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能容,宽大为怀(1 / 1)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同他人交朋友时,一定要相互谦让,这样才会受益;而相互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到损失。王阳明这是在告诫人们要有宽容之心,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王阳明就是懂得包容的人。嘉靖元年(1522),一位泰州商人穿着奇装异服来到王阳明家里求学,想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答应了。不久,这人就打算穿着奇装异服出去游历、讲学。王阳明问他为什么要穿成这样,这人就以反对理学陋规、讲究心学为借口。王阳明知道他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才穿着奇异的服装,打着王阳明的旗号出去讲学,便直接拆穿了他,说他只不过是想出名罢了。这人一听被老师看穿了,就想保持最后一点尊严离开。没想到王阳明没有计较这件事,反而继续留他在家里。从此这个人洗心革面、一心向学,他就是王阳明最优秀的学生、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

人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你是别人的上级或者师长,不能容忍下属、学生的任何过错与不足,久而久之是很难在下属或者学生之中树立起威信的。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明君都是包容的人,他们在小事情上不会计较太多,不会让下属每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然遇到大事的时候,或者触犯大原则的时候,他们却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手软。宽容别人的过错,是一个人心胸宽广的表现,也是一种生存的谋略。

楚庄王逐鹿中原,连续几次取得了胜利,于是庄王设宴款待群臣。席间,庄王命最宠爱的妃子为参加宴会的人敬酒。

这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厅里燃起蜡烛。猜拳行令,敬酒干杯,君臣喝得兴高采烈,好不热闹。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大厅内的蜡烛一下子全被吹灭了,整个大厅一片漆黑。庄王的那位宠妃,此时正在席间轮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对这突然发生的无礼行为,宠妃喊又不敢喊,走又走不脱,情急之下,她顺手一抓,扯断了那个人帽子上的缨带。那人手一松,宠妃趁机挣脱身子跑到楚庄王身边,向庄王诉说被人调戏的情形,并告诉庄王,那人的帽缨被扯断了,只要点燃蜡烛,检查帽缨就可以查出这个人是谁。

楚庄王听了宠妃的哭诉,出乎意料地表现出很不以为意的样子,趁烛光还未点明,便在黑暗中高声说道:“今天宴会,盛况空前,请各位开怀畅饮,不必拘礼,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尽兴!”群臣不知庄王的用意,为了讨庄王欢心,纷纷把自己的帽缨扯断。等蜡烛重新点燃,所有人的帽缨都断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调戏宠妃的人。就这样,调戏庄王宠妃的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就连尴尬的场面也没有发生。宠妃为此颇有怨言,楚庄王却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处理,反会伤了众人的心,使众人不欢而散。”

时隔不久,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在鄢陵会盟,于第二年春天,倾全国之兵围攻郑国。战斗十分激烈,历时三个多月,期间发动了数次冲锋。在这场战斗中有一名军官奋勇当先,与郑军交战斩杀敌人甚多,郑军闻之丧胆,只得投降。楚国取得胜利,在论功行赏之际,才得知奋勇杀敌的那名军官名叫唐狡,就是在酒宴上被宠妃扯断帽缨的人,他此举正是感恩图报啊!

领导者能宽容属下的某些过失,宽大为怀,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必然会得到属下的倾力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