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种感觉(1 / 1)

/王景瑞/

幸福是什么,也许一百个人评价幸福会有一百零一种答案。其实幸福在我看来非常简单。快下班的时候接到老婆的电话,问我要不要回家吃饭,想吃什么。每每刚到家门还未掏出钥匙,房门就已打开。坐在沙发上,闻着厨房飘来的诱人的香味。儿子刚刚又把一块尿不湿尿湿了,放下文件包,手忙脚乱地给儿子换尿布,耳边是老婆控诉儿子白天种种恶行的唠叨。吃过饭,好不容易哄睡了儿子,我和老婆依偎在沙发上,看看电视,或者一起回忆一下恋爱的时候的丝丝甜蜜,想到动情处,轻吻一下她已经开始出现浅浅皱纹的脸颊……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写到的:“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其实幸福和幸福之外的任何事情无关,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或许不需要金钱支撑,不需要锦衣华服修饰。真实地讲,幸福就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愉悦,一种惬意,一种个人的瞬间感悟,一种对生活所赋予的感受。

自从读了毕淑敏的文章《提醒幸福》后,我曾经多次不停地扪心自问,我真的很幸福吗?如今蓦然回首方才发现它其实就在和睦温暖的家庭里,打开幸福的盒子,里面盛满的就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这些快乐简单的日子。

其实,真正的幸福非常简单。它像掉到沙发下面的纽扣——你专心找,怎么也找不着,等你淡忘了,它自己滚出来了。它可以是儿女偶尔一句孝顺的话,它可以是你握着对方的手而瞬间感到再无遗憾,它甚至可以是在一次饱饭以后你发觉有时间有空间去休息。

戴尔·卡耐基有句话:“幸福与不幸福并不是由个人财产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职业的贵贱决定。”我想,幸福是对生活的一种渴望的实现与满足。幸福观因人而异,社会上那种讲究物质追求、身份追求的时髦,或是种种所谓“成功标准”,其实对它一点作用也没有。幸福没有固定模式,无须特设条件,甚至不跟经济收入有关。

世界是平衡的,一般都是有多烦恼就有多快乐,有多快乐就有多烦恼。上天对每一个人均等得很,我和总统是平等的,要饭的和我也是平等的。你在这儿幸福,若在别的地方可能就不幸福。有时,几根面条就能撑起一段快乐的日子;有时,一堆黄金反而把日子折腾得东倒西歪。所以,幸福总是和爱相伴相生,和身份地位财富无关,不管是哪个阶层,不管你是锦衣华服钟鸣鼎食,还是粗衣布履粗茶淡饭,只要你施与了爱,只要你付出了心,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爱的源泉就是对幸福的认同和追求。爱是生命对生命的惠泽,爱是生命对生命的理解。不管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爱人之间,千千万万的爱汇集,就汇成了一条奔涌不息的幸福之河,在生命里流淌。因为有爱,所以幸福的感觉可以在生命里洪波奔涌。

可能你曾经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可是原来还是那么奢求别人的关怀,哪怕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问候。可能你曾经以为自己不会再有眼泪,可是原来还是有柔软敏感的地方,经不起一点轻微的触摸。可能你曾经以为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可是,身边传来的点点温暖依然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你淹没。

这样的幸福观恐怕无法跟已经长期泡在“幸福就是成功与享福”里的人讲清楚,我唯一仍感到欣慰的是,虽然形象健康的社会其实底子里越来越着重功利并思维日见物化,但我相信,在这里也还有着不少相信幸福是在心灵上的人。

人性里有一份对本身生命要求的自然感悟,是任何制度、任何权势、任何利害都无法长期左右或操纵的。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孰重孰轻?如何将两者定位、平行及互相辅助?至今仍是社会学者重点研究的问题。

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千万别忘了理智地盘点一下你身边储蓄了多少幸福。身为丈夫,我为妻子的关爱和体贴而感到幸福;身为父亲,我为能关爱家人而感到幸福;身为后人,我为长辈健在而尽自己的孝道而感到幸福;身为公民,我为身处的和平环境而感到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并要经常彼此提醒:“呵,您真幸福。”

有人说过:“生活是严峻的,生命是痛苦的,一切幸福都具有转瞬即逝的性质。”既然命运无法选择,就应该勇敢地去承受与面对,抓住瞬间的幸福去细细地体味。

在我们身边,有亲情之情,有友爱之爱,这些都时刻地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这一份份经世的温暖会与我们生死相连。此后,我们不会再畏惧惊涛骇浪、雨打风吹,纵然如此,我们依然有友情为伴,有亲情做桨——我们将永远都生活在幸福的身旁。

什么是幸福,其实它就是一种感觉。科学家指出,感官上的快感并不是幸福,只是欢乐,而那种无关紧要的恬淡才是幸福。

坐看风云起起伏伏,坐拥幸福长长久久。平淡淡的日子就随它平淡淡地过,何必成为那欲望的俘虏。流水般的日子就让它流水般地走,何不把握这眼前的幸福……说到这里,想起一句颇有一点“宗教”意味的语言:幸福,信则有,不信则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