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出身高门显贵之家。
在唐朝,门阀士族间也是有朋友圈的。华北的崔、卢、郑、李、王号称“五姓七家”,关中的裴、韦、柳、薛称为“四姓”,山东是兰陵萧氏一家独大,而在长安城内,却是“城南韦杜,去天尺五”。“韦杜”两家中的杜家出过贞观名臣杜如晦,文坛上还有一个杜甫撑门面,因而更显风光无两。
杜牧就是在这个书香仕宦之家长大的公子,家中排行十三,爷爷杜佑官至宰相,是一位留名千古的名臣。
对于自己的家庭背景,少年得意的杜牧曾自己作诗曰: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他出身好,有才气,眼界高,一出道便是一篇《阿房宫赋》,引得文坛震惊,至今仍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
作赋的那一年,杜牧刚刚二十三岁,书香蜜罐里泡大的孩子,未必就对战国时的六国之祸和秦二世而亡有多大感触,他写这一篇赋文,十有八九倒是为了功名。
当时崔郾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名士吴武陵亲自上门拜见,给他推荐了一篇文章。
崔郾是主考官,本应当奉公无私,可这位吴教授是个大V,粉丝千千万,不能不见,当下摆酒听曲,想着席上顾左右而言他,把他搪塞过去就算了。
吴教授怎能看不出小崔这点心思?但他受杜家所托,非得给杜小公子挣个状元回来不可,于是他一边喝着小酒,一边把文章摊开,一板一眼念了出来。
崔郾一开始还捂住耳朵,坚决表示“我不听我不听”,可才听了四句,他就忍不住大呼:实在好文笔!再往后听到“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哪里还忍得住?一把抢过文章,如饥似渴地读了下去。
全文读完,意犹未尽,崔郾当下决定给杜牧一个进士名额。
可吴武陵还不肯,杜家小公子凭这篇文,合该要当状元的。无奈状元早已内定,崔郾也无计可施,吴武陵只能作罢。
次日与友人吃火锅,崔郾提起这篇《阿房宫赋》,忍不住称赞,友人却说杜十三这人,才气是有的,只是品行不大好。
崔郾细细问来,才晓得原来这位公子爷是烟花风月所里出了名的“状元郎”,当下就想反悔,可已经答应了的事,那杜家岂肯容他出尔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