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原来是明白清楚的,可由于气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渐变得昏暗模糊了。如果人们只是想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却不向自己的内心探求,舍弃了自我的良知,本心被蒙蔽,自然就看不清善恶的原因,体察不到真假的异同了。
只有当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被清除,让本心恢复纯明,才能真正激发内心的巨大能量。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回到初来人世时那头脑空空的初心之境。具体做法就是重返童心,做回心灵上的“儿童”,这也是李贽在王阳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说”的基础。
关于童心,继承了王阳明思想的明代哲学家李贽做了如下解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在他看来,所谓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不掺杂任何虚假的纯真,是人内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间萌动的“天真”。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完整的人格,心的巨大能量也就被压制了。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但确实有许多人遗失了童心。
当人们初临人世的时候,只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婴儿,只懂得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他们不懂得男女之间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的荣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以一颗纯真的初心,新奇地观望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们的每一丝欢乐。
随着渐渐长大,人们原本纯洁的心沾染上了世俗的尘埃。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濡目染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会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旦进入主人的心灵,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听到、看到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一旦失去童心,说出的话,就言不由衷;参与政事,就没有真诚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那么从他口中就无法听到具有道德修养的真话,因为童心已失,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已入主心灵。
当你用虚假去面对世界时,世界回应你的也只能是虚假。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有加。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在这样一个虚假的世界里,看不到真相的人们难免做出错误的决定,走上错误的道路,做出错误的事情,而这一连串错误所累积而成的人生必将痛苦不堪。
如果想要摆脱这虚假、痛苦的生活,必须寻回童心。从此时此刻起,开始重返童心,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