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政党及其当代新变化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形式的政党政治,已有300多年历史,它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成为一道绚烂的风景。政党政治是复杂多样的,比如同样是两党制,在英国和美国其表现形式、运作方式也各不相同。我们研究政党权威,要从政党破题立在权威,这就意味着不研究政党及政党政治,我们对政党权威的研究就无从谈起。
一、政党的含义
研究政党与政党有关的问题,必须首先弄明白政党的含义,也就是概念问题。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政党”一词在英语中表示为party,在法文中为parti,德文是partei,西班牙语是partido,俄语为Jiap,其实都来自于拉丁语中的pars,原意是“部分”。最早把西方语系中的表示政党的词汇翻译成汉语中政党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时,日本的学者把德语中“partei”由汉字翻译过来,后为中国的书刊所接受,并开始使用。19世纪末,“政党”一词在中国才开始广泛流行与传播开来。
原意为“部分”的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自从政党出现以来,学者们对政党就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释。
西方学者柏克认为:“政党乃为基于大家所一致同意的某些特定主义,以共同奋斗来促进
国家利益而结合的人们的团体。”
魏尔克:“政党为一个对于公共问题具有相当理想之选民所组成的团体,彼等企图透过各种公职之提名与选举,以实现其共同的理想。”
穆尔斯:“政党乃一社会组织,其结构有繁有简,其最简单之结构,乃由具有共同理想与主义所结合而成之单一团体所组成;其复杂之结构,则系由两个以上之类似团体所组成,并以共同之政策为细节,故能团结在一起。”
中国台湾地区学者对政党涵义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葛永光:“政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参选,凡是能在选举中提供政党标签给候选人参选团体,就是政党。——从不参选的政党不能称作政党。”
张金鉴对政党下的定义为:“政党就是一部分人以集体的努力奋斗,去争取民众、控制政府藉以实现其共同的主张时,依志愿结合成功的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团体”。
谈子民对政党的界说是:“政党乃一部分国民依据其自愿,所组成的政治团体,彼等欲以其共同的智慧的努力,透过各种公职候选人之提名与选举,掠取政府权力,以实现其共同之政治理想与主张,并促进国家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虽然并没有直接对政党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是他们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政党做出了自己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大工业生产,不仅造就了庞大的资产阶级,同时也造就了与其尖锐对立的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全部政治历史基础。”恩格斯指出:“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现代阶级对立所由产生的基础;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
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历史的基础。”
列宁在著作中直接阐述了政党的阶级实质:“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只有把一般并不按照社会生产地位区分的绝大多数人同那些在社会生产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团对立时,才可以把群众和阶级对立起来;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
列宁认为:“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毛泽东在其著中也曾经提出过政党是一种政治社会,党是阶级的组织。这是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类似的观点。
从以上所陈述的三派观点可以看出,西方学者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着眼于政党活动和发挥作用的现实,偏重于政党的外部特征,未能指示出政党的本质特征——阶级性,否认了政党与阶级的密切关系,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所以他们的学者对政党的定义与西方学者定义是大同小异,如出一辙,并无新意。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显然对政党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并直接参与创造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但他们并没有给政党下一个科学的规范的定义。我们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我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长期的指导思想。以此为依据我们将政党定义为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以执政或参政为手段借以实现其政治纲领的政治组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