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烛影斧声”,是指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之间发生的一次激烈争吵。那时赵匡胤病重,觉得自己时候不多了,就把赵光义叫来商量事情,有人远远地看见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好像在躲避什么,然后就听见赵匡胤用柱斧戳地的声音,同时还听见赵匡胤大声说:“好为之!”
争吵过后,一代雄主赵匡胤就暴卒了,其弟赵光义继位。
关于这次兄弟俩的争吵,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赵光义在争吵中害死了他哥赵匡胤,所谓的斧声是他们打斗的声音。赵匡胤当时生了大病,自然打不过赵光义,或者根本不是兄弟俩在争吵,而是赵光义直接把他哥杀死了。
另一种说法要“温柔”得多:太后杜氏去世前与赵匡胤立过“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赵匡胤向赵光义嘱咐后事。
后一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其一,既然是嘱咐后事,怎么可能有这么大动静?赵匡胤临终嘱咐之事,即使赵光义不愿遵守,也不可能当场顶撞,惹他哥生那么大的气,只要事后来个阳奉阴违就行了。要知道,赵匡胤不但是他哥哥,抛开长兄为父的封建伦理不说,更重要的是他是皇上,他们是君臣关系,臣下顶撞君上,在任何朝代都是大逆不道,赵光义若无反心,就不可能那么傻做出这样的事。其二,就算所谓的“金匮之盟”是真的,杜太后让赵匡胤把皇位传给赵光义也是有前提的——赵匡胤去世时其儿子太小。
《宋史·杜太后传》里这样记叙: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咽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当杜太后问他是如何得到天下的,赵匡胤回答说是托祖宗和太后的福,杜太后说别扯这些没用的,你之所以轻而易举地得了天下,是因为周世宗的儿子太小,让你捡了个便宜,如果周世宗有成年的儿子,你小子是得不到天下的。
杜太后的意思非常明白:假如你百年之后也是这种情况,为了天下不至于落入他人之手,就把位子传给你弟弟吧,他是成年人,不容易被人欺负,否则,你的儿子就会步周世宗后尘。
正因为这样,赵匡胤才会毫不犹豫地让宰相赵普做见证者和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