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也相当高。短短的篇幅里要想把她的一生给大家讲清楚,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挑重点来谈一谈。
首先是武则天对贵族势力、旧世族势力的打压。山东旧世族在唐代,我只能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们,叫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些以所谓“五姓七家”为代表的山东旧世族,他们本身在唐朝的政坛上已经失去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在文化上、在社会观念上,他们依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比方说在婚姻市场上,人家五姓七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以至于即便是贵为宰相,向五姓七家求婚也不见得能成功;甚至皇室女都有可能竞争不过五姓七家的女子。唐文宗时期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他要给自己的女儿选女婿,结果天下那些名门望族、旧世族纷纷不接招,所以唐文宗当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家都已经当了200年天子了,怎么还不如这些旧世族呢?但是社会观念就是如此,当时全社会范围内都是这样认为的。比如说,唐代有一个打油诗人叫作王梵志,号称“为老百姓写诗的人”,他的很多诗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要不是有敦煌文书的发现,他的很多诗作就湮没无闻了。就在那些为老百姓所写的打油诗当中,他也提到过择媳——选择儿媳妇要选大家女。连他都有这样的一种观念,可见门第观念如何深入人心。
这个门第观念影响到了方方面面。毫无疑问,五姓七家在整个的门第系统当中都是居于顶端的。这样的现象,对于唐朝皇帝来说,当然是有苦难言。皇帝要追求的是自家的独大,不仅是政治权力的独大,在社会观念当中,皇室也要有崇高的地位。所以从唐太宗时期制定《氏族制》,就在不断地打击山东旧世族。武则天本人也在打击。大家要知道,武则天深受门第观念之害,原因很简单,武姓是小姓,她还不像李世民,李世民不仅是皇帝,而且李家号称是陇西李氏,也是大世族。而武是小姓,不仅那个时候是小姓,到现在,武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姓氏当中,恐怕人数排名还是靠后的。当年李治要立她为皇后的时候,她之所以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坚决反对,原因很多,但其中恐怕有一点就是她的对手王皇后是太原王氏,而武姓只是一个小姓。
还有后来武则天掌权的时候,突厥的默啜可汗曾经向唐朝求婚,要求与中原王朝结姻,请求唐朝送一个皇子过去,结果武则天派了武家子弟。默啜可汗大怒,说你给我派来的是冒牌货,“可汗女当嫁天子儿”,我女儿要嫁的是李氏。而最要命、最让武则天深恶痛绝的,感受到极大打击的是默啜可汗当时说了一句话,“武姓,小姓也”——连这个外族的首领都看不上她这个姓氏。武则天深受其害,因此她在掌权期间制定了《姓氏录》。
《姓氏录》就是以当朝官品为高下,给天下的世族定等级,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行推行她所建立的社会等级。但是这个东西成功了吗?坦白地说,可能发挥了部分的作用,但是总的来说仍然没有起到根本性的改观。一直到唐朝后期,唐文宗仍然在哀叹,说200年天子不如崔、卢、李、郑、王这些世族。咱们这么说吧,社会观念这个事,真不是靠行政上的一纸命令就能改变得了的。武则天当时为了打击这些山东旧世族,还搞了忌婚嫁制度。什么叫忌婚嫁制度?山东旧世族在婚姻市场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往往瞧不起别的家族,甚至连宰相也不放在眼里,他们通婚的对象往往是大家族。而武则天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她在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的鼓动之下,下达了一个禁婚令,意思是禁止五姓七家互相通婚。而五姓七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竟然出现了突击结婚的浪潮。
大家知道,每个家族都有那么几个没落的宗族,这些名门的没落宗族竟然在这次禁婚令中捞到资本了。他们对外声称“我乃禁婚家”,意思是说,皇帝禁止我们通婚。这对于大家族来说,谁能名列榜中,谁反而就很光荣。因此武则天主持的这场变局,不能说完全没有作用,但作用有限。不过话说回来,这仍然体现出了武则天加强皇权的努力,她努力的方向是符合历史大趋势的,尽管这个历史大趋势好与坏,另当别论。
第二个,武则天的科举改革。武则天的几个革命性的科举改革非常有效,对中国科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个改革就是殿试。武则天之前,唐高宗时期就有殿试。什么叫殿试?我们也知道,隋唐时期的科举,刚开始是由吏部来主持的,后来改为由礼部来进行主持,那么礼部主持完考试之后,进士都已经考上了,而这时候皇帝要求在大殿上再进行一次考试,由他来给这些进士定个等级。这里就有问题了,为什么皇帝一定要再组织一次考试呢?武则天之所以把这个殿试制度化——在她之前,她的老公唐高宗有殿试,但那个殿试不是经常举行的——有个深刻的用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拉近皇帝与考生之间的私人关系。要知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当中,最亲近的关系毫无疑问是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但是除这之外呢?中国人特别重视师生关系。史学界对于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拟血亲”关系。意思就是模拟血亲。这种拟血亲的关系,模仿的就是父子的关系。中国有句话叫作“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什么一定要把师和父拉在一起呢?就是中国人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其他的社会关系,仅次于父子、母子关系,所以这是一种拟血亲的关系。而皇帝一旦主持过一次殿试,那么这些考生就再不是普通的考生了,而是天子门生。这就是后来为什么历朝历代的进士们都自称天子门生的原因,他们都参加过殿试。参加了殿试,你与皇帝就不仅仅是普通的君臣关系,在君臣关系之上又加入了一种更加温情的人伦关系,是一种师生关系。一言以蔽之,增加殿试就是为了拉拢与年轻士人之间的感情,这是一个感情联络的手段。
武则天针对科举还进行了一个重大的改革,那就是创办了武举。中国的科举出现武举就是从武则天时代开始的。武则天为什么要创办武举呢?在这里我推荐一本书——雷海宗先生写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雷海宗先生在这里边探讨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周期性变化问题。要知道,如果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个民族究竟是不是善战的民族?是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实际上很难回答。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是一个农业民族,而农业民族是有惰性的。也就是说一旦遇到战乱,我们会锻炼出勇猛、善战、尚武的一代人来;但是过了一段太平日子以后,农业民族的那种具有惰性的社会生活,会腐蚀掉尚武的精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年满洲入主中原的时候,满洲八旗兵的战斗力相当强悍,以那么少的兵力,打遍了中国。当然其中也包括吴三桂等这批“伪军”的帮助,但是八旗兵的战斗力还是举世公认的。可是问题在于,到了康熙皇帝要平定吴三桂的时候,当年建国那一代人还没有完全死光,可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直线下降了。由此可见,稳定的农业生活对于尚武精神的破坏。所以雷海宗先生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尚武精神是有周期性变化的,和平时期过久了,尚武精神就会变得低落。
武则天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在武则天那个年代,虽然边境上也有战争,但是总体来说国家的形势是稳定的,社会生产力是向上发展的。可也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造成了尚武精神的败落。当时武则天举办了一次射箭比赛,让大臣们通过射箭分出冠亚军来,结果获得前几名的清一色都是胡将。获得第一名的是高句丽人泉献诚。泉献诚获得冠军之后并不高兴,而是在武则天面前谏言说:臣恳请陛下以后不要再举行这样的射箭比赛了,因为臣恐外国知道现在汉人不善射,以后就有侵中华之心。这件事恐怕对武则天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刺激。所以后来武则天想到的办法就是在科举当中开创一个新的门类——武举。武举,要考武艺,考文化,考身体素质,武则天通过这些办法来促进尚武精神的培养。
根据《通典》的记载,第一次武举是在长安二年(702)举办的,考试的程序与科举是一样的,内容包括射箭、骑术、负重、枪术,另外还要看身材、看口才。举办武举的目的,就是鼓励年轻人去练武,去参军。以前靠考试,可以当官;现在靠考试,还可以成为武将,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尚武的风气。大家要知道,科举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标杆,这个标杆一旦立起来,就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武举的举办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以至于在后来,历朝历代都延续了武举这个考试模式,而且武举真的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比方说郭子仪。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可以说是唐朝的再造之臣,他年轻的时候就是靠武举出道的,这大概是历史上武举培养的最成功的人士之一。
那么武则天对科举还做出了什么贡献呢?武则天还在科举当中加试杂文,杂文也就是诗词歌赋。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唐朝文学的兴盛与科举当中加试杂文是密切相关的。《通典》说:“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也就是说,当时天下的读书人把极大的精力投入到诗词歌赋的创作当中去,“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家都希望依仗自己的文采,通过考试获取荣华富贵。所以唐朝文学之兴盛与武则天密切相关。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没有,唐朝大诗人虽然非常多,但唐朝最有名的大诗人,大多数出现在武则天执政以后。比如李白、杜甫、王维、贺知章、白居易、刘禹锡、皮日休、柳宗元等。而武则天之前,唐朝有哪些杰出的诗人呢?我相信如果您不是做历史或文学史研究的,往往要费好大的一番思量,一般很多人只能说出个“初唐四杰”来。造成这么大反差的原因是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则天加试杂文,这才大大促进了唐朝文坛的兴盛,让天下的读书人把极大的精力投入到了诗文的创作当中去,这才催生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所以你要问我唐朝诗歌文学之兴盛,谁是头号功臣的话,我觉得李白不是,武则天才是。这是武则天对于科举的贡献。
另外,武则天时代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陈寅恪先生就说过,武则天改变中国政治重心之布局,输东南之财富,以支援中原,而且提拔那些文学之士;并且武则天为了打破贵族对权力的垄断,还特别重视提拔中低级的官吏。这些中低级官吏往往是一些庶族地主出身,或者是破落贵族家庭出身,这些人后来就变成了官僚政治的主体力量,而武则天对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李义府。当年武则天斗倒了王皇后,想自己当皇后,但是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余志宁等人的坚决反对,高宗对此也一筹莫展。由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反对,朝臣当中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支持高宗和武则天。高宗那段时间真正变成了孤家寡人。后来出现了一个契机,有一个叫李义府的官员率先站出来表示支持皇帝换皇后。这个李义府为什么要支持呢?原来李义府的官职是中书舍人,他曾经得罪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要把他贬到壁州去当司马。结果他得知了这个消息后,非常惊慌,因为他知道的时候已经很晚了,第二天这个敕书就要下达了,所以他只有这一晚上的反击时间。他计无所出,就跑去找自己的朋友王德俭商量,结果王德俭给他出了个主意,说:“现在人家已经抓住你的把柄,要把你贬官,这个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你现在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立功。你通过在皇帝面前立功,把你现在这件事遮掩过去,将功折罪。”
那么,怎么立功呢?王德俭指出,皇帝这时最渴望的,就是有人能站出来支持他换皇后。所以你不如立刻向皇帝上书,支持皇帝换皇后。于是这一天本来不应该由李义府值班,但是他与自己的朋友换了个岗,然后趁着连夜值班,就给皇帝上书支持立武氏为皇后。而武则天从此也就开始重用李义府,李义府可以说是武则天第一批重用的官员。而李义府这样做很明显是出于私人利益,没有什么高尚的目的。但是话说回来,李义府这样出身的人在武则天时代很受重视,而武则天用的就是这些没有家族可以依靠的人,由于没有什么背景,他们要想获得荣华富贵,就只能依靠皇权。武则天对于中低级官员,对于庶族地主的提拔,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