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朝鲜战争的爆发
历史悠久、风光旖旎的朝鲜半岛,却有一段沧桑的屈辱历史。朝鲜问题,是“二战”后的一个遗留问题,它就像定时炸弹般,随时有可能爆炸。朝鲜的“家务事”,却被美国横插一杠,变成了天下皆知的武力对抗。
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朝鲜半岛的屈辱历史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北部,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及北部与中国接壤,东南与日本隔海相望。朝鲜半岛自北向南延伸,全长约1100公里。如果按照朝鲜的丈量尺度——朝鲜里来换算的话,1朝鲜里等于0.4公里,那么1100公里相当于3000朝鲜里。所以,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有“三千里锦绣江山”的美称。
朝鲜半岛不仅山高水秀、风景迷人,而且还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背后是古老而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面又与日本遥遥相望。可以说,它是扼住东亚交通的咽喉之地,又是西方列强入侵远东的有力跳板。自然独特的地理位置,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块“三千里锦绣江山”跌宕起伏的命运。
朝鲜半岛面积约22.7万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山地和高原的面积占半岛总面积的80%。全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海洋性气候特点明显,北部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因此,它的南部地区是物产丰富的农业区,而北部则是资源丰富的矿产区。
朝鲜半岛的先民主要是古代中国的华夏移民、汉江流域的三韩人以及扶余族人。据古代神话传说,早在华夏中国的夏朝时期,古朝鲜国就在朝鲜半岛上诞生了。14世纪时,繁衍生息在“三千里锦绣江山”的朝鲜族人,正式将国号定为“朝鲜”,寓意“朝日鲜明之国”,也被称作高丽国。
历史上,朝鲜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除了与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中国保持密切的联系、交往外,基本上属于封闭状态。半岛上淳朴善良的人民过着与世隔绝、与世无争的生活,沿着自己本民族的发展轨迹循序渐进。因此,在西方国家看来,朝鲜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国度,称其为“隐士王国”、“晨谧之邦”。
此外,半岛上的朝鲜族也被称作“白衣民族”和“东方的爱尔兰人”。前者主要是因为朝鲜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人民尊师重道、温文尔雅,喜欢穿着素净的白衣而得名;后者则是因为朝鲜人天性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又大胆放纵,即使身处绝境,也能保持饱满的幽默感。
朝鲜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三千里锦绣江山”安居乐业、传宗接代,祖祖辈辈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上天仅仅赐予了朝鲜醉人的风景、喜人的稻谷,却没有满足朝鲜人民最朴素的愿望。朝鲜半岛,终究不是文人笔下所描绘的“世外桃源”。
历史的车轮碾过近代文明之路后,西方列强就将贪婪的目光盯上了东北亚的朝鲜半岛。“隐士王国”没有逃脱残忍的现实世界,“晨谧之邦”的宁静生活被打破了。
最先将魔爪伸向朝鲜半岛的是日本。16世纪日本战国末期,丰臣秀吉利用武力统一日本后,便野心勃勃地将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气焰嚣张的日本武士跨过对马海峡,一举占领平壤。面对来势汹汹的侵略者,朝鲜军民进行了殊死搏斗,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美好家园遭到践踏。可是,仅凭一己之力实在是难以对抗日本侵略者,于是朝鲜向身后的中国发出了求救信号。在中国明朝军队的支援下,中国军队和朝鲜军民同仇敌忾,打败了日本侵略者,重挫了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东亚的狂妄计划。此后,日本的侵略野心稍稍有所收敛。
这场侵略风波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朝鲜受别国侵略压迫时代的终结。
19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的利炮坚船再一次撞开了朝鲜紧闭的国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朝鲜人没有像上次那样向中国求援,而是使用自己本民族的力量,将殖民主义国家的强盗赶了出去。英、法、美等国在朝鲜碰了一鼻子灰,最后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了。这次的反侵略斗争在朝鲜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至今,在朝鲜的历史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块“斥和牌”,上面刻着“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及“戒我万年子孙”等字样,彰显着朝鲜人民反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斗志。
同样,这场反抗侵略斗争的胜利,也并不代表着朝鲜反侵之路的一帆风顺。
19世纪末,羽翼丰满的日本再次将它的魔爪伸到了朝鲜。此时的日本已不是丰臣秀吉时代的蛮横荒诞,而是像一只经过专门训练的野兽,拥有强健的体魄、锋利的爪牙、凶狠的目光以及残忍的手段。明治维新后,日本就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远远地将固步自封的中国和朝鲜甩在了后面。执行军国主义政策的日本,侵略野心再次膨胀。这次,它越过朝鲜,直接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结果,泱泱华夏却被奴役于从不屑于提起的“倭寇”。更过分的是,想趁机捞一把的沙皇俄国,居然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和朝鲜,与日本在中国的东北大地进行了一场角逐。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素有“北极熊”之称的沙皇俄国,竟然被刚刚崛起的日本矮人给打倒了。就这样,日本这位“后起之秀”名正言顺地从中国手中夺过了朝鲜的“保护权”。朝鲜名义上是日本的“保护国”,实际上却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在日本殖民时期,朝鲜人民彻底地丧失了“晨谧之邦”的宁静生活。他们在日本的奴役之下,遭受着从未有过的不公平待遇,过着毫无尊严的生活。此外,日本还毫无廉耻之心地将“三千里锦绣江山”的丰富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回自己国内,转变为壮大自身实力的能量。正如列宁所言:“日本把一切最新的科技发明和纯粹亚洲式的酷刑结合在一起,空前残暴地对朝鲜进行掠夺。”
政治上,日本殖民者强占了朝鲜政府的核心部门,牢牢地控制着朝鲜的政府部门及经济机构;经济上,日本强行霸占朝鲜的土地、森林和矿产资源,为自己本国内的粮食、商品供应提供充足的原料;文化上,日本在朝鲜推行奴化教育,即所谓的“皇民化运动”,妄图摧毁朝鲜本民族的文化,臣服于日本文化,让朝鲜人彻底地成为大日本帝国的顺民、良民,最终彻底消灭朝鲜民族以至亡国灭种。
为了防止朝鲜人举行反抗起义,日本殖民者不仅没收了朝鲜民间的武器,还强迫几户人家合用一把菜刀,将菜刀用铁链子拴在案板上,不得擅自取走。日本殖民者甚至公开叫嚣:“朝鲜人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尽管日本侵略者在朝鲜半岛实行高压政策,可朝鲜人民内部的爱国情操和反抗精神自始至终都没有被扑灭。无数仁人志士用自己的勇气和鲜血,提醒着朝鲜人民勿忘国本,也昭示着朝鲜民族强大的反抗决心。
1909年,朝鲜志士安重根在中国的哈尔滨火车站击毙侵略朝鲜的元凶伊藤博文——这个狂热侵略分子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一阵**。1910年前后,朝鲜爆发了反日义兵起义。这一起义持续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朝鲜后,朝鲜又爆发了“三·一”人民起义,将“朝鲜独立万岁”的口号传遍了整个半岛。1911年后,以金九为代表的大批朝鲜独立人士,流亡到中国的上海,组建了“朝鲜流亡政府”,继续坚持反日斗争。这个流亡政府曾在上海的虹口公园用伪装成热水瓶的炸弹炸死了侵沪日军司令白川义则大将。这一事件,在当时的上海、朝鲜,乃至日本都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些事件,无一不在向日本、向全世界宣告着朝鲜人民反日斗争的决心和争取民族独立、向往自由的心声。
朝鲜曾经的保护者——中国,此时也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践踏,中国人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抗争。可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仍旧在上海庇护了不少朝鲜的流亡志士。而在东北,中国的革命者与朝鲜抗日游击队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西方列强对日本兼并朝鲜并实施暴政的行径没有表示任何的不满和异议。就连称霸世界的美国,也似乎害怕得罪日本,非但没有表现出过多的责难,反而在私底下与日本进行了可耻的交易。这一点正好印证了那句:在强权面前,公理通常是保持沉默的。
当然,公理最终会站到正义这一边,邪恶终究会成为正义的“阶下囚”。只是,朝鲜的抗争之路和屈辱历程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三八线”的由来
对于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来说,学生时代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课桌上的那条“三八线”。那个年代,课桌都是一张长条桌,下面有两个桌洞,可以放书包和文具。由于书桌是连在一起的,同桌的两个人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有人提议在桌子中间划一道线,相互监督,彼此不能越线。继而,“三八线”就形成了。
这里,我们要介绍的并不是童年时期的怀旧记忆,而是在朝鲜半岛上出现的一条“三八线”。
“三八线”,原本是朝鲜半岛上的一条自然纬度线——北纬38度。虽然这条长约300公里的无形的线,将朝鲜半岛分为面积大体相同的两个部分,但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意义。不过,这条纬线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人为地定为一条军事分界线。这条军事分界线,硬是将统一的朝鲜分成了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从此,朝鲜骨肉分离、血脉阻隔,时至今日仍没实现南北统一、家人团聚。
最早提出将北纬38度线定为军事或政治分界线的国家是日本和沙皇俄国。1896年,日本和俄国密谋瓜分朝鲜,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线”为界划分朝鲜。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沙皇也曾做出决定,俄国只控制“三八线”以北区域,对日本在“三八线”以南任何地方登陆不加干涉。令人欣慰的是,这两次划分均因双方利害冲突而未能实现。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对战后世界格局进行安排时,才真正将“三八线”变成了一条军事、政治分界线。
早在1943年11月,“二战”即将结束、反法西斯同盟国即将胜利之际,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中国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在《开罗宣言》中声明,“决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朝鲜自由和独立”。这个声明给苦难中的朝鲜带来了一丝安慰和曙光,朝鲜人信心满满地期待着光明到来的那一天。
1945年2月,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的苏、美、英“三巨头”——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聚集在黑海的海滨小城雅尔塔,就战后世界格局的划分进行会谈。在雅尔塔会议过程中,“三巨头”各怀鬼胎,都想在战后分得更多的既得利益。在这次会议中,“三巨头”除了一致决定对日宣战外,还就朝鲜的托管问题进行了商谈。在“三巨头”中,苏联和美国是最有发言权的。为此,斯大林和罗斯福在私底下见会面,就朝鲜的政治真空问题进行了商议。
毫无疑问,苏联是为了恢复沙皇俄国在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丧失的利益,而美国则想占领整个日本。这样的利益瓜分,自然是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谈的。美苏两国在朝鲜并没有长远的利益,仅仅是把它当作彼此在远东地区利益冲突的缓冲带。因此,斯大林和罗斯福很快就达成了协议:由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各出一个代表,共同管理朝鲜的政治问题。事后,这项决议由斯大林和罗斯福传达给了丘吉尔和中国。自知实力不济苏美的英国和中国,只好硬着头皮同意了这一协议。
8月8日,苏联对日作战开始后,决定同时进攻朝鲜。为此,苏联曾征询美国的意见。而此时,美国并不打算配合苏联的行动,因为它想利用苏联对日作战后,自己独占朝鲜。可美国没想到,自己的这步棋走错了。日本在苏联的强攻下,很快就投降了。与此同时,苏联已经解放了朝鲜的罗津和清津两个重要港口,随时可能席卷整个朝鲜半岛。而美国的军队,还在位于千里之外的冲绳岛。如果苏联一鼓作气,解放朝鲜全境,那么美国将完全丧失朝鲜半岛这个“缓冲带”。这下,美国开始着急了。
为了阻止苏联独占朝鲜半岛,美国想出了一个法子,那就是尽快在朝鲜半岛上划定一条军事分界线,让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可是,这条军事分界线到底定在哪儿呢?
在朝鲜半岛上划定一条军事分界线的任务,交给了美国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三部协调委员会。
8月的一个仲夏之夜,钟表的时针已经指向了午夜11点。位于华盛顿的一栋大厦里,仍旧灯火通明、一派繁忙的景象。美国的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三部协调委员会的成员正在召开紧急会议,商议日本军队在朝鲜的投降问题以及受降区域的划定问题。夜渐渐深了,没有人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将日本军队在朝鲜的投降区域划到什么位置,既能满足美国国务院提出的政治要求,又能符合美军暂时远在冲绳岛的军事现状,而且还要考虑到苏联方面能否接受?这的确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时针滴滴答答指向了凌晨一点钟,会议一直保持着激烈争论的氛围。可是,终究没有拿出一个可行性方案。有人支撑不住了,开始收拾桌上的会议文件,准备回去睡上一觉再继续讨论。继而,与会人员接二连三地走掉了。唯独助理国防部长约翰·麦克洛伊还精神抖擞、劲头十足。他叫住了正要离开的陆军参谋处参谋腊斯克上校和另一名年轻的参谋。两位年轻的参谋又重新坐在了会议桌前。
麦克洛伊直截了当地说:“让你们两个人留下,就是要你们尽快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给你们半个小时的时间!”
“半个小时?”两位年轻的参谋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异口同声地追问了一下。
“是的,没错,我期望30分钟后拿到你们的方案。”麦克洛伊再次重申。
两位年轻的参谋只好打起精神,走到会议室隔壁的一间休息室,商量起所谓的“可行性方案”。两人将一张朝鲜地图铺在桌子上,直勾勾地盯了好长一段时间。对于这幅地图,两人是陌生的。他们从来没有关注过这样一个小国,更没有亲自踏上这样一片土地。该如何来划定一条既符合自己国家利益,又能让苏联接受的军事分界线?两个人对着地图发了一会儿呆,为难地连连摇头。突然,腊斯克的眼前一亮,他发现在朝
鲜半岛狭长的版图上,有一条明显的北纬38度线。这条自然纬度线将朝鲜半岛大体分成了两半。重要的是,朝鲜的首都汉城被划在了美国部队的受降区。
时间的沙漏渐渐地接近底部,腊斯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同伴,继而得到了赞同。于是,腊斯克拿起一支红笔,快速地在朝鲜地图上沿着北纬38度线重重地画了一笔。就这样,朝鲜半岛被人为地分成了两半,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瞬间被两名年轻的美国参谋给划成了两半。
30分钟的决定,导致朝鲜人民半个多世纪的骨肉分离,至今也没能结束这种状况。“三八线”不是“柏林墙”,说推倒就推倒了。它的存在,势必会造成朝鲜半岛的动荡不安;它的存在,为南、北朝鲜之间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很快,腊斯克的方案在次日的会议上得到了三部协调委员会的通过,又得到了美国新晋总统杜鲁门的批准,继而毫无障碍地得到了苏联的同意。
于是,这样一条原本没有任何政治、军事含义的纬度线,变成了南、北朝鲜的分界线。分裂朝鲜半岛的“三八线”就此产生了。
朝鲜内战爆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正式投降。按照规定,在“三八线”以北的日军向苏军投降,在“三八线”以南的日军向美军投降。与此同时,苏联军队向朝鲜北部进发,于22日占领平壤;美军则从朝鲜南部的仁川、釜山登陆,经过一阵急行军后,抵达“三八线”以南地区。至此,曾经在朝鲜半岛上作威作福的日本侵略者完完全全地撤走了,朝鲜人民结束了50年的奴役生活,重获自由的新生。
“二战”结束后,饱经战火侵袭的朝鲜半岛虽变得伤痕累累,可朝鲜人民却沉浸在祖国得以解放的喜悦当中。他们并不知道,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他们想象地那般美好;他们并不知道,刚刚得以解放的祖国转瞬就要陷入分裂的危机。大概是胜利蒙蔽了朝鲜人的眼睛,尽管他们知道“三八线”的存在,可并没有理解“三八线”的真正含义,更不会知道日后这条“三八线”会成为他们骨肉分离的“罪魁祸首”!
“三八线”的制定是鲁莽的。就连美国人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不顾实际情况而造出来的分界线,“是任意武断的,有悖于自然的国界”。事实上,“三八线”划定后,截断了75条小溪和12条小河,以不同的角度越过了高高的山脉,穿过181条小道、104条乡村土路、15条道际全天候公路、8条高级公路和6条南北铁路。它的划定,完全没有考虑到政治上的界限、地理上的特点以及水路、陆路的需要等。由此,“三八线”注定是一条血线。
因美国和苏联的各自利益,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在“三八线”以北,苏联宣布朝鲜已成为自由民主的国家;而在“三八线”以南,美国则宣布一切维持现状。
很快,美苏两国决定组建临时朝鲜民主政府,并承担5年的托管期责任。这个决定一经公布,便引起了渴望祖国统一的广大朝鲜人民的不满。为此,朝鲜人民反托管、支持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不过,这些都无济于事。美国抢先苏联一步,扶植阴险狡猾的李承晚在南朝鲜成立“大韩民国”,并操纵第三届联合国大会承认了“大韩民国”。
1947年2月,北朝鲜经过选举,产生了朝鲜人民会议,并成立了以金日成为首的北朝鲜人民委员会。9月2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平壤召开,通过了国家宪法,会议选举金日成为国家元首。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至此,朝鲜半岛上的同一个民族,出现了两个意识形态完全不一样的政权。站在北朝鲜身后的支持者是苏联,而站在南朝鲜背后的则是美国。自此,朝鲜完全陷入南北分裂的格局。
本是同根生的一个民族,却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没有人敢打包票说,这两个国家会相安无事地和平共处,包括美国人和苏联人。美国驻南朝鲜大使约翰·穆乔曾说,战争是早晚的事,说不定就在哪天早上。
至1949年6月,美苏两国的军队完全从朝鲜半岛上撤离后,朝鲜半岛的局势突然变得紧张起来,火药味越来越浓。不管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还是大韩民国,都宣告自己对整个朝鲜半岛拥有管理权。加上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整个朝鲜半岛的局势日益严峻起来。
李承晚是个狂热的反共分子,他坚持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而金日成则是抗日斗争中的杰出领导人,他主张和平统一朝鲜半岛。两个意识形态的国家在统一的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势必会产生诸多纠葛。
1949年10月底,李承晚扬言,南北分裂必须用战争来解决。随后,他便加紧了对南朝鲜人民游击队和爱国人士的大屠杀。次年3月至10月期间,“三八线”上的武装冲突事件就高达18起,但到了次年5月,接连不断的冲突事件却突然减少了。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暴风雨来临前的片刻宁静。
面对敌人的不断挑衅,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金日成自然不会束手就擒。他开始积极地进行战事准备,并着重考虑采取“武装统一”的方案。一向主张和平统一朝鲜半岛的金日成,为何最后决定改变想法?
据俄罗斯公布的朝鲜战争档案记载:“美国和南朝鲜反动派不同意和平统一;在苏美联合委员会工作期间和在随后的联合国大会上,解决朝鲜问题的尝试没有获得成功;建立包括左派、中间派和一部分南朝鲜右派政党的由南北方代表组成的祖国阵线也不能保证用和平方法统一国家;南朝鲜反动派拒绝了祖国阵线关于和平统一的号召。”这些大概就是促使金日成决定作出采取武装统一的原因。由此看来,金日成作此决定也是迫不得已。
南朝鲜身后有实力雄厚的美国撑腰,金日成自然也要找到牢靠的支持者。很显然,苏联是最佳的“靠山”。金日成直接向苏联提出了北朝鲜的安全问题,并要求苏联给予军事援助。当时,斯大林考虑到美国可能会横加阻拦,便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随后,金日成又派特使来到北京,向毛泽东介绍了朝鲜半岛岌岌可危的局势。毛泽东当即表示,如果一旦发生战争,中国会派军队和北朝鲜并肩作战。不过,毛泽东也明确地表示,不希望看到朝鲜内战爆发,主要原因是国际形势不允许,加之中国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全国统一的任务,实在是抽不出多余的力量来支持北朝鲜。
不过,毛泽东对朝鲜是有感情的。抗日战争期间,朝鲜人民在东北为抵御日本侵略者作出了不少流血的牺牲,也结成了鲜血凝成的友谊。他曾评价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灿烂的五星红旗上,染有朝鲜革命烈士的鲜血。”因此,毛泽东同意将驻东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两个朝鲜师(由东北朝鲜族人组成的师)移交给金日成。
就在金日成的特使秘密访华后,斯大林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他决定向金日成提供军事援助。一来是因为斯大林对金日成的信任,二来是因为国际形势悄然发生了改变,美国已明目张胆地提出会干涉朝鲜内政。
1950年3月30日,金日成来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并达成了协议:苏联将以有偿的方式向北朝鲜提供军事援助,北朝鲜以9吨黄金、40吨白银和1.5万吨其他矿石,换取苏联价值1.38亿卢布的武器装备。
经过苏联的帮助,北朝鲜最终完成了战争前的军事武装,包括朝鲜人民军8万余人,其中陆军5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机械化旅、2个炮兵团,空军拥有各种飞机74架。除由中国返回的2个师外,陆军部队全部装备苏式武器,执行苏军编制。另外,还有4.1万余人的警备部队。
同样,南朝鲜在美国的帮助下,也大大地扩充了兵力和武器装备。南朝鲜的军队有15万多人,其中陆军9.8万余人,编为8个步兵师,另有海岸警卫队6千余人,空军近两千人,警察4.8万余人,还有大量的火炮和军用车辆。
南北朝鲜的战前准备都已完成,看来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对于朝鲜半岛的动态,当时的中国不是一无所知,但也不了解双方以及美苏的态度。那时的中国,正全力以赴地解决台湾问题,根本不希望朝鲜内战爆发。因为,战争一旦爆发,势必会影响美国对台湾的政策和态度。
1950年6月24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朝鲜的梅雨季节已到来,天空下起了大雨。南朝鲜的前线指挥和美国的军事顾问正在享受周末,根本没有想到金日成正在指挥军队向“三八线”附近开赴。那天夜里,滂沱大雨下个不停。突然,一声声闷响从“三八线”上传来,顿时火光冲天,映红了黑漆漆的夜,也打破了朝鲜半岛的宁静。
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内战爆发了。
美国干涉朝鲜内战并出兵台湾
1950年6月24日(美国当地时间),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在享受周末难得清闲时光,结果却收到了南朝鲜请求派兵支援的急电。这时,他才知道,朝鲜内战爆发了。悠闲的心情瞬间荡然无存,杜鲁门铁青着脸,乘坐专机赶到了华盛顿。一下飞机,他就召集人员开会。会上,杜鲁门作出指示:立即给李承晚部队提供武器装备、弹药和给养,美国驻远东空军和海军支援李承晚部队。同时,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此外,他还要求所有与会人员,不得向外界透露任何相关的会议内容。
就这样,美国鲁莽地决定干涉朝鲜内战,让朝鲜半岛上的一场“家务事”变成了美苏争霸的一场“公开赛”。
“三八线”附近的战火烧得正旺。朝鲜人民军在金日成的率领下,士气高涨、所向披靡。原本军事实力占上风的南朝鲜军队,却根本不是北朝鲜的对手。战事开启后,南朝鲜多数部队的士兵还在放假度周末,完全没有任何准备。由于事发突然,造成南朝鲜的很多部队之间没有及时取得联系,加之通信联络不畅,只好各自孤军奋战。
很快,朝鲜人民军就突破了“三八线”。朝鲜人民军第3、4步兵师在第105装甲旅的坦克支援下,正沿着两条大道向汉城扑过去。面对这个庞然大物,南朝鲜军队束手无策。他们此刻正在心中暗自咒骂,当初美国顾问团认为南朝鲜的地形不适合使用坦克,结果才造就了现在的无能为力。该死的美国援军,到底在哪里?
一天之后,朝鲜人民军几乎全线胜利。他们遇到的南朝鲜军并非像美国驻南朝鲜军事顾问团团长罗伯特吹嘘得那样,没有有半点“亚洲之雄”的样子。
6月26日清晨,汉城街头到处都是打退下来的士兵、伤员和逃难的难民。此时,汉城的市民才知道,南朝鲜军在前线打了败仗,汉城可能保不住了。
慌乱,除了慌乱还是慌乱。
位于汉城城内的总统官邸——兰宫内,李承晚这个70多岁的老头此刻尽显疲态。前几天,他还生龙活虎、气焰嚣张。如今,他就像一个被人抛弃的孤寡老人,可怜至极。他的桌上放着一份报告,是国防部刚刚送过来的:汉城即将失守!他想起自己在开战前吹的牛皮:“战争一旦爆发,便立即占领平壤,在短时间内统一北方全境。”现在看来,他自己将是这场战争最大的笑话。
就在这时,朝鲜人民军的枪声在兰宫外响起。李承晚害怕得坐立不安,看来这里是不能待下去了。他火速返回自己的府邸,不安地在屋子里来回踱步。他的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无关战争,无关统一。没错,跑!李承晚此刻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溜之大吉!
6月27日,李承晚带着自己的家眷和随从,乘车逃出汉城。原来李承晚根本就没有把朝鲜半岛的统一事业放在首位,他之前的大肆鼓动以及信誓旦旦,统统都被甩在了背后。最终,他在乎的只有自己无限膨胀的权力与欲望。毫无疑问,这位南朝鲜的首任总统是一个声名狼藉的“阴谋家”。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除了李承晚逃跑外,南朝鲜的一些政府官员、军队指挥,甚至是一些普通士兵也开始了逃亡。伦敦《每日快报》驻汉城记者史密斯在报道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韩国的士兵用枪逼着老百姓脱下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以遮住军装,从而便于混杂在逃难的人流之中溜之大吉,而军官则站在一旁无动于衷。
就在南朝鲜军队溃不成军的时候,他们的支持者——美国则正在为军事干涉朝鲜内战而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取得干涉朝鲜内战的合法性。美国最惯用的手法就是拿联合国当“遮羞布”,此次也不例外。杜鲁门操作联合国,在联合国上通过了出兵朝鲜的决议,将**裸的武装侵略变成了维护国际和平的“警察行为”。
美国有了“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这个幌子,便更加肆无忌惮起来。6月30日,杜鲁门下令,将美国驻日本的地面部队投入到朝鲜内战战场上。接着,他又于7月7日下达了全国征兵令,决定扩充美国的战斗部队,使美国的海陆空三军的总人数达到200多万人,以便用更大的力量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同日,杜鲁门还宣布,将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联合国军”开赴朝鲜内战战场,任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总司令。
“联合国军”总部设在日本的远东军总部,由远东军总部行使“联合国军”总部的权力。“联合国军”主要由16个国家的军队组成,美军占90%以上,英国为2个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1个旅,还有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荷兰、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联邦、卢森堡等国家只是象征性地派出了1个排到1个营。除了美军在朝鲜内战爆发后的第二天即入朝外,“联合国军”的其他部队到了8月才开始入朝,最晚的直到1951年5月才到达朝鲜半岛。
“联合国军”的介入,让朝鲜内战的性质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一场朝鲜半岛内战,演变成为多国参加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加之后来中苏两国的支援,从而导致了这场内战的升级。有人甚至大胆地提出,朝鲜战争算得上第2.5次世界大战。
就在美国宣布入朝作战的同时,杜鲁门还大言不惭地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以保持台湾的中立性。远在东南沿海的台湾,根本就不会受到朝鲜战争的任何影响,为何美国要作出这样的宣言?
美国历来就十分看重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视台湾为亚洲“永不
沉没的航空母舰”。美国一直担心,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趁朝鲜内战的机会攻取台湾,从而使其在丧失中国大陆之后又丧失台湾。如此一来,美国便将毫无关系的台湾和朝鲜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干涉到了中国的内政。
美国出兵台湾,影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收复台湾的进程。鉴于此,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人开始考虑暂缓统一祖国,扫清阻碍祖国统一进程的一切障碍。
组建东北边防军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大大影响了新中国收复台湾的进度,也干涉了中国的内政和国家的统一进程。这样堂而皇之的举动,中国人民自然是无法容忍的。为此,就在杜鲁门发表声明的当天,毛泽东和周恩来就杜鲁门无耻的声明公开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8次会议上发表讲话。他指出:“中国人民早已声明,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而坚决的反抗。杜鲁门今年1月5日还声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
同日,周恩来以外交部长的名义,代表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发表声明,抗议、谴责美国侵略台湾和在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行径,指出:“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不管美帝国主义者采取任何阻挠行动,台湾属于本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我国全体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
尽管美国在朝鲜半岛上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可“联合国军”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厉害,反而总是在吃败仗。金日成指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于三天之内攻陷了汉城。为了阻止朝鲜人民军进入汉城,南朝鲜军队还愚蠢地对汉江大桥进行了爆破。结果,爆破并没有实施彻底,中间的车道完好无损。朝鲜人民军经过快速抢修后,将坦克开进了汉城。在这起爆破事件中,很多通过汉江大桥逃生的百姓和南朝鲜士兵都无辜丧命。
汉城沦陷后,李承晚的部队退到了水原,一边组织力量进行抵抗,一边坐等美国援军的到来。不过,一个星期后,朝鲜人民军再次打赢水原之战。7月7日,大田战役开始,金日成亲临前线指挥。美国出动了具有超级战斗力的老牌部队——被人们称为“水陆两栖的第八集团军”。谁曾想到,相较于美国第八集团军,朝鲜人民军力量如此悬殊,却还是活捉了大田的前线指挥官威廉·迪安。半个月后,大田战役以朝鲜人民军的胜利而结束。
进入8月,朝鲜人民军对釜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进攻。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朝鲜人民军节节取胜,将美军和南朝鲜军赶到了洛东江以东的狭小地带,南朝鲜90%以上的地区得以解放。
虽然朝鲜人民军从战争爆发开始,一直到1950年8月,始终处于胜利的态势。可是,中国领导人敏锐地察觉到,美国的武装干涉,很可能造成朝鲜内战的持久性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复杂化。一旦美国开始反扑,不但朝鲜半岛的形势要发生逆转,很有可能威胁到中国大陆的安全。故而,未雨绸缪很有必要。
假如美国对北朝鲜进行反扑,中国大陆最先受到冲击的将是与朝鲜接壤的东北地区。那么,当务之急就是在东北地区加强国防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军委曾作出指示,全国的国防重点是天津、上海、广州三个点。这三个点也是为解放台湾做铺垫的。如今,国际形势发生了改变,中国的国防重点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
当时,东北地区是全中国最先解放的地区,所以那里的军事布防力量也最为薄弱。大部分的兵力都调到了华北、中南一带作战,仅留下一些地方部队维护秩序。可见,这样的军事力量是不足以保护东北的,一旦中央作出援朝指令,更没有雄厚的力量出兵援朝。
1950年7月7日,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召开了国防会议。会上,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议组建东北边防军,开赴东北地区驻防。
在《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中,对部队调动作出了这样的指示:
决定以部署在中原地区,作为国防机动部队的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以及炮兵第1、第2、第8师等部,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第40军7月10日开始,已由广州车运出发,直接开到辽东的安东(今丹东),24日全部到达;第38、第39两军主力,7月15日,分由河南的信阳、漯河出发,8月1日以前,集结于辽东的辽阳、风城、安东地区,第38军在湘西桃源地区剿匪的第114师和第39军在广西宜山地区剿匪的第115师,解除剿匪任务,8月4日前到达辽阳集结;第42军解除农业生产任务,7月30日从齐齐哈尔地区出发,8月1日到达吉林的通化、辑安(今集安)集结;炮兵的3个师于7月31日,分别集结于本溪至安东、通化至辑安两线:另调在上海和广州的共4个高射炮团,到安东、水丰、辑安地区集结,调工兵2个团到安东集结等。所有上述部队,8月5日前全部到达指定地区。除第40军已开始车运外,其余部队的车运计划,责成军委作战部、铁道部和总后勤部拟制,经军委批准后实施。此外,从苏联购买已抵达哈尔滨的飞机,编成3个团,原计划置于南京、徐州,改为置于沈阳、安东和吉林的敦化训练。
这份决定经毛泽东同意后,中国人民军队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大运兵就开始了。周恩来担起组建东北边防军大运兵的指挥大任。他坐镇北京,对大运兵中的每个细节都落实到位,保证每个环节的顺利运转。如此一项重大的任务,在周恩来的指挥下,以高速度、高效率的方式运转着,中间没有出现一个纰漏。
鉴于朝鲜半岛的严峻形势,周恩来又于9月3日提出,将东北边防军的力量扩充70万人。毛泽东考虑过后,给予了“同意”的批准。
在军队大运兵的同时,后勤工作也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为了保证如此多的士兵到东北后,能保证生活、训练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也是煞费苦心。当时,初步的后勤工作准备是这样的:
步机枪弹药按5个基数,炮弹按20个基数准备,各先行运抵各个地区2个基数和5个基数,每团携带炸药2000斤;从第四野战军和东北地区共抽调汽车1000辆,从东北地区动员大车4000辆,担任运输;按31万人员、3万牲口、1000辆汽车、4000辆大车,准备3个月的粮草、汽油,在部队完成集结前,先运1个月的粮草、汽油;由总后勤部赶制朝鲜人民军式服装,每人单衣、棉衣各1套,另准备其他装具;接收容本军和人民军共4万伤员准备医院,准备5000副担架,等等。
一时之间,兵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东北,火车、汽车日夜兼程,川流不息。如此大的动作,很难不引起国际上尤其是美国的注意。可是,周恩来从一开始就强调,这项军事行动必须保证绝对的机密,不能向外界透露一点风声。他一再强调:在我们未准备好之前,切勿打草惊蛇。这样,我们就能争取出手即胜。
由于保密工作出色,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和军方间谍在东北地区多次进行侦察,也未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从他们手上掌握的情报来看,不是自相矛盾就是不明就里,因而美国人断定中国是不会参与到朝鲜内战中的。事实上,中共中央领导人坐镇北京,运筹帷幄,早已将70万大军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运到东北地区,担任起保卫东北并随时可能出兵援朝的任务。
东北边防军的组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定,为保卫中国的国防安全和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争取了军事上的主动,为后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准备了必要的军事力量。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自美国干涉朝鲜内战并派第七舰队进占台湾海峡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就一直在谴责美国的侵略行为。考虑到未来事态的发展,中国政府未雨绸缪地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以此来保卫与朝鲜接壤的东北地区。尽管如此,中国政府也一直主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并不希望将朝鲜半岛的战火引到中国内陆。因为,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上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实在是抽不出多余的力量再打一场仗。所以,中国军队尽管做好了枕戈待旦的准备,却希望战斗打响的那一天永远不要到来。
不过,事态的发展却不总是天遂人愿。
美国不顾中国人民的抗议和指责,也不理睬中国和苏联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主张,一味地膨胀其侵略野心,扩大其侵略态势。
至1950年8月中旬,美国投入到朝鲜半岛上的地面部队达到7万余人,包括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1个海军陆战旅。美国的第八集团军改由沃尔顿·沃克中将为司令员统一指挥。同时,“联合国军”也开始陆续进入朝鲜,配合美军的侵略作战。
尽管美国的兵力一直在增加,可美军却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朝鲜人民军将美军和南朝鲜军压到了釜山防御圈内,令他们毫无反抗的机会。为了扳倒失败、被动的局面,美军一面利用釜山防御圈内的兵力负隅顽抗,一方面计划着从朝鲜人民军的侧翼进行大规模的登陆进攻。
很快,一个阴险的计划在“联合国军”总司令迈克阿瑟的心中形成。他决定,将于9月中旬左右,派遣部队从仁川港登陆,打朝鲜人民军一个措手不及。他的这一计划,被报告给了远在大洋彼岸的五角大楼。
一开始,位于五角大楼的美军参谋们,对麦克阿瑟的计划并不看好。一来是因为担心麦克阿瑟在朝鲜用兵过多,会影响美国将来用于应付全面战争的兵力;二来是因为仁川港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涨落差,而美军预计登陆的时间恰好在涨落差最大的9月,一旦登陆不成功就会造成船只沉没,后果将不堪设想。鉴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否决了麦克阿瑟的计划。
可麦克阿瑟并没有放弃,他一再地推崇自己的完美计划,并用他那富有冒险精神的状态和能言善辩的演讲,彻底说服了五角大楼里的美军参谋们。8月28日,麦克阿瑟的登陆作战计划被批准了。
为了实施仁川登陆计划,美国陆军当局批准麦克阿瑟以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组成第10军,由麦克阿瑟的参谋长阿尔蒙德担任军长。为解决美军兵力不足的问题,麦克阿瑟从南朝鲜征召了8600余名新兵补入美第7师。最终,第10军集结时,兵力达到7万人,其中陆战第1师2.5万余人,步兵第7师2.48万余人。此外,还抽调了230余艘军舰和近500架飞机进行支援配合。
9月15日,麦克阿瑟坐镇登陆舰队,亲自指挥部队进行仁川登陆。尽管这像一场赌博,不过麦克阿瑟的运气还不算坏,美军第10军登陆成功了。后来,这一事件被称作美军上的“军事奇迹”,麦克阿瑟也被美誉为“军事天才”。
美军第10军登陆仁川后,兵分两路,海军陆战队第1师攻打汉城,步兵第7师向南切断人民军的后路。9月16日,位于釜山防御圈内的美军配合美军第10军,开始反攻,至9月23日,全线突破朝鲜人民军的防线,向北进行。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不得已实施战略撤退。此后,朝鲜半岛上的局势发生逆转。
9月28日,美军海军陆战队1师攻占汉城。9月30日,美军第8集团军和南朝鲜军队全部抵达“三八线”附近。为了庆祝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战绩,杜鲁门还专门给麦克阿瑟发来了贺电。此时,在朝鲜半岛的“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总数已超过33万人,另外美国远东空军的兵力已达3.6万余人,远东海军也达到了5.9万余人。
如今的态势,恰恰印证了毛泽东在批准成立东北边防军时的看法。他认为,朝鲜内战一旦由美军介入,就不会轻易地以朝鲜人民军的胜利而结束。相反,一定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
现在看来,朝鲜人民军刚开始取得的战争胜果被美国窃夺外,恐怕连“三八线”以北的区域都要被美国人收入囊中。那么,美军是否会越过“三八线”作战呢?
其实,早在麦克阿瑟计划登陆仁川时,美国白宫和五角大楼就已考虑美军地面部队是否越过“三八线”作战。当时,负责划出“三八线”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和助理国务卿腊斯克,都主张美军地面部队越过“三八线”,彻底消灭朝鲜人民军,仿佛压根没有划过“三八线”这回事。艾奇逊甚至说,作为一条分界线,它不具备任何政治合法性。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也强烈要求占领北朝鲜,远在朝鲜半岛的麦克阿瑟自然也是主张占领北朝鲜。唯独国务院政策计划部门受苏联影响,考虑到会增加同苏联和中国军队发生冲突,而反对美军地面部队越过“三八线”。可是,少数的反对意见是不足以引起重视的。最终,越过“三八线”作战被杜鲁门予以批准。
就在美军准备越过“三八线”继续北进时,周恩来于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周年的报告中,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美国当局发出了警告:“中国人民密切地关心着朝鲜被美国侵略后的形势。……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可是,美国一意孤行。他们自信,中国目前没有能力与美国抗衡。10月1日,南朝鲜军沿着东海岸地区越过“三八线”北进。同日,麦克阿瑟向北朝鲜发出了投降的最后通牒。10月2日,“联合国军”接到了越过“三八线”作战的命令。10月7日,美军第8集团军、第10军越过“三八线”北进。
朝鲜的局势一天天恶化,中国东北地区遭受到严重的战争威胁。事实上,早在1950年8月底,美国侵朝的空军就将战火烧到中国东北境内。对于美国空军的侵略行径,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了强烈的谴责。可是,美军死不承认,只说天气不好误伤而已。是可忍,孰不可忍!
(本章完)