信仰,抵御外来的不同信仰,保持了群体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从而能够有效地巩固群体的团结。同样政党意识形态的辩护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为政党的存在、执政以及政党行为提供“合法性”的辩护。政党总是和政治权力相联系。它夺取政权的过程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过程,它执掌国家政权的过程,就是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过程。政党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要吸取一定的社会成员参加,这些社会成员首先要在思想上信奉政党的意识形态,然后在行动上加入政党成为政党活动的积极分子,政党的意识形态在吸收社会成员成为自己的成员方面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党在执掌国家政权夺取了政治权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执政党以后,就会竭力证明自己夺取政权的过程是合法的,自己执政成效是显著的。政党通过自己意识形态行使辩护的功能把政党的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增加了他对政党自身的忠诚度,这样政党贯彻执行自己的方针、政策会更有力量。
(3)凝聚的功能。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意大利的安东尼·葛兰西十分重视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他认为一个政党要争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成为一个历史集团,从而使社会成为一个统一体,所以“保持整个社会集团在意识形态上的统一,意识形态起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集中反映了这个政治集团成员的共同意志和愿望,它就像水泥一样,发挥着粘合的作用,把政党成员粘在一起,使政党内部团结、稳定协调一致。
(4)约束功能。
一般而言,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对诚信、忠诚等方面内容的效用评价,促进个体对法律法规、道德秩序的遵守,以尽量促进个人或小群体避免按享乐主义和个人计算原则来行事,从而减
少机会主义行为。政党的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系,它规范政党的政治行为和政党成员的社会活动,提供一种是非优劣的判断标准,正是因为政党意识形态这种功能,所以它能够不断约束来矫正政党团体及其成员的行为,减少错误行为的发生。
任何一个政党的存在,都是它所遵奉的意识形态的客体化,因为政党的政治行为都是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主体化政党的意识形态就构成了政党的灵魂。政党成员认同了政党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党对内部成员的权威才会油然产生。
2.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其成员
严格的纪律是政党内生权威的重要保证,一个政党对其成员的权威除了靠意识形态的认同之外,最重要的是要靠纪律对其成员进行硬约束,只有这样,政党的权威功能才能得到切实加强。
从词源学的意义上讲纪律是指集体生活中心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作为一种对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约定的纪律,它又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为了生存,人类必须结伴而居,共同狩猎,集体农耕,这样才能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共同的劳动使人们必须遵守共同的劳动纪律,有了劳动纪律的约束,共同劳动才能规范、有序地进行,劳动成果的分配才能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抵御外来人群入侵等活动过程中,原始人类也会形成军事纪律等等,在阶级社会中,纪律又与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密切相关,它往往带有鲜明的阶级烙印。统治阶级制定了一系列纪律用来约束被统治阶级,以便把他们的行为控制在不威胁他的统治的所谓秩序之内。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迫使纪律越来越完善和严密,纪律的种类日益繁多。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纪律也不会消失,因为社会要有序、健康地运行,纪律还必须发挥一定的约束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政党政治的不断完善,政党的纪律逐渐成为完备、严密的纪律。政党的纪律一般是由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并为维护政党的性质服务,为实现政党的奋斗目标保驾护航。资产阶级政党的纪律维护资产阶级的性质,为实现资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服务,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为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服务。政党的纪律是党内行为规范的总称。一般是指党章和各项具体纪律规范。党章是政党的根本纪律,是制定各项具体纪律规范的基本依据,而各项具体纪律则是指党内的制度、条例、准则等党内规范性文件。政党的纪律是一个政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它对于政党的组织系统和党员的言行起着规范的作用,如果政党组织和党员违反了政党的纪律,必然受到相应的惩处。
我们说政党的纪律是政党内生权威的基本条件,主要体现在政党纪律的重要作用上。
(1)政党的纪律是政党任务顺利实现的保证。
完成政党的任务,需要纪律来统一全体党员和党组织的行动,保持政党在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性。一个政党如果有严明的纪律,它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党的战斗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党的任务就能完成的好,一个政党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它的战斗力就会削弱,即使它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政党的任务就不能顺利完成。
(2)政党的纪律是维护政党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
政党要完成自己的任务,不但要有政党成员在思想政治上统一,还必须有组织上的团结与统一,政党不是空中楼阁,而在处在社会中的政治组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必然在政党内有所反映,因此党内会存在不同的派别和思想上的对立。如果一个政党允许各种错误思想在其党内大行其道,不仅会导致思想上混乱,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弱化,严重的还会导致组织行动上的不一致,从而使政党的战斗力丧失殆尽。为了保证政党的团结统一,政党一般都制定严格的纪律,把政党的派系和党员的自主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分裂、瓦解党的行为一般都是政党所坚决反对的。实践也表明,政党内部只要派系林立,政党就不能团结一致,政党的行为和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新加坡人行动党在成立初期,由于内外派系林立,致使党内的纪律松弛,大批党员退党,党的战斗力、凝聚力一度降低至最低点。后来该党在李光耀的领导下,逐步制定了严明的纪律,取缔了一些分裂党的派别组织,党的战斗力才得到逐步恢复。再如印度国大党在印度曾经一度辉煌,但是由于党内纪律松散,凝聚力越来越差,党内的团结统一遭到破坏,国大党内各宗派,你争我夺导致了党内四次大的分裂,多次小的分裂。一次次的分裂,削弱了国大党的力量,致使组织涣散,许多基层组织名存实亡。
(3)政党纪律的实施使政党成员看到了政党的希望,并进一步密切了政党同它所代表的民众的联系。
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掌着国家权力的执政党,容易产生贪污腐败的行为。这些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党在民众中形象。政党如果不采取严格的措施惩治腐败现象,就会使这种行为愈演愈烈,有正义的政党成员就会怨声载道,动摇其对本政党的忠诚和信任度,民众也会对该政党丧失信心。一些政党成员就会愤而退党,政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动摇。苏联共产党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腐败现象泛滥成灾,苏联没有能够采取切实的措施用纪律来惩处腐败分子,所以威信每况愈下。以至于在反对势力攻击党政府时,普通党员和一些群众并没有起来保卫党的领导机关,而是选择了离开,致使党的领导干部形单影只,一个曾经得到党员和群众拥护的党落了个分崩离析的悲惨命运。
从政党发展的历史来看,无产阶级政党特别重视用严格的纪律来加强和维护党的权威,这已经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建党实践的一条成功经验。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无产阶级政党,从建党之初就十分重视用严格的纪律来加强和维护自己的权威,以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坚强的战斗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亲自制定了国际无产阶级的第一个群众性的革命组织——国际工人协会。1859年5月18日,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指出,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巴黎公社失败后,恩格斯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集中的权威。
列宁也十分重视党的组织纪律问题。他指出“在目前激烈的国内战争时代,共产党必须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像军事纪律那样的纪律,党的中央必须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全体党员的普遍信任,成为一个有权威的机构,只有这样,党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列宁认为更要强调党内纪律,他说:“谁要是把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哪怕是稍微削弱一点(特别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那他事实上就是帮助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建国前,还是在建国后,都十分重视用严格的纪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在长征期间,毛泽东等人同罗章龙、张国焘破坏党的纪律,严重分裂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毛泽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申了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并强调“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在这个“四个服从”中,“服从中央”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关键所在。因此,毛泽东同志又特别提出:“必须坚决地克服地方存在着的某些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即擅自修改中央的或上级党委的政策和策略,执行他们自以为是的违背统一意志和统一纪律的的极端有害的政策和策略。”克服无纪律的状态的办法就是“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建国后,党中央粉碎了高岗、饶漱石分裂的阴谋,“**”期间,又打击了林彪、四人帮的篡党夺权的阴谋,从而强化了党的纪律,维护了中央的权威。
在改革开放的新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多次向全党重申:“必须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极大地加强纪律性,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全党必须服从中央。必须严格执行这几条。否则,形成不了一个战斗集体,也就没有资格当先锋队”,他要求:“共产党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
同无产阶级政党类似,一些资产阶级政党也是相当重视政党纪律建设的,这些政党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党章和党内一些法规、条例、维护政党的行为。德国社会民主党规定:凡因执意违背党的联邦代表大会或党组织的决议,从而损害了党的利益的党员,或行为卑劣或严重违背党的组织原则的党员,均须对其进行诉讼。意大利社会党对于未能履行党员应尽的政治和道义责任的同志,视情节轻重要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并要求辞去由党指定的党外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等处分,并在党的报刊上加以公布。在民族主义政党中,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的章程中关于党纪律的规定是比较详细的,它的章程中不但规定了党员必须遵守的二十条纪律,而且还对追究党员责任、对党员的处分和上诉的程序作了严谨的规定,对于维护该党的权威起了重要作用,一些资产阶级政党不但规定了违犯党的纪律所采取的惩罚性措施,还专门设立了党的纪律监督机构。如法国保卫共和联盟设立了全国冲突委员会,它的成员由中央委员会根据他们享有的公正声望和法律素养选举产生。该委员会负责受理当事人对省联盟做出的惩戒决定提出上诉和对省联盟、选区联合会和支部选举提出被取消的申诉。日本自民党设立了党纪委员会负责维护党的纪律,振兴党风,同时还设立了三名会计监督人员负责平时监督经理,审议本党的预算。
纵观世界的政党运作,政党大都是政治运作的主体,党员服从政党的决议,努力去完成政党的任务。但是也有例外,美国的政党组织是十分松散的,特别是共和党它的纪律维护相当薄弱,党的中央缺乏真正的领导中枢,它的成员也无纪律观念,他们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常将地方性的利益置于政党的利益之上。一个社会成员可以临时宣布自己拥护某个政党的主张,在选举投票时可以因投某个政党的票而成为这个政党的成员。而且在投票时,社会成员可以既投共和党的票,又投民主党的票。因此美国的政党本身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约束其党员的内生权威。
如前所述,无产阶级政党不仅在理论角度重视政党的几点建议,而且在实践中也确实通过政党纪律,维护自身的权威。总的来说,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铁的纪律,二是自觉的纪律。铁的纪律是强调党的纪律的强制性,统一性和严肃性。1920年列宁在俄(布)第九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说,“需要有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组织,如果没有这种纪律和组织,我们不仅不能支持两年,甚至连两个月也支持不了。”铁的纪律的强制性突出地表现为:某种意见或建议一经在党的会议上通过,形成了决议,那就成为必须执行的纪律,就具有了强制性和约束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党在为人民利益的斗争中保持行动统一,纪律的统一性就是指党内无论职位高低,党龄长短,功劳大小,都必须执行统一的纪律
,纪律的严肃性则是强调在党内不管是谁,只要他违反了纪律,都要按照规定严肃处理。但在处理时,一般要严格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慎重处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的组织程序办理,而不搞一言堂和打击报复。无产阶级政党纪律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自觉的纪律。这种纪律是建立在党员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它是靠党员的自觉性来维护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之所以能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因为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体党员有着共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共同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党员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其次党的纪律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基础之上的。党员在党内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党员既是党的纪律执行者,也是党的纪律的制定者。党的纪律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利益,因而广大党员能够自觉地遵守和执行。再次,从根本上说,党员的这种自觉性,来源于党员的政治觉悟、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党员的思想觉悟愈高,政治上愈成熟,党的纪律就越加巩固。
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铁的纪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优势。而这个优势,又是实现全党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使其他各方面优势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保证。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面对新形势下的各种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坚决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加强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只有全党纪律严明,朝气蓬勃,我们党才能无往而不胜。
(二)政党外生权威
如前所述,所谓政党外生权威,就是指政党对非政党成员或者说其它社会成员所产生的服从关系。
在现实社会中,各个阶级或团体在进行斗争时,必须要争取社会上尽可能多的人的支持。越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支持,该阶级或团体就越有可能在一个国家里执政。与此相适应,代表本阶级或团体的意识形态往往也会超越本阶级团体利益,该阶级团体的领导人就会“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政党要达到争夺政治权力、巩固政权的政治目标,就特别需要自己的意识形态为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政党的意识形态一经产生以后,政党就不会让它停留在书本上,政党要千方百计把意识形态灌输到更多人的脑海中,化为实践行动,这个过程就是政党的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过程。政党意识形态世俗化过程的结果就是政党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泛社会的意识形态,用以约束和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具体地说政党意识形态对于政党外生权威产生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社会价值体系
一个政党要想取得政权,必须构建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价值体系来吸取民众参加夺取政权的斗争,当政党取得政权后,他就要按自己的设想来改造和建设新的社会秩序,所以它也需要构建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使全社会认同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评判标准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价值体系之中,他们通过价值的选择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稳定的、获得广大社会成员所认同的价值体系,或者说原有的价值体系崩溃了,社会成员社会就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各行其是,社会就会出现动乱。一个新旧社会的交替,新旧政权的更迭,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更新。一个稳定、巩固的社会,必定要有一个得到社会广大成员认同和支持的社会价值体系,才能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所以政党意识形态发挥自身的作用,必然要构建一个社会价值体系。这就是说政党意识形态所提出的社会价值目标不仅要反映自己依赖的阶级的要求,还要尽可能反映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要求。这样就会统摄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价值目标。如果这些价值目标在总的方向上与社会价值目标相一致,就会避免或减少社会上不必要的内耗或冲突。要注意的是不切实际的社会价值目标的提出不仅会使社会统摄力下降,而且会使政党的外生权威大大下降,难以完成既定的任务。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正确的价值目标的提出也指明了社会成员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引导他们的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趋向一致,如果社会成员的价值目标与社会总价值目标不一致,他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甚至是处罚。
2.排除异己意识形态的干扰
在每一种社会形态中,往往有三种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一是反映这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二是反映已被消灭和正在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旧政治制度的旧意识形态;三是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成长着新社会因素的意识形态。这三种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展开斗争,每一种意识形态都企图扩大自己对社会成员的影响,从而引起社会分化和冲突。资产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从来都是排斥无产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当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相抗衡时,资产阶级就会提出“非意识形态化”,以适应实施和平演变的需要。例如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总是淡化意识形态的斗争,强调经济全球化。事实上他们就是要将资本主义的逻辑——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贯彻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试图掩盖其意识形态真正目的、用以迷惑世界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当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处于劣势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就会直接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排斥,公然反对共产主义。
我们知道,苏联解体和剧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意识形态的变异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苏联的解体和苏维埃政权的丧失是意识形态演变的结果。戈尔乔夫提出的新思维,民主化、公开化、多元论迎合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反共需要,使苏联共产党对自己长期坚持的意识形态全盘否定,使意识形态全线倒戈,在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的疯狂进攻面前,苏共上下束手无策,屈膝投降,最后促使悲剧酿成。总结苏联解体反映出的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失误,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更应该高度重视现阶段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和斗争,巩固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改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教导人,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这样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才会卓有成效地抵制资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侵袭。
3.提升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它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信仰和信念等,是对社会存在比较直接的反映,是不深刻的、尚未完全深化的、处于混沌状态的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由阶级心理和民族心理相互交错构成的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的状况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它有时可能会成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有时会成为一种消极的精神力量。比如说某种社会改革的进行如果在人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人们就会积极参与变革,推动变革的进展;如果这种变革超过了绝大多数成员的承受力,社会心理就会失衡,就会成为一种消极的阻碍因素,影响改革的深入进行。正是因为社会心理具有的这种复杂的、不稳定的,多向的特点,所以意识形态就应该对这种社会自发因素进行调节和引导,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避免产生消极的影响。此外意识形态可以把盲目的社会心理提升到理性的层面。比如说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一方面,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贫富差距的加大。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由于法制不健全,有些投机分子钻了法制的空子,发了横财,而一些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劳动者未能快速致富,他们会对社会不满,对党的政策不满意。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需要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一大批工人就会下岗,他们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并且面临着重新就业的挑战。而一些原来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虽然没有治理好企业,生活却衣食无忧,下岗失业工人心理也会失衡,这些都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对社会心理进行引导,通过各种方式教育社会成员,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目标,要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以促进改革走向理性发展的轨道,最终所有社会成员都会从这场改革中受益。
4.提出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
道德是调整社会成员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等。道德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社会成员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它比较直接地反映社会成员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并使这些关系更全面、更细致地体现在社会成员的行为之中。道德是一个社会实施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道德在社会控制中的突出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道德辩护,为统治阶级统治的合法性提供合理、合法的道德解释,用来控制被统治阶级。(2)提出合理的社会道德规范,并运用一定政治、法律、哲学理论给予支持,引导社会成员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取得协调。(3)道德关怀。在社会团体内外形成道德关怀氛围,引导团体成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约束。政党的意识形态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必须合理,合乎社会成员共同的约定,这样广大社会成员才能自觉遵循,道德对社会实施控制的作用,才能正确地实现。
5.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广泛而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所谓生活方式,是由一定历史时期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并在各种社会因素制度下形成的某个社会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传统秩序的总和,也可以说是在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直接指导下形成的稳定而典型的生活模式。一般说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活方式包括家庭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社会消费方式、社会服务方式以及文化娱乐方式等。综观历史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会给人以力量,促使人奋发向上,同时也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落后、腐朽、愚昧的生活方式会使人意志消沉,社会颓废。在任何社会形态中,生活方式都与一定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生活方式是一定意识形态的具体化。所以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禁讲排场、摆阔气、挥霍公款。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取信于民,树威于民。政党的意识形态如果不能摒弃落后、愚昧、腐朽的生活方式,任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价值观念大行其道,社会成员就会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社会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没有活力,人类文明的脚步将会停滞不前。我们中国共产党应该充分重视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力消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积极抵制和克服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的侵蚀,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