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严以律己_“怕”与“不怕”(1 / 1)

“怕”与“不怕”

“怕”字,从心,白声,畏惧之意。“不怕”意即不畏惧。

“怕”乃人的一种本能,是正常的心理条件反射。凡事并非言“怕”就归于胆小、怯懦。人生在世,该“怕”的“怕”了,看似畏惧,其实那叫敬畏。而该“怕”的“不怕”,好像无畏,其实那叫无知。古往今来,有时“怕”恰恰不失为一种美德。《诗经·小雅·小旻》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直被人们奉为人处事的信条。生而为人,有所“怕”再正常不过。

当然,前提在于搞清什么该“怕”,“怕”些什么。

对法律就当“怕”。朱元璋曾问众大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臣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功成名就的人,有的说是富甲天下的人,有的说是金榜题名者,有的说是妻妾成群者。对这些回答,朱元璋都不以为然。当有位大臣回答:“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听后大为赞赏,连声道:“讲得好!讲得好!”

还应“怕”名声受损。一次,宋太祖正打鸟玩,有臣子求见,太祖允。可上奏皆普通之事,太祖面带不悦,责怪臣下败兴。臣子说,这总比打鸟重要吧。太祖大怒,狠狠击打其嘴巴,打掉两颗牙。臣子把牙齿捡起来,揣到怀里。太祖厉叱,你想保留证据告我么?答曰:臣没法告陛下,但史官会把此事写进史书。太祖闻言,转怒为喜,以表抚慰。可见,宋太祖都知道要名垂青史,而不能遗臭万年。

更当“怕”玷污人生。某寺院方丈一次故意碰落供台上的一个瓷瓶。众弟子一时不解,全都愣了。方丈随后语气凝重地说,一个瓷瓶,扬手之间,坠落于地,便粉身碎骨,一文不值了。同理,一个人,若不知有怕,胆大妄为,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这碎瓷瓶无异!

而宋代范仲淹因为怕百姓遭受战乱和水灾之苦,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勉,极力推崇改革;三国时诸葛亮由于怕放纵欲望,有负刘备托孤之重,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国家励精图治;清朝的于成龙怕陷于腐败的泥潭,用“累千盈万净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带锁”来警醒自己,被康熙皇帝誉为第一廉吏;2500年前孔子则提出既要“知天”又要“畏天”……这样的“怕”,再怎么“怕”都值得叫好。

邓小平曾指出:“共产党员……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彭德怀戎马一生,临危不惧,处乱不惊,但他却有“三怕”:“一怕出名,二怕言过其实,三怕脱离群众”。这些“怕”,更是值得大力倡导的“怕”。

反过来,不怕法纪法规,不怕身后骂名,不怕摧眉折腰,不怕虚掷年华,不怕弄虚作假,不怕官气十足,则是一种扭曲的精神状态、流俗的人生境界。

当然,不该“怕”的却“怕”,事情也不太妙。比如,“怕”困难而退避三舍,“怕”吃苦而贪图安逸,“怕”压力而避重就轻,“怕”得罪人而放弃原则,怕丢官而同流合污,都不足取。

当今之人,尤其官者,应懂得辩证看待“怕”与“不怕”,从“怕”与“不怕”中学会做人、做事、做官。以“怕”为基石,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当官。以“不怕”为阶梯,不畏艰难险阻,经受风浪考验,抵制歪风邪气,攀登人生高峰。总之,有所“怕”,有所“不怕”,才是真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