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导是如何摆平南方的宗族、士族势力的,史书上有多种说法,不过综合来说,或者是用名侦探福尔摩斯的推理方法来解读,大约是这么个情况:
如今的江南势力也就是过去被灭国的东吴遗老,以号称“五俊”的贺循、顾荣、薛兼、纪瞻、闵鸿为代表,如果取得了“五俊”的支持,基本上就能控制住整个江南地域。
这“五俊”都是些什么人呢?
贺循是孙策时代名将贺齐的后代,家族之中世代为官为将。
顾荣是孙权时代丞相顾雍的后代,家族世代为官,在文坛上与陆机、陆云兄弟齐名。
薛兼是孙权时代名臣薛综的后代,家中同样世代为官,后来跟司马越也混过一段时间。
纪瞻是孙休时代尚书令纪亮的后代,家族之中累世在朝为官为将。
闵鸿是东吴末帝孙皓的尚书,当世文学家。
东吴灭亡之后,这几个人基本上都没有再出仕,而是在家修身修心。
出身豪门世家,又有名士名头的王导到了江南,先是一一拜访“五俊”,然后又对他们逐一开展了政治攻势,所说无非是“哥们你看天下大势如何”“哥们今后有何打算”“愚兄有一不成熟的想法”等言辞。总之,几番“春风化雨”之后,大家表示“豁然开朗”,“五俊”一起拜倒在司马睿的袍角下,纷纷表示,今后就听大王的!
“五俊”归至,让初来建邺的司马睿面临的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如今,他钱粮有了,住房解决了,兵源也有保障了,权威自然也就起来了。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稳居建邺的司马睿迎来一个发展机遇。
这一年,发生了几件非常重要的事件,首先就是掌控西晋政局的司马越终于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在外敌入侵和气愤交加之中,死了。接着,匈奴汉军在大将刘曜和石勒的指挥下,一举攻破洛阳城,俘获了晋怀帝司马炽。随后,大批西晋臣民逃离北方,一股脑地投向了还未被战火波及的江南。
对这种情况,司马睿最初是恐惧和担忧的,他一是担心战火来临,二是担心流民骚扰。不过王导却暗自欣喜,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他劝司马睿“敞开胸怀,接纳四方”,因为来避难的这些人中有许多忠诚于晋室的文臣武将和骁勇农民,接收这些人不仅能够壮大司马睿的实力,而且也能为司马睿下一步合法承接大统赚足选票。
事后证明,王导的这一“开放包容”政策,的确进一步拉高了司马睿在南方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