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严以律己_不拘小节失大节(1 / 1)

不拘小节失大节

西汉陆贾说,“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纤维之事”,阐明了“大节”与“小节”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给不拘小节、易失大节的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

国人自古重视小节修养,因为小节与大节有着紧密的联系。寓小节可见大节。小节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小事情,但小事往往引领人生方向、涵盖着做人原则。越是细微之处,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显出一个人的修养,折射出一个人的灵魂。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儒家经典《论语》,很大一部分书写的都是洒扫应对、待人接物的小事小节,然而这些小事小节里却蕴含着治国安邦的大事大节,可为“道自微而生,德自微而立”。

积小节可成大节。大节是人们追求的大道德、大境界,“大”与“小”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事物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变化,无论是正向提高还是负向堕落,都来自于这种渐进的、细微的积累,可见“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西汉时苏武作为朝廷史节出使匈奴被扣,流放贝加尔湖地区牧羊19年,无数次回绝匈奴的威逼恐吓和小恩小惠,持节不屈,才铸就了他成为汉朝功臣、民族英雄的千古大名。

纵“小节”可失“大节”。一些小节虽是芝麻大的小事,却连着大事,处理不好就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大节。一些看着不起眼的小节,多吃一点、多拿一点,却连着个人私欲,渐渐形成人的不良行为,极易被用心不良的人拉拢腐蚀,久而久之会丢大节,也就是“小阴沟翻船”“因小失大”。唐朝“安史之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玄宗丧失了进取求治的精神,耽于享乐,节度使安禄山不拘小节,却无人问津,积小弊而成大难,最终成为大唐王朝由强而衰的转折点。

小节不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小节不仅是道德品质和本性修养的一种反映,更是折射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人民群众正是通过那些发生在党员干部身上的小事、小节,来评价干部、看待党风。党员干部如果注重小节,管住大节,人民群众就与党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成就大业;反之,就离心离德,水也覆舟。

我们党许许多多领导干部高风亮节、率先垂范,在举手投足的细微之处,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间,流露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体现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炽热情怀。我们也痛心地看到,极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从情趣爱好、生活作风、朋友圈子等“小节”上开始走向蜕化变质,最终沦为腐败分子。他们不少还曾为党的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令人不禁扼腕叹息。同时也深刻地告诫人们:小节不拘,大节易失;小节不良,大节必损。

党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军委出台的“十项规定”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从小处着眼、细微入手。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落实每一条规定、每一条禁令入手,努力做到“慎初”“慎微”“慎独”,不以“下不为例”而放纵,不以“小事无障”而越界,不以“不为人知”而妄为。要从减少每一次铺张浪费,拒绝每一次公款吃喝,搞好每一次基层调研检验自己在工作小节上是否克己奉公、兢兢业业;从放弃每一次内心生出的送礼念头、拒收每一次下属带来的土特产品、抵制每一次“糖衣”**,检验自己在生活小节上是否一清二白。修身律己,正心养德,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躬身践行、自检反省,努力加强不染纤尘的道德修养,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品修若金、德馨若风的人生境界,真正做到小节愈拘、大节愈谨,小节愈持、大节愈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