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海底捞的危机 (1)(1 / 1)

张勇的担忧

海底捞出名后,很多投资银行的人找张勇要参股,要帮海底捞搞上市。

按常理说,一项生意不缺钱,没有必要让别人参股和上市。因为参股和上市就要把股份分给别人,好处是拿到别人的钱,坏处是把公司的股权让一部分给别人。

可是张勇也开始筹划上市了。

有一次我同张勇讨论上市问题,我问他:“海底捞既然不缺钱,为什么还要上市?”

张勇说:“上市可以促进公司正规化。”

我说:“这一定是想帮你上市的财务顾问说的吧?其实,一个公司真要正规化,不一定非要上市。我知道餐饮生意现金收入多,因此餐饮行业瞒税很普遍。可是如果你不想瞒税,不需要用上市来逼自己呀。这等于一个人为了不犯罪,非要住进监狱里一样。

“我估计一定还有财务顾问跟你说,上市可以提高公司知名度。可是你的海底捞还用上市提高知名度吗?你在谷歌和百度上的搜索都超过100多万,这比90%的中国上市公司都有名!”

张勇说:“我总有一种无形的恐惧,我们海底捞是一个平民的公司,没有任何根基,没有任何背景,做到了现在这么大,而且会越做越大。生意越大,麻烦越多;如果我们是上市公司,碰到惹不起的人和麻烦,可能就多一层保护,至少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会股东也能帮助我们。”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企业家的恐惧一般人体会不到。

张勇的担忧还不只这些。

从偏僻的四川简阳一路杀到北京和上海,张勇发现海底捞很有竞争力。于是,他的战略目标就变成了:“我要把海底捞开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做中国火锅第一品牌”。

按照一般连锁经营的商业逻辑,目前势头这么好的海底捞要成为中国第一火锅品牌似乎不难,因为商业模式、管理团队、中央厨房、原料基地、物流系统和服务流程都已日趋成熟,只要有充足的资金或者通过加盟店的方式,就可以快速地扩张起来。

然后张勇却认为这事急不得,因为他有一块心病没解决。他认为海底捞的所有做法别人都可复制,只有海底捞的人是没法复制的,而这恰恰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

可是上哪儿找这么多海底捞的人呀?!千万不要以为都是农村来的打工者,都住在海底捞有空调、能上网和有人给打扫卫生的宿舍,就能干一样的活儿。一个人在海底捞可以干12个小时,还笑着说不累;另一个人干12个小时,就要愁眉苦脸逃跑了。一个人真相信在海底捞靠诚实肯干,用双手就能改变命运;另一个人则总是希望钻空子,走捷径。

师徒制的弊端

海底捞人的培养建立在师徒制的传帮带基础上,比如,张勇是杨小丽的师傅,杨小丽是袁华强的师傅,袁华强是林忆的师傅。这4个人中除了张勇无师自通之外,其他3个人的脱颖而出,都得益于师傅的发现和培养。

这4个人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而且都出身卑微,不怕吃苦,极其顽强、进取和自信;不仅如此,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他们是典型的能力不等于学历的例子。他们是同类,同类自然容易理解和欣赏;因此,他们一个带一个,相继成为海底捞的管理骨干。

然而,当海底捞变得越来越大,发展越来越快,目标越来越高时,一定需要越来越多的管理人才,海底捞还能继续靠这种师徒制的传帮带吗?

毫无疑问,师徒制传帮带的优点是能够传神,并且简单。但也有天然的弊端,那就是师徒传递容易走形。张勇的徒弟肯定不止杨小丽一个,但像杨小丽这样出神入化的徒弟可能只有杨小丽一个;同样,杨小丽带的徒弟也不止袁华强一个,但像袁华强这样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徒弟也是唯一的。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样的人,每个徒弟学到师傅的90%,到了第五代90%×90%×90%×90%×90%,就变成59%。

2009年,一位叫西祠胡同的北京网友写了一篇《海底捞归来》的文章,她是这样描述她的海底捞之行的:

外地回来有点饿,想起最近网上大热的海底捞火锅,就跟朋友去了。首先肯定,服务的确非常热情周到。从车上下来就有人过来迎,然后环环相扣把我“传递”到饭桌上。招呼你的“小弟”眉清目秀而且热情,来回碰到的服务员也都非常热情—这都成为我最后无法发作的理由了,因为我是那种“巴掌”不打笑脸的人。

菜的品种不是太多,斟酌了半天,我们点了份菌菇锅底49元,又点了白菜8元,半份肥牛35元,面筋半份6元,丸子拼盘一份36元,冻豆腐半份……

菜上来一看,分量太少。丸子6颗,白菜一小碗。要吃就得吃好呀,加了份牛滑30元。

调料确实是大家说的自选,但要6元一个人;有豆浆和柠檬茶给我们选,可以无限制地加,但要4元一个人。也就是说两个人光是调料和水就要20元。

并且最后打8折时,调料和饮料还不打折。

吃饭过程中,一个小妹给我们换毛巾,一下子没夹住,脏毛巾掉在白菜上。我刚准备说话,她夹起来走了。我刚想发作,朋友摆手说,让小弟用水冲冲算了。

冻豆腐下到一半,另一半盘子里漂着一个死虫子,腿还掉了一只。小弟和小妹说对不起,要帮我换了。我说要退,说了两遍,在我的坚持下才退了。不巧的是,刚好下豆腐前,我对朋友说我有点饱了。当时站在我旁边的小弟,难免觉得我是不是故意捉了个虫子,退了个吃不下的菜。不然,怎么没有感觉他真的有歉意呢。

接着,我们点的肥牛好像成了肥羊。朋友说,这肥牛有膻味,好像上错了,你别吃了。我尝了一口,马上又吐出来,真是很浓的膻味。问小弟,他说可能是切肉的刀串的味。那也串得太厉害了。倒是朋友好了,一份肉他包了。

吃到最后,汤里漂着一只翅膀合十的小飞虫,就是夏天水果放一夜就会有的那种小虫虫。我把小虫捞出来,放在一旁继续吃;小弟过来时指给他看,换来他连声的“不好意思啊”。

两个人折后146元,不能刷卡,没有发票。

另一个小妹说,我们是刚开业,有好多免费项目,比如美甲、擦皮鞋。我去美甲,一看,有一些“美眉”在等。我问一个小妹:我们买单了,刚知道可以美甲,请问现在等要等多长时间?小妹说:我不知道,你要问她(指美甲的小妹)。

过去一问,美甲小妹意味深长地说:要等好久呀。

我说:好久是多久?她说:前面还有10多个人排队,每人半小时。我说:哦,那就是明天早上了。

我自然不会等,这是你家的免费服务,表情搞成我想来吃免费大餐!

总结一下,纯粹炒作!

以服务为卖点,但食品安全是基础,不能只有服务,服务又不能吃。

还有,尽量少错,错多了让人不舒服;“对不起”说多了不值钱。像我这样不打笑脸的人,尽管下不去手,但感觉不舒服。

我估计这个网友的故事是真实的。海底捞的历史一共16年,前10年开了8家店,后6年开了50多家。尽管海底捞每家店的生意都比同行好,但是店与店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这显然是海底捞更多依赖师徒制为主的管理所带来的偏差。

而在全球有3万多家连锁店的麦当劳,虽然没有海底捞的服务热情,但它们店与店之间的服务质量差别没有海底捞这样大。麦当劳主要靠流程与制度管理,所有工作都有详细的程序和标准;打暑期工的初中生,经过几个小时的培训,当天就可上岗。

海底捞的危机

其实,像上文的网友所反映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分店的偶然现象。我的一个学生叫王亮,2010年末给我发了一封邮件,他说:“我发这封邮件给您,主要是最近我去海底捞的翠微店吃饭,发现那个店没有给顾客提供围裙、发带和手机套。我是一个海底捞的常客了,经常去各个店吃。眼看着今年下半年海底捞换了LOGO后,开店的速度比原来提升了很多,但是翠微店的这个情况,引起了我对连锁企业在开店速度和品质保障方面的思考。鉴于海底捞的情况,我估计管理层肯定也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保持原来的品质,但是现在绝对是一个不好的苗头。您是张勇的好友,不知您是否可以引起张勇的关注,毕竟海底捞这样的民营企业能做到现在的规模非常不容易。”

其实,当海底捞开始走向全国时就不断碰到这类师徒传递效率递减、店与店差别大的问题。杨小丽2004年阴历二十八,突然接到张勇的通知,让她接管郑州大区的工作。当时海底捞一共不到8个分店,郑州片区有2个分店。

杨小丽说:“幸好我对郑州片区的情况多少还有一点了解,我腊月二十九赶到郑州。到郑州后,我先去店里看,第一感觉是员工有些懒散,没有一点主动意识和团队精神。第二天一早,我就到二分店了解当天的工作安排。刚进店,就看到一个领班,嘴里叼根烟,衣服斜搭在肩上,慢悠悠地往里走。我心里想,今天可是大年三十呀,这个领班怎么不去安排工作,表现得这么轻闲?

“中午郑州两个分店举行了几个小小的联欢活动,在最能体现团队精神的拔河比赛中,两个分店的员工,包括经理在内,不管谁赢了,对方都不服气,互相争执。一次小小的拔河比赛,评比了四五次都评不出结果,我心里很难过。我们的员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海式大家庭那种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和平相处的精神。

“正月初一中午,客人已经上座了,但包间和大堂的卫生还没有打扫好。我想这是不是生意太好了,员工打扫不过来?是否应该将休息时间调整一下?可是经过两天的观察,我发现不是打扫不过来,而是大家都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上班。

“早上9点半上班,没有一个人提前来店里打扫卫生。非要等到9点半,大家都到齐了,才开始慢慢一起打扫。打扫的时候,也没有一点儿紧迫感。中午上座了,还没有打扫完;大家都不着急,领班也不协调。第二天还是照样。

“看到这个状态,我害怕了,照这样下去,这个店就要毁了。

“初四早上,我给郑州二分店的全体员工开了一个大会,在会上我通报了员工的工作状态,并指出这样下去的后果。同时希望大家端正态度,振作精神,如果谁想继续抱着混日子的态度,今天就可以走人!

“会后,我对一部分员工进行考核,淘汰了一些不合格的员工。初四当天,二分店辞退和辞职的员工一共17人(二分店不到200人)。看走了这么多员工,很多员工感到了压力,有些骨干员工也担心了,害怕人手不够。

“我跟他们说不要怕。一个人的坏习惯,会影响一大片人。如果继续下去,我们就是在走下坡路。这些人走了,虽然我们人少紧张些,但我们是走上坡路!

“第二天,为了配合人手少的问题,我关了3个包间。虽然大家很忙,但留下的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都很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