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严以修身_非宁静无以致远(1 / 1)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智慧的化身,作为一位经天纬地、济世安邦的杰出人物,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至今受到世人的景仰。但他在《戒子篇》里为子孙规划的追求理想的路线图,竟然是一个简单的“静”字:非宁静无以致远。看来“静”字体现着人生“致远”的真谛。

静是人从内而外、从精神而形貌的一种状态,人静方能心无杂念,全神贯注地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用“非”字把“静”规定为“致远”的充分必要条件,其意义是十分深刻隽永的。

宁静源于淡泊。高尚而有远大志向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让其影响人生理想的实现。庄子说:万物无足以挠其心,故静也。唐太宗把魏征比作人镜,就是因为魏征不惧犯颜,反复告诫唐太宗要控制欲望:你现在住着豪华的宫殿,收藏着天下的奇珍异宝,绝世佳人在身边伺候,四海九州的人尽听你的调遣。希望你去掉纣王的奢靡,抛却始皇的残暴,从富丽堂皇的宫殿中看出危亡的祸因,时刻居安思危。唐太宗的伟大就在于他有牢记前朝覆亡教训、建立强盛王朝的远大志向,在任其所取、任其所乐的欲海中,要求魏征等大臣提醒、劝诫自己,遏制不时心生的欲望,把持自己,从而创造了

彪炳千秋的贞观之治。刘邦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也表明其志不在享受,最终垓下一役击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而同样是农民起义领袖的李自成、洪秀全,则刚刚进城就跳进了欲望的海洋里,终究功败垂成,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陶渊明说,“心为形役”。人的心常被欲望所驱使,要清静自由,就不能把心塞得满满的,必须学会放弃,给心留出空间,让思想能够自由驰骋,让喧闹的内心渐趋安宁,尤其是面对**时,更要守得住底线。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身居吏部尚书,却洁身自好。鬲县令袁毅偷偷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真丝悬于梁上,以示拒贿。后来袁毅劣迹事败,朝廷得知他曾经给山涛送过真丝,派人查询,但见那百斤真丝仍悬于梁上,虽为虫蛀,但“尘埃封印如故”,人们便称山涛为“悬丝尚书”,以赞美他的清廉。反观一些腐败堕落的党员干部,不能说他们当初没有为党和人民作贡献的“致远”之志,但内心缺乏山涛那份甘于淡泊的境界和定力,被五光十色的各种**眩晕了眼,心神驰荡、心猿意马,迷失了方向,从收一瓶酒、一条烟开始,到成百上千地索取。因此,甘于淡泊,才会有一个清澄宁静的内心世界。

古人云:志不

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以何所底乎。人没有志向,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最终自己都不知道终了何处,自然也就谈不到“致远”。宁静是内心少有或能够排除外部因素的纷扰,向着自己的追求,心无旁骛,笃定前行。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梦想是使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样长、稻粒像花生那样大,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要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为此,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试验田里,孜孜以求,虽然不断取得科研成果,获得很多荣誉,但依然志向如初。有人计算,如果他申请专利,或许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但他却把专利无私献给国家。他现在个人财富有数千万之巨,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专注田畴,群生饱暖农夫志”。假如他没有这份远大坚定的志向,面对成功和荣誉就不会有这份恬淡宁静。而有些人在取得一点成绩后,就把成绩作为捞取钱财的资本,讲排场,比阔气,追求奢靡生活,这样的人终究走不了更远。

所以,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才能挫而不衰,胜而不骄,富而不奢,成而不怠,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与镇定,坚持不懈地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