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这位大才子有这么多的传世名篇,至今为人称颂不休,按理说史书应该对他大加褒赞,可事实上,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对他的评价都不好。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商隐恩人的儿子说:“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忘恩负义,没有德行,这是史书对他的“盖棺定论”。
一个大诗人被这般评价究竟是为何?或许,我们要重新去看看他的一生,才能窥见端倪。
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商隐早年就十分困苦。他父亲是个县令小官,为官清廉,家中清贫,但李商隐自幼聪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父亲对他很是重视。不幸的是,父亲在李商隐九岁左右便去世了,只留下一家孤儿寡母。
母亲身子不好,弟妹尚在襁褓,作为家中长子,李商隐不得不过早地背负起家族的重担。
他后来曾在文章中描述,说自己的年少生活是在“佣书贩舂”的昼夜工作中度过的,白天给人舂米当苦力,晚上挑灯给人抄书,以此贴补家用。
他年纪小,体力差,更兼营养不良,舂米的苦力当得一般般,倒是靠抄书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写得一手好文章。
十六岁那年,为了改善家境,李商隐决定去参加道经考试,求取功名。
唐代皇帝姓李,奉道家始祖老子李耳为祖先,因此崇奉道教,曾专设“道科”,与一般儒家五经科举考试不同,专考道家经典。
李商隐为了准备道科考试,特地上玉阳山学道。没花多少时间,他几乎熟读了全部道家经典。
传说中,李商隐一生共有四个女人。古代的文人,似乎总要有点风流韵事才能进入“大才子”的行列。
在玉阳山时,他认识了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女子,宋华阳。宋华阳原来是公主的侍女,随公主修道出家。她聪颖美丽、蕙质兰心,李商隐虽打扮贫寒,却不掩才气,英姿挺拔,正是郎才女貌,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
他们偷偷私会,夜赏月华,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情意越来越浓。
然而这段感情却不为清规礼教所允许,宋华阳乃是公主随侍,早已出家,不得自由身,随着李商隐学成下山,两人就此分离。
或许一个个辗转难眠的深夜里,他都曾暗自神伤:为何古今痴男女,都得要离别?
不因杖屦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
唐代那么多大诗人里,李商隐的诗最为晦涩难懂,或许正是因为这段情这份心不为礼教所容,所以他就算想寄托于纸端,也怕人问询,只能将心意深深埋藏在朦胧难明的诗句间。
李商隐后来写下过许多诗篇寄予宋华阳:《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碧城三首》……
或许这首《无题》诗,也是写给这段刻骨相思的: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