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的客户总是对你所说的每件事都要进行澄清或反驳。你提出一个观点,他立刻提出一个相反的观点;或者你插入一段评论,他马上觉得有必要提出更好或者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评价。不用说,遇到这种情形总是令人沮丧,而交流也因此难以深入下去。
在日常会谈中,这种情形发生的频率其实也比你想象的要频繁得多。哪怕对于一个不大有感情色彩的评价,人们也常常会持反对态度。例如,当你说“听说周末天气不错”时,对方立刻会反问道:“真的吗?我觉得好像会下雨”,或者说,“太热”“太冷”“太潮湿了”;还有的人认为现在说这个周末天气怎么样有点“太早了”或“太迟了”。总之,对方似乎总是本能似的以逆反心理对待你的言论。
逆反是表示不同意的一种,它出于人的本能,带有感情色彩,通常使人以相反的态度做出反应,常见的方式是表达相反的观点。
在销售中,我们也常常一开口就遭遇反对的反诘。你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来检测一下客户的逆反心理。当你走进客户的办公室微笑着询问:“我选了一个好时间,对吗?”那么,他们的回答通常并不愉快,往往会说,“我现在正在忙”。下一次,你试着问一个相反的问题:“我来得不是时候吧?”大多数人会立刻邀请你进去,同时说:“不,正好是手上的事情忙得差不多了。”
逆反是几乎人人都有的行为反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逆反行为看起来像是一种恶意的抵触,但从心理学角度说,逆反行为并不是有意识的反应,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客户下意识的自我防卫。逆反行为很少因为某人有意反对而发生,它的产生机制是人们需要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大多数的人通过对他人的反对来显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因此受到尊敬。
在销售过程中,当客户发生习惯性的逆反行为时,你不能直接跟客户说“别这么做!”而应当认识到,客户不自觉的逆反心理实际上来源于人们天生对“掏自己口袋”的人抱有谨慎且怀疑的态度。这种谨慎孕育着抵制情绪,越是谨慎的消费者,就越容易产生逆反行为。而销售员必须尊重客户的逆反心理,还有更聪明一点的销售员,懂得在销售中充分利用消费者的逆反本能,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美国商人艾弗森专门经营卷烟。但这位商人运气不好,几年来商品一直乏人问津,很快濒临破产。万般无奈之下,艾弗森最后决定改变经营方法。
艾弗森在商店门口画了一幅大广告:“请不要购买本店生产的卷烟,据估计,这种香烟的尼古丁、焦油含量比其他店的产品高1%。”另用红色大字标明:“有人曾因吸了此烟而死亡”。这一别具一格的广告立即引起了当地电视台的注意,通过新闻节目的宣传,这家商店立即声名鹊起,远近驰名。一些消费者特地从外地来买这种卷烟,称“买包试试,看死不死人!”还有些人还认为,抽这种烟能显示自己的男子汉气概。
当然,艾弗森的卷烟店因此生意日渐兴隆,最终成为拥有5个分厂、14个分店的连锁商店。
艾弗森正是巧妙地利用了消费者的逆反心理,表面上是自揭家丑,故意道明商品的问题,实际上却通过激发客户的好奇心,克服了客户的逆反心理,让顾客消除心理防卫,喜欢上他的产品。
“激发好奇心”是克服客户逆反心理的最佳途径之一,我们在日常销售工作中,也可以通过能够激发人好奇心的话题,使交谈的气氛变得活跃,同时也使客户更加投入、注意力更集中,从而更主动自愿地了解你的产品和服务。
除了激发客户的好奇心外,我们还有以下三种方式来有效消除客户的逆反心理。
(1)多提问题少做陈述。交谈中的陈述语气很容易引发逆反作用,因为大多数的陈述通常都有一个明确的观点立场,很容易被人抓住提出反对意见。你的陈述观点越明确,就越容易发生逆反作用。相反,提问由于观点模糊,就更不容易使对方感情激化,从而引起逆反作用。例如,以“这个周末天气好吗?”代替“周末天气不错”的陈述,既能避免对方逆反性的回答,又通过问题满足了人们想要参与讨论并提供某些信息的心理需求。
(2)信誉减少客户的抵触心理。一个销售员在其客户心中的信誉越高,客户的态度会越积极。良好的信誉能使你的客户与你建立融洽的信任关系,这样就减少了客户逆反心理的发生概率,有效展开交流。
(3)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在销售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提出诸如“我来得不巧吧?”“打搅你了吗?”“你的老板对建议价格有些担心吧?”之类的问题,对方能感受到你确实是为他着想,也便很容易消除内心的心理防线,愿意敞开心扉与你交谈——当然,你所问的上述问题,一定也都能够得到否定的回答。
销售员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遭遇对方的逆反心理。有些销售员总是试图采用更主动、更有推动力的言语试图说服对方,然而却收效甚微。其实,只要掌握以上几点,你就可以很容易地消除客户的心理防卫,最终达成你想要的成交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