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全面从严治党
2014年12月,刘云山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线,坚持思想教育从严、干部管理从严、作风要求从严、组织建设从严、制度执行从严,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各项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这“五个从严”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着力点,是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攻方向。
第一章 思想教育从严
重视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用好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扭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生命线,坚持不懈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任务。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实。各级组织部门突出抓好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推进思想理论武装,切实抓好思想教育这个从严治党的根本。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坚持思想教育从严,要站在履行党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高度,充分认识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握规律、创新方法,不断提高思想理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一)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不断地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大贡献。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同于欧洲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情况,这就是: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农民占了人口的大多数,中国党长期受着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影响。在党内,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了很大比例。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片面主观性,政治上的不坚定性,以及组织上的自由散漫性,不断地影响着党的队伍。而且,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总是通过种种办法,顽强地表现自己,宣传他们自己的主张,企图按照小资产阶级的面貌改造党。因此,毛泽东认为,党内本质矛盾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只有抓住了这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党的建设的任务才能完成。
在党的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思想建党的道路。即用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去武装全体党员,要求每个共产党员不仅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去指导自己的行动,通过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目的,从而做到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入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巨繁重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承担着进一步解决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的课题。要应对双重考验,解决好两大课题,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加强思想理论建设,首先从思想理论上保持先进性。
(二)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始终不渝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第一,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着眼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伟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二,积极应对教条主义思维方式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教条主义是我们党历史上反复出现、为害甚烈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突出表现为思想僵化,停滞不前,照抄照搬,脱离实际。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传统的教条主义,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条化,用极“左”的观点和僵化的思维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二是崇洋的教条主义,就是不顾中国国情,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三是封建意识浓厚的教条主义,就是盲目照抄照搬中国古代传统学说特别是儒家学说,企图用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来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应对教条主义思维方式的挑战,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党的思想路线教育,教育广大领导干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现代西方的思想理论、对待中国古代的思想理论。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又注重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的历史经验,又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潮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和实践思考,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并以此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第三,积极应对新兴媒体传播方式的挑战,卓有成效地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兴起,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可以说是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的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可以说互联网已处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最前沿、舆论交锋的最前沿、社会思想热点的最前沿。这一方面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传播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和空间,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既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如何跟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网上宣传普及工作,用丰富的理论教育内容满足广大网民的需求;如何对互联网实施科学管理,占领网上思想理论阵地,有效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正面引导作用,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极研究和探索。当前,我们特别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网络思想理论传播阵地建设,努力打造名牌思想理论网站和频道,以最大的努力让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占领网络阵地。对各种社会思潮及时给予评析和引导,对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要坚决予以回击。建立网上科学理论宣讲阵地、研讨阵地,开设理论热点问题论坛,组织理论名家同网友就理论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网上交流,解答网友的困惑和疑虑。二要推进网络思想理论传播手段创新,充分利用网页、论坛、聊天室、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方式进行宣传,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强化对网络的管理和调控,通过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党的思想理论在网络媒体中的旗帜作用,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二、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不懈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并指导党的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坚持思想教育从严,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第一,要把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凝结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又要自觉实践这一科学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边学边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把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带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践目的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自觉地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当前,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切实转变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符合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领导方法,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和研究在改革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要把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形势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思想。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深入贯彻并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体系,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解放思想不是动摇理想信念,而是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下努力改变那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不断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进而在更高的水平上坚定理想信念。只有把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更好地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第三,要把感情共鸣与思想共识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对人们的深刻影响,既源于科学真理内在的逻辑说服力,也源于其在指导实践中显示的巨大创造力,还源于其自身蕴含的真挚情感。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工作,应着眼于实现感情共鸣与思想共识的统一。这就要求讲清楚理论本身的情与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情与理的高度统一。所谓情,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真挚情感;所谓理,就是科学的思想内涵。应善于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理论内涵和强烈情感因素
,善于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受教育者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同时,理论宣传工作者要以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真情,促进受教育者真信。实践表明,理论宣传工作者对党的创新理论怀有真情实感,真懂真信,才能有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新时期理论宣传工作者的榜样方永刚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把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性认识和深厚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论宣传中做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四,要把提高认识与提升道德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人们的思想行动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作为根本的价值遵循,它是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根本依据。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工作,应着眼于两个提高:一是提高认识水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高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把党的理论转化为全体党员的共识,把党的智慧转化为全体党员的实践能力。二是提升道德境界。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党的理想转化为全体党员的自觉追求,转化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注重作风建设、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提高认识水平和提升道德境界,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应自觉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坚持思想教育从严,就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当作全党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好。
各级党员干部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向纵深发展。要着力在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切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前进方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定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着力在全面系统掌握科学理论上下功夫,把学习讲话精神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党的科学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增强对讲话精神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着力在指导实践、推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坚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服务科学决策、提升工作本领,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改革发展,切实把讲话精神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要通过扎实深入的学习,更好地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思想保证。
(一)坚持原原本本学,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全面深入把握讲话精神,有一个怎么学、如何学好的问题。原文是最权威的,精髓都蕴含在原著里。可以说,学习讲话精神,最直接、最管用的方法是读原文。要坚持原原本本地学,细细品读、如琢如磨,做到学深学透、把握真谛、入脑入心。
第一,加深对讲话基本内涵的理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习读原著,只有沉潜反复,才能识得堂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统一、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围绕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要通过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原文,系统掌握讲话的基本内容和丰富内涵,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做到全面理解、准确把握。
第二,加深对讲话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学习讲话精神,关键是要把握精神实质、领会精髓要义,做到知其言更知其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坚定信仰追求,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增强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历史担当精神,把使命铭记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担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任,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真挚为民情怀,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务实思想作风,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奋力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科学思想方法,善于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创造性。
第三,加深对讲话的内在联系和科学体系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主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展开,阐发的一系列思想观点是彼此联系、相互贯通的,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要全面地学、系统地学,把握内在逻辑和基本精神。要把讲话精神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来把握,通过深入的学习思考,全面理解讲话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准确把握讲话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观点,努力把零散的感性理解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二)坚持联系实际学,着力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改革发展稳定实践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应用的过程促进学习深化,也检验学习成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把学习成效体现到促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改造上,使思想真正有所提高,使工作切实得到改进和加强。
第一,联系工作实际抓学习,在推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是思想上的强大武器,又是行动上的科学指南。各地区各部门党委中心组学习讲话精神,就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用讲话精神研究谋划工作、指导推动工作,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进展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精神是全面深化改革。要通过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增强进取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凝聚改革共识,大胆探索实践,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起好步、开好局,一步一个脚印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第二,带着问题抓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长期积累的老问题集中显现,同时又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去不断认识、研究和解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我们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破解难题的钥匙。学习讲话精神,要增强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直面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直面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直面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不回避、不绕开,善于以讲话精神为科学武器分析解决问题,找到攻坚克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
第三,联系思想实际抓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锤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要坚持不懈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补足我们精神上的“钙”,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坚决守住理想信念的主线,守住为民服务的生命线,守住道德操守的底线,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党的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道和行为准则。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在作风建设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坚持拓展内容学,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领导干部要在重点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抓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抓好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的学习,推动领导干部不断增强理论思维、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有力思想武器。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也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本身,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范,蕴含着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贯通起来,相互参照、用心体会、活学活用。要结合实际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努力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动工作。
第二,把党史、国史的学习作为必修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好党史国史,不仅仅是学点历史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政治问题。现在,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妄图以此来搞乱人心。要认真组织党史国史的学习,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
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的错误思想观点。要科学认识和把握党情、国情,认识和把握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丰富经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民,继承和发扬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传统,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
第三,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透过500年大跨度和6个时间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阐明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史,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对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高度重视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肩负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要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四、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
干部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状况关系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必须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念是成功的基石。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思想基础,是党实现最终目标的思想基础,也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思想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对理想信念坚贞不渝是我们党的强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的一大法宝。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伴随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各种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终生的课题,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做到理想不灭、信念永存,为战胜困难打牢思想基础,积蓄精神力量。要勇敢地接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在危难考验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只要始终保持这种政治优势,我们就不会为任何困难所压倒,就一定会无往而不胜。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关键是要引导干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要深入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尤其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干部真正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防止在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言论的鼓噪下迷失方向,防止在封建迷信和宗教的影响下失去自我。深入开展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帮助干部了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深入开展国情世情教育,引导干部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的比较中鉴别优劣、看清趋势,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
(二)深入开展道德品行教育
道德品行是党员干部立身之本。人以道德品行而立,无品行难以成人,无道德难以立身。道德品行是个体进入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通行证,是成为社会人的重要标志,是展现人的本质的重要途径,是成人之本、做人之本,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无德不立。”道德品行是党员干部的底线。党章明确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习近平在讲到党员干部时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些是党员干部的条件,也是对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要求。这意味着:党员干部不仅要靠好的道德品行入门,更应该靠好的道德品行立身。
道德品行是党员干部发展之基。道德品行是党员干部的内在基因,党员干部的发展进步是其道德品行的外在形式。党员干部发展进步的过程,实际上是其道德品行不断展现的过程。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越好,其行为越符合客观规律,越符合社会规范,其发展进步也就越快;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越好,就越容易获得他人和组织的认可,就越容易获得个人进步;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越好,就越容易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也就是古人说的“德不孤,必有邻”,就越容易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开展道德品行教育,关键是要引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要深入开展政治品质教育,组织干部认真学习党章,加强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教育,开展政治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干部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对上对下讲真话,面对大是大非能够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进行斗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要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干部追求高尚情操,维护公平正义,忠实履行职责,坚守道德底线,远离低级趣味。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引导干部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捍卫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防止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要按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有关规定,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反对铺张浪费、奢华攀比。
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不可能是朝夕之功。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育成熟用了上千年,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确立用了几百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亿万群众也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着力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加强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加强道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高洁生活情趣,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第一,要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它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举措,作为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千秋基业,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扎扎实实加以推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作用、科学内涵等的认识。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们的价值期盼,深入研究当前社会存在的价值共识和主要分歧,进一步明确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要求。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分步实施,脚踏实地加以推进。
第二,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多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思想疑虑和困惑。要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要针对一些人鼓吹的所谓“普世价值”,从理论上讲清楚价值观从来都是具体的、社会的,抽象的共同价值观是不存在的,完全移植西方的价值理念只会把社会主义中国搞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