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一个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强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正确抉择。回顾3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排除各种困难干扰,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推进改革的**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责任重大,使命崇高,任务艰巨。只有深刻认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一、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相互制约,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各项改革举措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这种状况,要求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既要总揽全局也要协调各方。
实践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改革能够顺利推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党的这种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密不可分。
第一,建立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这是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物质基础。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也要成立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小组和相关机构,形成从上到下的组织网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供组织保证。
第二,落实领导责任。这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具体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突出位置,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时间表、路线图,明确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依靠力量、责任人;精心组织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深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改革按照总体部署的要求,协调推进。
第三,提高党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这是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客观需要。在突发事件和各种不测事件到来时,各级党委要做到清醒判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在对外关系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遇到各种重大问题,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积极推进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争取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国内,要妥善处理、化解和协调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发展趋势,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出现的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及时做好预案,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要冷静处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采取补救措施,避免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损失。要学会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保持党的高度团结和统一。
第四,处理好党委同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各种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党委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把好方向、抓好大事、出好思路、管好干部,搞好思想发动和组织保证;人大党组要善于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地方性法规;政府党组要善于通过政府决策,使党的主张形成政府的政令;政协党组要善于通过政治协商,使党的主张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各方的事由各方去办,各方之间的事由党委来协调。党委还要处理好同人民团体和其他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地推进改革。
二、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十八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首次提出的重大课题,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矛盾复杂多变,我们党只有不断学习,搞好服务,努力创新,成为学习
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有可能领导人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党要领导人民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努力学习,真诚服务,大胆创新,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我们党有8000多万党员,正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党的总体状况是好的,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员的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对广大人民群众缺乏感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问题。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四大考验”,以及精神懈怠、能力不足、消极腐败和脱离群众“四大危险”。完成这些任务,迎接“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服务、服务、再服务,务实、务实、再务实,使我们党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学习是党的成长方式,服务是党的性质要求,创新是党的成长经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是党的内在要求。
第一,坚持学习,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学习是党的力量之源、发展之本、成功之道,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要开展学习问题的宣传教育,提升全党对学习问题的认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强化各级党组织的学习责任,完善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创新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强化党员的学习义务,促使党员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史、国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提高全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第二,搞好服务,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服务人民是党的执政的本质要求。应强化全党的宗旨意识,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要树立服务意识,当好人民公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为人民掌好权、服好务。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全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三,不断创新,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创新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有效履行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又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发展党的理论、拓展党和人民的实践、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依靠人民,大胆实践,创新党建工作,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形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集中群众智慧,总结实践经验,针对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造就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生动局面的制度保证,也是建立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实现党的各项奋斗目标和
任务的重要保证。
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选贤任贤的重要保证。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深化改革,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完善推荐方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真正把各年龄段的好干部选拔出来。
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这是调动干部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举措。应坚持全面考核,对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学等进行全面考核。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综合分析考核结果,形成准确评价。
改革和完善干部管理制度。这是用好干部的有效保证。破除“官本位”和“铁饭碗”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打破干部部门化,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制,形成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
改革和完善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这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用机制、人才引进流动机制、人才保障激励机制,让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文化人才等各类人才,都有脱颖而出的通道,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建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凝聚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宝贵经验,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必须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推进改革,让改革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要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反映群众愿望,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改革涉及的重大问题,谋划改革思路,提出改革举措。在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时,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首先想一想群众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在出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举措时,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接受程度,稳妥加以处理。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直面群众最不满意的突出问题,聚焦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弊端,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改革工作进展的重要尺度,努力使我们的改革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改革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办法来自基层。改革开放实践一再证明,正是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推动着改革车轮滚滚前行。必须把群众作为我们推进改革的主心骨,制定改革方案要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遇到改革难题要虚心向基层和群众请教问计,切不可自说自话、关起门来搞改革,更不能异想天开、凭主观愿望拍脑袋行事。全面深化改革是开创性事业,要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重视发挥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真正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
动员激励群众,引导群众知晓自身利益所在,并为之而奋斗,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要认真研究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策诉求。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引导广大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民团体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其在表达利益、反映诉求、协调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人民团体要积极主动地代表和组织各自联系的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不断巩固和扩大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厚群众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