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论述秦汉时期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秦汉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与成长时期。秦皇朝首次在全国实现多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皇朝继秦而立,在健全封建制度,巩固多民族统一体制方面,取得新的成就。秦汉确立的社会格局,基本限定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方向。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确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秦始皇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构建起有效统治管理全国的政治体制。秦因残暴的统治,引起全国上下的普遍不满,公元前207年,焚毁于陈胜、吴广点燃的反抗烈火之中。秦皇朝共传三世,历14年。
平民刘邦在反秦斗争中崛起。秦亡后,经数年征战,消灭项羽等军事力量,于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建立汉皇朝,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休养民力。文帝、景帝时期,政局安定,经济复苏,汉皇朝开始走向繁盛。汉武帝对内全面兴革,对外大用甲兵,使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统一规模得以扩大,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但也严重消耗了国力民力。昭帝、宣帝及时调整政策,号称中兴。元帝柔仁好儒,外戚宦官势力乘时而起,西汉由盛转衰。成帝、哀帝时,王氏、傅氏、丁氏等外戚先后把持朝政,西汉进一步衰落。哀帝去世后,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王莽,经多年苦心经营,于公元9年推翻汉朝统治,建立新朝。西汉皇朝享国210年,传10世,11帝(其间高祖吕皇后当政7年)。
王莽建立新朝前后推行一系列托古改制措施,弄得上下不安,内外交困,加剧了社会矛盾,引发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公元23年,建立了更始政权的义军攻入长安,斩杀王莽,结束了新朝为期14年的统治。
西汉宗室刘秀在推翻新莽政权的斗争中脱颖而出,陆续消灭更始政权及逐鹿中原的各军事集团后,于公元25年称帝,重建汉政权,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刘秀采取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又利用图谶神化皇权,使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明帝、章帝时期,东汉国力强盛,在文化建设和民族关系处理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和帝之后,东汉皇权衰落,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政治黑暗腐败。知识分子群体在与黑暗政治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高尚的节操。灵帝时,爆发黄巾农民大起义,东汉政权风雨飘摇。少帝即位的公元189年,外戚与宦官在火并中同归于尽。军阀董卓入洛阳把持朝政,废少帝,立献帝。此后在军阀混战中,东汉名存实亡。其后逐渐形成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力量鼎立的局面,献帝被曹操父子挟持,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献帝,东汉灭亡。东汉皇朝享国195年,传8世,13帝。
秦汉文化建立在中国初步确定的封建经济政治制度之上,表现出大一统社会蓬勃向上和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特点。秦汉时期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民族统一文化格局,这样的格局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秦汉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秦皇朝建立到汉武帝亲政之前。这是封建文化寻求与封建政治结合的探索阶段。
秦皇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就表现出控制文化领域的倾向。秦始皇坚持法家路线,以暴力手段统一思想,力图构建起服务于大一统政治的以文化专制主义为特色的文化体系。他的努力没有成功,过分倚重强权,使他很快失去民心,强制性的文化统一也没有产生与封建政治共同发展的效果。
汉代秦后,以黄老学说作为政权指导思想,及时调整了统治政策,思想文化领域也相应宽松起来。在重建的大一统政权中,由秦亡汉兴这一重大历史变故引发的统一问题、德运问题、施政原则问题、思想控制问题以及封建秩序永恒合理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思考。黄老之术满足了汉初休养民力,安定民心的现实要求,但也暴露出无法适应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无力构建一整套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体系的弱点。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当权到宣帝召开石渠阁经学讨论会之前。这是与封建统治相适应的封建文化体系初步确立的时期,确立的标志是儒家思想取得统治地位。
经过多年探索,儒家思想最适应封建政治需要,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当权后重用儒生,将儒家经学正式确定为官学,以政权力量树立起儒家的权威。在解决汉人遇到的一系列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方面,儒家学说充分显示出它的理论力量。大儒董仲舒发挥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论点为汉皇朝的统一事业服务,宣扬三纲的论点为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辩护,宣传三统继运以补充五德终始学说的不足,倡言“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封建统治的永恒秩序。在儒家思想指导下,汉武帝在政权建设和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西域和开发西南,使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多民族统一文化逐步形成。
儒家思想取得独步天下的地位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此时承百家余绪,各种思想学说仍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司马谈著《论六家要指》,推重道家学说,汲黯公开以黄老之学为武器,非议武帝政治,说明道家还有很深的影响。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反映了法家重功利主张与儒生务本思想的冲突。
第三阶段,从汉宣帝石渠阁会议召开到东汉末年。这一阶段历史跨度较大,政治变故很多,但在文化精神上,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儒家思想进一步控制思想学术,封建文化稳步发展的时期。
汉宣帝亲自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以皇帝兼宗师、教主的身份裁决五经异同,是以皇权专制的儒学形式进一步控制思想的标志。宣帝开始注意用符瑞粉饰政治,东汉光武帝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儒学在神学化道路上越走越远。章帝效宣帝故事,在白虎观召开经学会议,形成封建社会的法典性文献——《白虎通义》,儒家政治伦理原则在社会得到全面确立。
儒家统领文化的格局确立后,哲学、史学、文学、教育、科学技术以致社会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都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大一统文化表现出创造力量:大一统政权在文化建设方面作了很多努力;知识分子阶层积极投身到学术文化事业中来,创造出众多适合时代需要的、具有久远价值的精神产品;各族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也发挥聪明才智,贡献出不朽的文化成果。同时,高度统一的负面效应也开始显露出来,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化产生着消极影响。
本卷由主编许殿才提出撰写大纲的初稿,经过与全根先、王记录、蒋重跃等同志讨论,形成基本框架,撰写中又对大纲作了局部调整。撰写工作由许殿才、王记录、全根先三人鼎力合作完成。许殿才撰写了绪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章;王记录撰写了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全根先撰写了第四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最后由许殿才统编定稿。
本卷力求如实反映秦汉文化的整体面貌,展示它的独特风韵,但囿于作者学识,加上时间限制,直到定稿,不尽如人意之处仍有不少。比如,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介绍得很不够,谋篇布局上轻重失平或对具体文化现象评价不当之处也在所难免。希望得到专家教正。另外,本卷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些已在书中注明,有些因篇幅所限或工作疏漏未能注出,敬祈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