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发展是硬道理
一、韬光养晦的政治智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总体上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邓小平指出:“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要善于把握。”“我希望冷战结束,但我现在感到失望。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事实证明邓小平的判断是十分正确的)。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时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要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最终概括出“善于守拙、绝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从而形成了后冷战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战略方针。其核心内容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二、韬光养晦的战略内涵
怎样理解韬光养晦?韬光养晦,辞海解释为:“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体现了邓小平深邃的哲学思想,是辩证统一的,其实质就是有所作为与有所不为的有机结合。而不能将其人为割裂,只强调一方。有的人就是过多地理解“韬光养晦”的一面,而忽略“有所作为”的一面。我理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更多的是指,首先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抓住时机,搞好经济建设,提高实力(这个他在多种场合说过),也即发展是硬道理。同时,对一些重大的国际事务要慎重处理,但在反对霸权主义上要有所作为(并且实际上我国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在事关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一些大的原则问题上,不能退让,如在关于香港主权的谈判时,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就明确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而有所不为,就是不当头,不称霸,“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
三、韬光养晦战略的意义及影响
第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在对国际局势,以及中国实力实事求是评价后得出的科学战略原则及外交方针、策略。它是长期的战略,绝非权宜之计。
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马尔代夫总统时谈到:“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一个小国
。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过300美元。”此后,邓小平多次阐明这一思想,对中国在世界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估,为这一方针的提出奠定了科学依据。他对中国即是大国,又是小国进行了辩证分析: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政治大国了”,但在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中,“我们这一角力量是很单薄的”。说中国是一个政治大国,是因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事务中和国际关系中,主持公道,讲求信义。我们“作为一个大国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遵循的准则”“中国作为大国的地位,是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我国还不断受到霸权主义的侵害。“有的大国议会今天通过这样一个决议,明天通过那样一个决议,干涉我们的内政。……所以说,连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都还有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任务。”;从经济上看,中国人均收入属于中等偏低收入的国家,但也不能认为中国经济上一切都落后,在高科技领域,中国拥有原子弹、氢弹、有发射卫星的能力,所以中国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因为“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第二,此战略使我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避免不必要的国际冲突和纠纷,处于较有利的地位,利用难得的和平环境,发展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三,“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在冷战结束以后纷繁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的时期,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是关键的问题。邓小平认为通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尽快摆脱落后贫困的面貌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挥社会主义大国重要国际影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在这些国家动乱的时候,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的成功。”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果体现不出来,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就有可能因丧失时机而陷于被动的地位。“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正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中国稳住了,而且实现了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就显示出优越性。”如果我们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不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
邓小平明确指示,我们即使发展起来了也“不当头、不称霸”。涵义极其深刻,我们
不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我们只是要改变其不合理的地方,不建立霸权秩序。因此,此战略发挥了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一外交战略也一直沿用至今,2010年外交司司长在北京市政府座谈会上讲:“我们要继续坚持‘韬光养晦’,同时,要有所作为。”
基辛格说,“邓小平明白,中国除非参与国际事务,否则不可能发挥其历史作用。邓小平十分明确:韬光养晦,以防引起别国不安;不出头,但通过实现社会和经济现代化来扩大中国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江泽民从1989年开始,对外亲自执掌外交,对内扩大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充分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国际政治和贸易体系中的正式一员。胡锦涛巧妙地平抚了世界对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担心,为后来习近平阐明的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奠定了基础。
观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历史时代背景提出的外交战略,蕴涵其丰富的政治智慧和外交理念,“不当头、不称霸”体现了我们不挑战现有国际体系,我们只是改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不合理的地方,即使发展起来了也不称霸;同时,要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积极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思想得到了贯彻和延续。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更加深入人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以及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民也希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力所能及地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有所作为,如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国自1988年9月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开始,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执行维和任务。1992年4月,中国军队向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派出由400名官兵组成的工程兵大队,开创了我军派遣成建制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先河。1992年4月至1993年9月,中国先后派遣军事工程大队两批800名官兵,参加柬埔寨过渡时期联合国权力机构的维持和平行动。这是中国政府派遣的第一支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部队。此后,中国向刚果(金)、利比亚、不丹、海地等派遣维和部队。维持当地秩序,抢险救灾等;援助非洲的建设,减免非洲贫困国家的债务等;在国际社会伸张正义,反对以武力解决问题;积极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积极参与国际机制建设;提出国际关系新理念;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等等。习近平说:“‘满招损,谦受益。’中国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际仍然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国内还有许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同时,在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极为捍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做出贡献,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造福世界人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