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得是知音(1 / 1)

/凉月满天/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电视上传来婉转悠扬的歌声,伴随着歌声,我陷入了沉思。

一个多年不见的学生刚打电话来,滔滔不绝地说他现在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话语里能听出他有多开心。

十年前他可不是这样。这孩子和别人在一起时,总会使劲表达自己的欢快,笑得脸上像一朵花开,但是独自一人时,眼神里却总会流露出一丝掩藏不住的悲伤。也曾经试图跟他沟通,可他就是不肯把心声**出来。面对这种境况,我真的是很无奈很无奈。他似乎是对所有人都停留在报喜不报忧的阶段。所以,高中三年,他始终一个人很辛苦地挣扎。

到了大学后,他遇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很执著,坚持不懈敲打他的心门。起初他也像拒绝别人一样,拒绝人家的好心关怀,并且说了绝情的话:“我不想把友情当做垃圾场,什么都往里面倒。”但是这个人说了一句话,让他彻悟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好的事情说出来,叫分享,不好的事情说出来,叫分担,说的行为本身,叫信任——这才是朋友存在的意义。”

如同醍醐灌顶,那颗困了很久的心终于晒到阳光,他终于肯敞开自己,流下泪来,倾诉一出生即遭父母遗弃,一直跟着外婆长大的凄凉和悲哀。

于是,当他面对我的时候,由衷的笑容里,再也找不到当年故作开心中阴魂不散的忧郁。

多年前,英国《泰晤士报》出了一个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什么?很多人从地理位置上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那就是:一个好朋友。的确,有一个好友相伴,沿途说说笑笑,不仅不会嫌路长,甚至还会叹说此路太短。

这让我想起两个古人。

寒山和拾得,据说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化身,在我国民间称为“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

相传唐代时,寒山有一天到国清寺去,在路旁的乱草丛中拾到一个弃婴,寒山便将他抱在怀中。说来也怪,这个婴儿见风就长,寒山一条岭还没走完,婴儿已经长成了小孩。寒山问他为何被抛弃在路旁,小孩说我在等候一位诗仙。寒山问他的名字,他说自己没有名字,寒山就给他取名为“拾得”。寒山和拾得一起来到国清寺,方丈留他们在寺里烧火做饭。两个人情同手足,成了莫逆之交。

某一年,有位越州的汪氏,由女儿芙蓉陪同一起来寺进香。不料汪氏进香完毕,突生一病,临终前她把芙蓉托付给寒山和拾得二位,希望女儿日后能与其中一人结为夫妻。

寒山见拾得与芙蓉年龄相仿,渐生情愫,就悄悄离开了国清寺。拾得后来知道寒山为成全自己,出家为僧,就和芙蓉分别,一路寻找寒山而去。一天,他找到苏州,终于知道寒山在这里的一座寺院里,就从旁边荷塘里摘下一朵红莲,捧在手上,去见友人。寒山听说拾得千里迢迢而来,想必腹中饥饿,急忙从房中捧出一只盛着素饼的竹编食盒。二人相见,寒山送盒,拾得献荷。从此传为佳话,后人把二人称为“和(荷)合(盒)二仙”。

他们有一段对话引人深思: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说:“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之所以问出这样的话来,一定是遭遇到无法突围的困境。可是他没有封闭自己,而是敞开胸怀,向拾得倾诉,拾得才有了这样恰如其分的鼓励,使他最终坚强地挺受过去。

知音难寻,很多时候其实不是难寻,是自己不肯敞开心门。越是内向的人,越渴望有人理解,可是当真有能够理解自己或者渴望理解自己的人出现,他又会拼命往壳里缩。其实何必呢?尝试着**一下自己,给知音的到来提供一个机会。不要等知音找上门来,你又把他推出去,搡出去,赶出去,冷出去,让孤独继续包围自己。

其实,人生难得的不是知音,是自己能够敞开的胸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