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没有贵族
谈起贵族,我们总是会联想到一群有钱人凑在一起打高尔夫球,在豪华会所里一掷千金。这就是我们心中的贵族形象。
过于追求表面现象而不求甚解必然造成知识的匮乏,从而令人缺乏洞察力,更加注重于表面现象。
真正的贵族有两种,一种是在封建时代,由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决定了一小部分人出生就比他人高贵,可以随意地的奴役驱使别人,可以肆意享乐,是一种封建特权的表现,这种贵族,相信我们大多数人会很愿意去当。另一种贵族是古代战争频繁时期,由于国家需要保卫,于是老百姓就自发地的给国家纳税捐钱,民众把自己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献给一部分人,因为他们会在战场上保卫自己的国家不被外敌入侵,这种被老百姓认可的贵族阶层,需要上阵杀敌保卫国家,这种贵族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当。
明永乐年间,郑和航海东渡至日本,有一段轶事。当时郑和的舰队驶入了渡口,登陆日本岛之后,与斋藤等几个家族均有商贸往来,在日本,郑和发现人与人之间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大街上扫地的贱民每当见到贵族路过便诚惶诚恐,立即伏地参拜,郑和笑道:,“尔等岛国弱民,分贵贱岂不可笑?”
二战结束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美国人现在谈贵族,可以;英国人现在谈贵族,也可以;中国人现在谈贵族,不行。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能够与列强平起平坐,当这个国家的普通公民在国际上能够获得公民地位,那么这个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贵族,才有可能产生贵族。否则便是明朝人眼中的日本,弱国弱民,搞贵贱分级,在他人眼中定然沦为笑柄。
今天我们没有贵族,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有了贵族,相信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公民是不会像今天这样去理解贵族的。
2.慈善不是交际的酒瓶
论到慈善一类,总不免寒心,时至今日,我们对慈善的概念仍然是模糊的,也没有深刻的意识到慈善的价值所在,在今天的社会里,穷人普遍认为慈善应当是富人干的事情,而富人却又将它视作交际的酒瓶,在酒桌上肆意地的挥洒,在台前拼命地的作秀,伪善的腐烂气息弥漫至人性的各个角落,真诚消失了,人道的关怀也成了一句空话,其实质已经不复存在了。能够将原本美好的事物做到令人感到恶心作呕的地步,也算是一种壮举了。,就像**一样,只有与社会脱节的人才会去真心的赞美它,潮人们会心一笑,闭口不谈,自以为智慧。
慈善的真正意义,是要让人摆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兽性,因为上天赋予了人思想的能力,让人类从**的时代进化到懂得穿衣打扮的时代,又一步步完善自己的思想进化到如今更加文明的时代,可愚昧、偏见与战争却一次次的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原来我们的身体里仍然流淌者低级动物的血液,尽管外表那么的美丽。
“慈”不是一个字,而是一个词,佛教总是教导人们要慈悲为怀,其中“慈”长者对幼者、前辈对晚辈的关怀与关爱,“悲”是站在平等角度的关怀与关爱,告诫人们要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要关心和自己一样的人;从“慈悲”、“仁慈”、“慈爱”这些词眼上可以看出,“慈”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善”亦是如此,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善人”,也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行为世界,如“行善之人”。这些都是古人早已立下的定义,而我们今天对这些美好文化的理解空前隔膜,包括孙中山先生所言平等、自由、博爱。,其中博爱便指的是慈善之心。如果对照历史便可发现,古往今来凡是怀着慈悲之心而追求善与美的人皆是有大成就、大功德之人,而破坏善与美的则皆是唯利是图的蠢人与其心可诛的奸人,历史可鉴,如今的我们再一次的轮回到了人性泯灭、礼崩乐坏的时代。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在慈善的问题上如果仅仅是空谈道德情操一类的虚幻的东西,是难以令人提起兴趣的,无论多么高尚的事物,只要不能带来切实的利益,在人们眼里便没有了价值。有了这种大趋势做前提,在虚幻的慈善里找寻出一点利益便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首先对于穷人而言,慈善的行为再简单不过,无非是相互帮助而已。,但是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做法太不现实了,我们不能用雷锋作为道德标杆去要求现在的人,那是荒唐且不切实际的,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做法,穷人可以通过相互帮助而各取所需,这并不困难,不必出让自己的金钱利益,仅仅是帮助老人提一桶水或替邻居搬家出一份力,都应算作是慈善的行为了。,并且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不会孤立无援,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懂得知恩图报的。很简单的事情,可是我们为什么就不愿意去做呢?这与利益毫无关系,完全是我们的思想生病了,冷漠不代表你不需要帮助,不冷漠也不代表你就是异类,恰恰说明还有人性。
对于富人而言,慈善则显得更加复杂化一些,因为富人各自拥有财富的程度不同,所以慈善的标准也不相同,如果你是百万富翁,那么你很有钱,如果你是千万富翁,那么你很富有,但如果你的资产是论亿计算的话,那么你所掌握的就不仅仅是财富了,而是资源。为弱势群体解决生存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体富人们共有的义务,在这一点上,可以明确地的讲:慈善不是平凭白地的给予,它是有收益与回报的。
对于我们的富人而言利益是最重要的,因而惧怕慈善,越有钱就越怕,不少富豪们认为慈善“猛于虎”,义捐与扔钱无异。,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我们对慈善事业集体性的误读。慈善其实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产业,是一片有利可图有待开发的商业沃土。,就目前的商业文明来看,慈善产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信托联盟是一把利剑,就看用在什么地方了,慈善事业完全适合于信托联盟这种模式。我们的富人完全可以投资整合,共同成立一家慈善产业公司,然后聘请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经营,将利润的一部分作为慈善储备基金储备用来给穷人解决工作问题,这样的模式是非常有前途的,当你主动为穷人解决生计问题,那么你就会获得穷人的感激与信任,在无形中获得了带有信托责任的劳动群体,同毫无信托责任的劳动者相比,富有责任感的劳动者无论在任何行业都是提高效率降低错误的重要依托。与其投资房低产或者炒股囤盐,这种商业型慈善则更加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如穆默罕默德·尤努斯所创立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便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实例。
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这种慈善在大多数富人眼里完全是天方夜谭的臆想,是痴人说梦,并且肯定会有人对此冷嘲热讽,且嘲讽之人所借之理由也都能猜出一二,无非是拿“天真”、“不符合国情”之类做说辞。,但我仍然坚信它会实现的,今后的商业与慈善,将会被新商业文明紧密地的联系在一起,慈善必定要与商业接轨,而商业也无法脱离慈善单独发展,未来的世界会是人道主义主宰下的世界,再好的商业模式与经营项目若脱离了慈善事业,便会失去全球化的发展空间。在今天的中国,唯一能够建立商业信托责任体系的办法就是将慈善与商业高效合理的接轨,通过利益的给予与回报来驱使人们不能没有信用与责任感,如果我们需要信用与责任,我们就需要慈善。
欧美发达国家的富豪们近年来纷纷捐钱成立各类慈善基金会,这些富豪真的是看破红尘了吗?还是他们老了,脑袋出问题了?盖茨表示要捐出自己几乎全部财产的时候,我们稍微有点文化的富人心里一定是充满尊崇与敬佩的,但是自己却做不到,仍然毫不犹豫地的选择继续当铁公鸡,甚至不敢赴约与慈善有关的宴会,生怕会出现捐钱的事情,这并非富人的过错,而是没有长远的眼光,看慈善犹如荆棘,殊不知,荆棘之下必有沃土。
面对未来,富人必须要学会培养战略思维,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对于慈善事业必须要有新的认识,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去关注未来的发展,一味地的涸泽而渔,当固有资源枯竭的时候,一切都将会成为曾经拥有。
3.仁者精神必然带来财富
孟子说:仁者无敌。现代人的解释是:怀着仁爱之心的人是没有敌人的。在今天这个物质的时代,这种解释没用,吸引不了人,应当换一种更加吸引人的方式去阐述才行,要清楚地的告诉人们怀着仁爱之心究竟有什么好处,人们才会去重视、遵循。
胡雪岩被誉为近代商人的楷模,因为“红顶”使他声名大噪,但被百姓记住却主要是因胡庆余堂(又称庆馀堂)的缘故,事实上胡雪岩是一个发国难财的高手,其主业是替左宗棠等人采购军备从中赚取回扣,并替贪官理财,通过金融手段变相的将国库存银吸纳到自己的手中,这样的一个人本不应得到赞誉的,但因其后来为百姓创办了胡庆余堂,使得许多百姓能够看得起病,又积极奔走试图垄断蚕丝贸易从而阻止外国列强继续瓜分中国的财富,所以才有了今天对他的评价,虽说身后留名是虚的,但却是一个人最终价值所在,胡雪岩正是因为对国家怀有仁爱、对穷人怀有仁爱,才不至于留下骂名。
仁者无敌的实际价值是赢得尊重,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敌人,但如果你的敌人对你是尊重的,那么你就永远不必担心他会在你的背后捅一刀,最重要的是,你赢得了价值。,电影《霍元甲》便阐述了这个观点,强者若行仁道则必会为人们所敬仰,假如霍元甲不死,搞企业的话,还需做广告吗?只要振臂一呼,定然应者云集。放到现在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富人本就是社会当中的强势群体,倘若再以仁爱之心多做义事,怎会没有收益呢?那些用在广告上的巨额花费可以实实在在地的为许多需要社会帮助的人提供福利。,一个企业品牌每年花几十万元资助一批贫困学生,活动搞得的大一些,媒体渲染得的强烈一些,远比花几百万元做广告效果要好,消费者也愿意为这样的企业产品买单,可是却没有人这样做。零点指标数据与润灵环球责任评级日前合作完成的《中国公众企业社会责任认知报告》显示:逾五成公众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状况影响购买选择,而3/4公众愿意用略高价格为企业社会责任买单,同时公众更加信任社会责任做得好的企业的新产品或服务,也更信赖其企业品牌。,另外,近九成公众表示会积极为社会责任好的企业进行口碑传播。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总是在思考如何造势,以我愚钝之头脑,始终固执地的认为凭借金钱树立起来的企业形象,往往是最不堪一击的。
在对待雇员方面,我们的富人也应当行仁义之道,像富士康那样的行为,无异于自断前途。,有人又该说我在胡说了,没错,富士康的确是世界500强之一,但它永远也作做不出苹果的成就,最终会被国际产业链的最优配置压垮的,这是原始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所决定的,历史的经验也已经多次的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劳动统计局2009年4月发行的《劳动评论月刊》中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劳动力每小时平均工资为0.81美元,仅为美国同时期的2.7%,日本的3.4%,欧盟的2.2%;此外,对于2009年以来有许多欧美学者对中国将告别廉价劳动力时代的说法表示担忧,这从侧面说明了我们的劳动力廉价对外资有利,而廉价对我们自己而言是不可能有利的,有谁喜欢让自己变得“廉价”呢?我想我们的富人确实应该站起来做些事情了,让自己的雇员吃不饱也饿不死,那是奴隶社会的奴隶主才干的事情,赏罚皆行仁道非但不会令富人破产,反而会有助于发展,企业走到最终依靠的不是固有资源,而是员工,员工有**和动力,才会有创新,只有不断地的创新才能够赢得客户和资源,这些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为何偏偏没有人遵循呢?并且总是喜欢倒行逆施。现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家对中国富豪的印象很差,就跟我们看桀纣一样,感觉十分荒唐。,一位华尔街顶级投行的经理人说:,“在我所接触的所有客户里,中国的客户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他们总是自称没什么钱,但往往在理财项目上一次投资可达上千万美元,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未来的新商业文明,是对人格和能力的评估,它将彻底否定我们的富人们所依赖的固有资源,只有创新才有生存的机会,低端的加工、开采、垄断等等将不会再为世界所接受,要么闭门造车,要么大胆创新,只有这两条路可以走,该是作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4.相互的尊重来自相互的依托
有不少老板会招致员工在背后责骂,上下级之间关系紧张,同事部门之间钩勾心斗角,这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的主要矛盾。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上MBA之类的课程,为此每年都要花费很多钱,自以为上了几堂课便能够和国际接轨了,这是夜郎自大的表现。
管理的经义在于让每一个成员最大限度地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军事行动是考验管理水平的最高指标,商业管理若出现问题,损失的不过是金钱,而军事行动则关系着每一位参与成员的生死,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对于一个企业经营者而言,如果想要成为高水平的管理者,首选应该学习的就是像军事管理那样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失误。
一说到军事化管理,人们总是会联想到残酷、严厉等等硬手段,实际上军事行动是最讲究严谨的,是带有保密性质的侦查行动。,就拿丛林野战侦查来说,一个侦查小分队一般由五到七人组成,成员们各自有各自的长处,有善擅于排雷的,有善擅于绘图的,有通信讯兵,还有狙击手,统一由队长带领管理,队员们各自负责自己的领域,但相互之间又必须做到亲密无间地的配合,所有成员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和默契,队长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战略头脑,同时要有十足的经验,心理素质稳定。,这当中的学问如果能够被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所领悟,那么在商业竞争中必定会有所启发。
企业成员与经营者之间是不应该存在矛盾的,因为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只会通力合作,不会出现分裂,但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为了实现所谓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断的希望将劳动成本降低,这是思维的误区。事实上利益最大化是很荒唐的说法,是我们学习凯恩斯货币主义用于市场经济建设而得来的糟粕经验,对于现代商业而言,商品利润的高低与劳动成本之间是不存在冲突的,美国沃尔玛出售中国制造的篮球,每个售价12.99美元,但在中国的制造成本仅仅为11元人民币,这11元成本中包含了劳工的薪水、原材料的价格以及机器运行的成本,而美国人用先进的商业模式就可以轻易地的赚取高于成本价6倍的利润,并且无需耗费资源和压榨劳工。我们虽然以“世界工厂”自居,但缺乏先进的商业思维就一定会受制于发达国家。在我们的企业经营者拼命压榨员工的同时,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们也会将我们看作做是可以压榨的群体,可以肆无忌惮地的从我们身上剥削剩余价值。,而我们为了迎合其需求,则更加努力地的降低自己工人的劳动成本和破坏性开采资源,这样的商业头脑在未来就算不被国际化竞争挤死也会被子孙后代骂死,得不偿失。
人最大的价值不在体力劳动的创造,而在于头脑的运用,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能力,这与学历经验没有任何关系,是天赋予人能力,可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却刚愎自用,不懂得鼓励员工创新,总是将希望寄托在少数精英们的身上,精英是最不可靠的,我们从当年的李德、博古身上吸取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吗?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是建立在平常人思维角度下的创新,世界上所有的发明家、创作家都是在默默无闻的时期创造出有价值的事物,而成名后,被誉为精英之后,则很难再有所作为。,精英的价值在于成为精英之前的创造,需要我们关注、鼓励和支持的恰恰是那些普通人,这也是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从未认真想过的问题。
工人阶层是企业的支柱,企业必须依托工人的力量才有可能发展壮大,员工与企业经营者之间应当是相互依托的关系,只有让员工有钱花,老板才能发财,而不是把员工都逼死,把利润让给外人,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只有摆脱这种愚蠢的思维模式,才能真正与世界接轨,才能在未来的大配置需求下得以存活。
5.不要学习苹果的强大
小至企业,大至国家,若总是习惯以内需市场为主导生产经营,就永远只能处在小国寡民男耕女织的状态里不能自拔。在欧美开始去工业化的时代里,我们开始大规模朝着工业化标准迈进,意识层面的不同导致了我们被西方发达资本市场所控制,而我们要想摆脱这种控制,就必须要改变意识观念。环境危机、资源消耗、人口危机等等都是客观的存在,即客观的存在就必然会遵循客观的规律,唯独思想的先进与落后是主观上的事物,也是主导未来发展战略的神经中枢,因此我们必须要拓展眼光,要跳出井底看世界,只有具备全球化的战略思维才有资格在全球化竞争的今天以战士的身份加入战场,否则只能毫无尊严的充当俘虏的角色。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就必须将战场设在外部,否则会因无力承担战斗的高昂成本而出现严重的内部矛盾。
苹果公司(旧称苹果电脑公司,于2007年正式更名为苹果公司)是我们都熟悉的国际品牌企业,可以毫不夸张地的讲,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引领了国际电子产品的潮流,是个人电脑的先驱者之一,并且近年来以I phone等网络终端型产品成功引领了手机以及MP3的时尚潮流,其在国际电子产品市场所取得的成就如今已是有目共睹。
在I phone系列推出之后,我自己也被其时尚的外表和新颖的应用程序所吸引,考虑购买一部赶赶潮流,于是闲暇时打开电子商务网站搜索了一下,可后来的结果是我并没有买,因为我感到痛心。那个时候I phone等产品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没多久,许多C2C网站上居然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仿制品(俗称山寨),这的的确确给了我一个不小的震撼,多方了解之后发现,由我们的作坊式工厂所生产出的苹果仿制品中,有三成左右的精品可谓巧夺天工,甚至有些在苹果本身的基础上还有所改进,如果能有一个强大的网络平台支撑,那么在许多应用软件的人性化设计上百分之百可以与苹果一决高下。,可我们没有,我们仍然是在不断地的仿制,在有条件与之抗衡的情况下放弃争取鼎足而立的机会,并且心甘情愿地的充当附属品,这恐怕在世界商业史上都是少有的事情。
我们的CEO们为了参加乔布斯的一顿晚宴可以花费几十万美元,拿出大把的钞票和时间参加MBA的培训课程,可是又学到了什么呢?古谚云,有道无术,叔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苹果的强大,而是苹果为什么强大,在这一点上,我们显然太浮躁。今天一文不值的小人物明天就有可能创造一个奇迹,这就是美国的社会,而我们仅仅是因为苹果如今强大了,就想学习它的经验,这可能吗?苹果的强大的外表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认真领悟的是苹果的内心。
苹果在其创新与时尚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我们都不去关注的经典的心,这是它的内涵。苹果公司曾经更换过一次标志,将掉在牛顿头上的苹果换成被啃了一口的苹果,在我们的思维模式里,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无非是想让LOGO显得更加时尚一些,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但这却是对于我们了解苹果公司文化的最有力的帮助,因为我们借此可以知道他们的信仰以及风格,如果我们的电子行业老板们能在最初就参透这一点,那么现在占领市场的就极有可能是我们了。将牛顿头上的苹果换成被图灵咬了一口的苹果,这无疑是在告诉所有人,他们信仰天才,坚持创新,并且是在经典的基础上创新,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无法领悟他们的文化,就不可能知道他们要做什么,有实力也只能跟在其后面,这是最高明的文化垄断,是在我们都懒得去关注的地方悄悄地作做出转变,这样的手段我们从未有过,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我们对产品与市场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还停留在原始资本市场初期阶段,一味地的在成本上下工功夫,虽然我们的悲哀已经够多了,但我还是要说,这是我们的又一个悲哀。
对于像苹果一类在商业上不断创造奇迹的那些企业,我们不需要去学习它的强大,我们要学习使它的那种精神,信仰、制度、技术,我们现在仅仅是在学习技术,而制度也都是人家淘汰给我们的,现在许多管理学的课程上,老师是按照理论授课的,只要是理论,就是过时的,这样的学习是不可能学到先进事物的,思想不具备开拓性的人,永远都只能充当强者的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