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会说话的人都懂得遇到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以便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这是说话办事的一大技巧。正如《鬼谷子·权》中所写:“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意思就是:对眼睛失明的人,没必要拿五色给他们看;同理,对耳朵失聪的人,没必要让他们听五音。
何洁大学毕业后应聘去了一家纺织工厂做技术支持,起初很得领导赏识,但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车间主任就对她越来越冷淡了。她怎么也弄不明白其中的原委。
经一位好心师傅点拨,何洁才恍然大悟:原来她刚走出学校,讲话爱用术语,而车间主任是中专毕业,最烦别人在他面前说一些他听不懂的专业词汇。这位大学生无形中触动了领导的自卑感,而使自己处于了不利位置。
因为沟通双方在知识结构、社会经验、价值取向、生活和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性,所使用的语言必然不同,这就可能会导致沟通效果大打折扣。满腹专业理论的大学生跟一身工作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的老技工一起共事,就应该注意说话不能太理论化。可能大学生平时在学校跟着导师做项目习惯使用专业术语以表达自己的严谨态度,但是工作地点转换到工厂里,把话说得通俗易懂,这样才利于与其他人沟通。
下面这个故事中的秀才就是犯了跟何洁一样的错误。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火,他对卖柴火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火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火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火担到秀才面前。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火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柴火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火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火就走了。
这就告诉我们: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是沟通成功的保障。这便于信息接收者接收信息,理解信息。也就是《鬼谷子·摩》中所说的:“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意思就是:揣测时把握各类事物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哪会有对方不呼应的情况呢?
作为管理者,在与下属进行沟通时最好用简单的语言、易懂的言辞来传达信息,而且对于说话的对象、时机要有所掌握;作为销售员,如果完全从技术的角度向消费者讲解产品的好处,我想效果一定不会好……
我们与人说话时,一定要先明白对方的个性,对方喜欢婉转,就说流利的话;对方喜欢率直,就说直白的话;对方崇尚学问,就说高深的话;对方喜谈琐事,就说浅近的话。如果说话方式能与对方个性相符,那么彼此自然能一拍即合。就如《鬼谷子·权》中提到的“见人说法”九种: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
意思就是:与聪明的人说话,要依靠旁征博引;与笨拙的人说话,要依靠高谈雄辩;与善辩的人说话,要依靠简明扼要;与高贵的人说话,要依靠恢弘气势;与富有的人说话,要依靠高雅潇洒;与贫穷的人说话,要依靠利益**;与卑贱的人说话,要依靠谦虚恭敬;与勇猛的人说话,要依靠当机立断;与过激的人说话,要依靠敏锐机智。
上述这些都是与人谈话的原则,它提醒我们,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人的处境不同,所追求的主要利益和担忧的主要损害也不同,我们在与其进行沟通时要利用其兴奋点激励之,利用其薄弱处掌控之。
总之,会说话的人在与人交谈时都懂得灵活应变,懂得面对不同地位、不同类型的人要采取不同的谈话风格,以适应对方的心理特点,这样就能不碰钉子、不失体面,保证谈话顺畅地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