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带一路”战略:开辟全球治理新模式、国际合作新路径
一、“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赖加深,而且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放缓,缺乏动力的大背景而产生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区域性自由贸易安排层出不穷,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成为世界潮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带动世界经济发展,为其寻找新引擎,扩大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就非常必要。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在那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指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他强调,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在其国会发表重要演讲表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0月,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主要为中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使中国的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成为重要的战略指引。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已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由此,“一带一路”战略清晰呈现,“一带一路”建设在内政外交中均确立为中国实现下一阶段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
2014年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我们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理论内涵是合作共赢,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要义。“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要取代现有的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推动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与优势互补,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补充。
有专家认为“新丝绸之路构想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它主张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方的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行阻力,扩大支持的基础,并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具体地讲,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不搞排他性制度设计。其主张在追求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同时,追求广泛的全球经济的相互联系。高度开放的特征有利于其与包括世界贸易组
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在内的世界性经济组织进行有效的协调与对接,并吸引更多的国家融入其经济合作网络。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展现了高度的包容性和务实性。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可在双边层面展开,也可通过多边合作进行。
二、“一带一路”战略:开辟全球治理新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是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辟全球治理新模式,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和具体实践。
“一带一路”战略理念与现行的国际秩序并行不悖,并将逐步完善国际秩序,使其更加公正合理。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李向阳院长说,“一带一路”的开放与包容理念决定了它不仅不会挑战或取代现行的国际秩序,而且能够做到与现行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并行不悖,相互补充。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体现的“丝路精神”。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交往的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习近平主席在那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时说,中国和中亚人民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了只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可以说这就是丝绸之路精神,这也是现代国际社会交往应该具备和发扬的精神价值和追求,是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辟全球治理新模式,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必须具备的精神和价值追求。
“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沿线的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亟待改善,为此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旨在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并吸引了域外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的极大关注。目前,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共计57个国家成为亚投行原始会员国。并且,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有了纲领性文件,将逐步实施各项宏伟计划。
三、“一带一路”战略:开拓国际合作新路径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对促进国际合作的积极探索与实践。2014年11月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如何传承的?我们今天重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古代丝绸之路,体现了中国和中亚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物质上互通有无、相互欣赏,文化上交流互鉴、互相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始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由亚洲的汉朝和欧洲的罗马帝国两大经济中心区域”,“彼此商贸往来、文化互通带动诸如撒马尔罕城等沿线欧亚非各驿站、居民点、集市、城市共同兴起和发展的国际交往与合作模式”,对人类的贸易互通和思想文化交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贸往来、文化交往的国际大通道,其对于古代亚欧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李明伟认为,自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之后,沟通欧、亚、非三大洲唯一陆上国际大通道才被打通,使得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不断延伸和发展。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历史学家赫尔曼首次将中国经西域与希腊、罗马帝国的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用来形容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贸易通道。1910年赫尔曼在其著作《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绸之路》中,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向西延伸到叙利亚。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葱岭,西行至中亚、南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开通了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成为文化、经贸和友谊的使者。
怎样提升?第一,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把古代丝绸之路重新连接起来,并延伸。从中国经中亚、西亚由陆上至欧洲,或经南亚、东南亚由地中海至欧洲,绵延几千万公里,从路上至海上的沿岸国家,绵延辽阔。第二,通过亚洲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有关国家打造基础设施,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其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而创造了条件,为其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化设施,如修建铁路,高架桥,互联网等设施。第三,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古代丝绸之路及海上交流通道,如郑和下西洋,在贸易往来中,交流贸易的是实物,丝绸、茶叶和瓷器,传播的是蕴含在实物中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传递的是和平友好。而今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建设,也是要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公正、和谐等价值理念,与各种文明交流互鉴。2016年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中说,为了让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我们将实施增进友好“百千万”工程,包括落实“丝路书香”设想,开展100部中阿典籍互译;加强智库对接,邀请100名专家学者互访;提供1000个阿拉伯青年领袖培训名额,邀请1500名阿拉伯政党领导人来华考察,培育中阿友好的青年使者和政治领军人物;提供1万个奖学金名额和1万个培训名额,落实1万名中阿艺术家互访。第四,促进贸易往来,并可带动中国以及多方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如在南亚,海上丝绸之路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连为一体,形成联运经济效益,促进中国与南亚地区的融合。第五,可以把经济领域的合作成果转化为政治安全领域。以上合组织为依托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将会成为应对中亚地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工具之一,即以上合作组织为平台,进一步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贩毒和三股势力,将成为中国与中亚地区开展跨国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