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866—1925),名文,号逸仙,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
武昌起义发生后,作为大清国高级军官,黎元洪当然不会听信义军首领几句忽悠就转身革命、背叛朝廷。如果那样的话,黎元洪在政治史上的地位一定大为逊色。他的坚持不动摇是对的,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基本信仰,也是做人底线。
不过,形势发展远远出乎人们预料,谁也想不到武昌城里的星星之火竟然燎原。当义军1911年10月10日晚向黎元洪指挥部发动进攻时,他已隐约感到这场哗变今非昔比,不同寻常。这不是一般的士兵哗变,这些士兵和下层军官不是为加薪加饷,而是为政治理想。这是最难办的。
铁腕镇压这些朝夕相处的患难弟兄,既不为湖北提督张彪所认同,当然也不会为黎元洪所采纳。谁也不知道事情会走到哪一步,留有余地,是一切政治家的正当选择。于是,黎元洪选择一走了之,他在随员陪同下躲进了一个部下的家里。
黎元洪是武昌城的大人物,他的藏身处也并非那么保密。所以当胡瑞霖、汤化龙向义军代表提出另请具有新思想的军事将领出来领导革命时,义军代表立即明白这个人就是黎元洪。
义军很快弄清了黎元洪的藏身处,遂派员来请。黎元洪出来问话,明白表示,兄弟黎某带兵这么多年,待各位并不刻薄。各位弟兄要革命,要共和,要推翻朝廷,黎某能做的就是视而不见,各位兄弟何必如此与我为难,穷追不舍?
听了黎元洪这番话,义军代表解释说:我等来此没有一点儿恶意,我们只是想请老长官黎大人出山主持,并不是要加害于黎大人。
黎元洪说,据黎某所知,革命党人才济济,我黎某又能做什么呢?各位众口一词表示,黎大人平时带兵最得人心。现在武昌城里的革命党都是军人,如果没有众望所孚如黎公者,谁能领导一切,谁能保证不再发生意外呢?
革命党的诚恳态度深刻影响了黎元洪,军人职责和多年带兵经历使黎元洪不能放弃责任。他肯定想到,参与此次哗变的都是湖北新军,不论这些新军士兵是不是自己的部属,如果没有一个有力量的军官予以领导、管理和约束,那么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职业军人责任心使黎元洪无法退却,他坦然问道,那么到什么地方,向什么人接洽呢?来人答,到楚望台,与吴兆麟接洽。黎元洪立马表示,吴兆麟乃我黎某的学生,富有军事经验,也有领导能力,今天的事情有他一人足够了,黎某可以不去了。
来人以为黎元洪仍然没有参与革命的诚意,于是强调,黎大人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其实,黎元洪的意思应该是,今天的事情并没有闹到无法收拾,吴兆麟完全有能力将这个事情处理好。作为吴兆麟的老师,黎元洪相信自己的学生没有错,只是他的表达在那种气氛中被误解了。于是各位士兵簇拥着黎元洪前往楚望台。
黎元洪一行还没有抵达楚望台,吴兆麟已派人举枪吹号列队欢迎。尚未在思想上发生根本转变的黎元洪见到吴兆麟不免一番指责,说你吴兆麟已到而立之年,也老大不小了,为什么做事还这样毛毛躁躁?我们是大清国正规军,是国家柱石,昌言革命组织造反,就是犯了杀头之罪,甚至要株连全家。你吴兆麟学问不错,资格也深,怎么能糊里糊涂就这样被煽动造反了呢?黎元洪让吴兆麟下令解散这些闹革命的军人,让各位兄弟赶快返回各自驻地,不要把事情闹大了,以免不可收拾。
从逻辑和伦理层面说,黎元洪的这一番训诫合乎其身份,是对新军弟兄的真诚爱护。只是他这番说辞引起一些新军士兵极端不快,一时剑拔弩张。吴兆麟出面调解,首先劝住各位兄弟不能乱来,紧接着又向黎元洪详细介绍了武昌城昨天夜里所发生的情况,刻意强调瑞激就任湖广总督以来,措置乖张,激起湖北新军全体革命,足证朝廷在过去几个月实在太失人心,各位弟兄不为名不为利,首举义旗,也只是为国家好。经过昨晚战斗,瑞激和张彪等军政高官差不多都走了,现在只有黎大人还在武昌。黎大人素爱军人,甚得军心,现在事已至此,实属天意,只好请老长官黎统领不辞辛苦出山维持。
吴兆麟苦劝黎元洪这样的情形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其场景的典型性类似于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后也是一让再让,所以我们看到黎元洪也并没有很爽快地接受革命军的要求。黎元洪在吴兆麟等人陪同下,于当天(10月11日)下午一点四十分赶到省咨议局。据说刚进门,就有一群人高呼“都督到”。黎元洪对此不置可否,是安然自喜,还是忐忑不安?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稍后,咨议局在汤化龙主持下举行会议,副议长张国溶、夏寿康,议员胡瑞霖、刘赓藻、阮毓崧、沈维周以及义军各标营队代表出席会议。汤化龙首先发言,表示自己对革命事业从来没有反对过,一贯赞成支持。但此时武昌发难,各省均不晓得,必须设法通电各省,请一致响应,以助大功告成。况且湖广总督瑞激走了,他必然会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台向朝廷报告,朝廷闻信,必然会派兵南下,与我们为难。湖北、武昌的事业要获得成功,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的军事时代,必须用湖北的力量顶住朝廷的进攻。兄弟汤某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懂军事,不知用兵。关于军事,还请诸位用心策划,兄弟汤某必定尽力帮忙。
汤化龙讲话后,吴兆麟发言。吴兆麟表示同意汤化龙的意见,并郑重提请在座各位公举黎元洪统领为湖北都督,汤化龙为湖北民政总长。吴兆麟说,黎公和汤公均为湖北人望,如果由他们两位出来主持,号召天下,则各省比较容易起而响应。
对于吴兆麟的提议,与会诸人并没有不同意见,但黎元洪坚决推辞,以为万万不可。与会者拿出一份起草好的湖北军政府布告,请黎元洪在上面签字。黎元洪此时方才醒悟,这一笔下去可就是与大清王朝彻底了断了,过去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一切从头开始。黎元洪内心深处一定进行了激烈挣扎,在表面上也显得略有紧张,口中念念有词,瑟缩不前。最终还是在义军李翊东的帮助下,代写一个“黎”字。与会者鼓掌称善,黎元洪被迫踏出参加首义的第一步,被迫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
这是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的第一个文告,标志着湖北军政府脱离大清王朝而成立。
湖北军政府成立之初,黎元洪确实没有出来主动管事,这应该是黎元洪的真情流露,也是革命党人所需要的。革命党人此前已有充分谋划,各种事情甚至文告都有相当准备,他们只是需要黎元洪的声望和影响力,并不真的需要黎元洪指手画脚或者说碍手碍脚。这实际上是革命党人另外一种形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黎元洪被迫加入,侥幸成了“共和元勋”,这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过的。随着黎元洪加入,随着湖北军政府的第一份文告发布,排满革命的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光复汉族,建立民国,成了共识。许多人真诚地以为有了黎元洪这样的大人物加入,革命一定会成功,事情一定会顺利,就连各国领事也对这次哗变另眼相看。这恰是革命党人所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