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创业要实_论“功成不必在我”(1 / 1)

论“功成不必在我”

干部有更替,工作须连续;任职有限期,事业无止境。现实中,领导干部都要面对这样一道考题:如何把握和处理“更替”与“连续”、“有期限”与“无止境”的关系。

答好这道考题,思想上就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实现伟大理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奋斗。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前辈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为民族解放铺路,为国家独立奠基,是因为坚信“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从这个角度讲,“功成不必在我”是内在的动力之源,让人们为远大理想忘我奋斗、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今天,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同样只有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因“前路漫漫”气馁,不为困难风险所惧,才能取得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对一个地方来讲,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重大项目的建设,往往都不是一届领导在任期内就能完成的,都必须经历“起跑”—“接力”—“撞线”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一味强求“功成必须在我”,就难免违背规律、脱离实际、急躁冒进,甚至虚报浮夸、做表面文章。“功成不必在我”是一支“清醒剂”,提醒我们必须求真务实、尊重规律,既着眼长远,又立足现实;既充满**,又保持理性;既全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一座大厦的落成,没有深埋地下的地基,就不可能有地上的巍峨高耸;一个地方的发展,没有前面的坚实铺垫,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蓬蓬勃勃。说起河南兰考“除三害”,人们就会称颂焦裕禄;提到福建东山治风沙,人们就会怀念谷文昌;购买山东寿光的蔬菜,人们就会想到王伯祥……兰考的“三害”没有在焦裕禄任内彻底解决,东山的风沙没有在谷文昌任内根治,寿光的蔬菜也没有在王伯祥任内蜚声全国,但恰恰是他们着眼根本、立足长远,承担了任期内“无法完成的任务”,才为后人的“功成”打下了基础。

《史记》记载:“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萧规曹随的结果,是迅速开创了西汉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富足的大好局面——“功成不必在我”,意味着甘做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工作。反观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却恰恰缺少这样的宽广胸襟,刚一上任就开始纠结于“功劳算在谁头上”,将“头三把火”有意无意地向前任烧去:前任制定的规划,迅速中止;前任采取的措施,多半弃用;前任确定的目标,大幅调整……不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让可持续发展变成“断断续续”发展。如此“折腾”的结果,是让很多工作中途夭折,无法“功成”。

干事业、谋发展,就应该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最忌讳朝三暮四、朝令夕改。一张好的蓝图,只有一绘到底,才能变成现实;越是事关根本和长远的工作,越是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右玉县,新中国成立之初森林覆盖率不到0.3%,生态环境极其恶劣。60多年来,18任县领导一任接一任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52%以上,创造了“不毛之地”变“塞上绿洲”的传奇。如此“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执着坚持,才能创造出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对领导干部而言,思想境界决定价值追求,价值追求决定施政理念,施政理念决定工作业绩。“功成不必在我”,强调“大我”重于“小我”的价值标准,体现“长远”重于“眼前”、“根本”重于“个人”的利益判断。如果广大领导干部都能以此为镜,自励自省,就一定能以“不必在我”的高境界,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更好地推向“功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