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常易动气责人。
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是友感悔。
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当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王阳明劝诫一个容易生气、喜欢责备别人的朋友说:“你要学着反省自己。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就只能看见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能反身自省,就能看到自己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哪还有闲工夫去责怪其他人呢?舜能够化解象的傲慢,主要在于他没有只发现象不对的地方。如果舜仅仅是纠正象的奸恶,就只能发现他的不对之处了。象是一个傲慢的人,一定不愿听他的,这样怎么能够感化他呢?你今后别再去谈论别人的是非,当你想责备别人的时候,就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谈论他人是非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古人曾如此告诫世人:“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工夫检点他人。”圣人孔子也曾说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意思无非是,在静查己过的同时勿论人非。
其实,所谓是非本身就是极其无聊的谈资。而背后议论别人也不是正人君子的作风。做人就应该光明磊落,有话就当面说,不要在背后搞小动作。要知道,搬弄是非不仅是害人,同时也是在害己,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让人看不起。
李威被公司升为企划科科长,而且事先没有一点儿升迁的征兆,对那些和李威在同一间办公室相处好几年的同事来说,真是一个极大的精神刺激。想到平日不分高下、暗中竞争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上司,总让人有那么一点儿酸酸的感觉。企划科的几个人就在李威的背后嘀咕开了:“哼!他有什么本事,凭什么升他的官?”一百个不服气与嫉妒都脱口而出了,于是你一句我一句,把李威数落得一无是处。
孟刚是分配到企划科不久的大学生,见大家说得激动,也毫无顾忌地说了些李威的坏话,如办事拖拉、疑心太重等。可偏偏有一个阳奉阴违的王某,尽管他在私底下说李威的坏话说得比谁都厉害,可一转身,他就把大家说李威坏话的事说给李威听了。
李威想:“别人对我不满,说我的坏话我可以理解,你孟刚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才来公司几个月,有什么资格说我?”从此,李威对孟刚很冷淡,常借故刁难他。
可怜孟刚大学毕业,一身本事得不到重用,还经常受到李威的指责和刁难,成了背后说是非的牺牲品。
背后议论人者,有些人是出于无聊,把议论别人当作一种消遣,从不考虑自己的言论将会对别人造成怎样的后果。其实,这种人大多数时候并没有什么不良企图,只是逞口舌之快,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无意中讲的话很可能就被有意者断章取义,成为攻击他人和自己的武器。更何况什么事情都应辩证地去看,被议论的滋味并不好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接受的事,为什么要强加于人呢?
喜欢议论别人,对别人的缺点、错误了如指掌,而对自己却不能有清醒的认识。喜欢议论别人的人,本身也存在着许多缺点,但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样,缺点得不到改正,长此以往,就会阻碍自身发展。“正己才能正人”,不能律己,又何以要求别人呢?
在王阳明看来,是与非相差并不遥远,“所争毫厘耳”,但只差毫厘就有本质的变化。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只在一念之间。既然这样,不如少谈论一些是非,多一些对自己的省察,以便更好地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